一年级学生作业常见错例解决策略探索 王芳
(2013-01-06 22:25:50)分类: 论文随笔 |
一年级学生作业常见错例解决策略探索
小学生做数学练习,无论是课堂、家庭,数学错题天天有,许多的错误,总是出人意料,有的学生总喜欢简单地归结为:“我太粗心了!”可是,引起这所谓“粗心”的原因其实有许多,有学生的年龄决定的思维特点,也有不当的学习方法和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的后果。只有弄清楚学生真正的出错原因,才能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避免错误。在本次我所参与的“一年级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研究”的课题活动中,通过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常见的错题进行的整理,及对错例的分析中提出的一些解决策略,下面我就谈谈错误的原因以及解决的策略:
一、比一比
(1)用“一一对应”比较多少,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一一对应,画图比较时不能做到一一对应导致出错。
(2)等量代换问题,因学生的推理能力较弱出现错误。如:一个菠萝=两个苹果,一个菠萝=三个柿子,一个菠萝、一个苹果、一个柿子比一比,谁最重、谁最轻。
(4)不认真审题,判断符号记忆不清。如:比轻重,轻的画“√”重的画“○”总有学生画反。原因是没有认真审题,判断符号记忆不清。
2、解决的策略:
二、计算方面
(1)计算基础知识不扎实。有一些错误的产生是由于运算的基本概念等知识不扎实造成的。总有个别学生通过扳手指计算。不会利用数的分与合进行计算。例如,计算5+3时,先想5和3合成8,所以5+3=8。又如计算5-3时,先想5可以分成3和几。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10以内的加减法又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因此,学生必须对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非常熟练。
(3)书写潦草。有些学生不注意书写格式,字迹潦草,如把“6”写成“0”等。
(4)得数在左边时填算式学生不理解导致出错(尤其是减法),以及不理解等式的意义出现的错误。如:6=(1)-(7)、4+6=(10)-5。
(1)计算能力的培养。首先,就是使学生懂得计算的算理;其次,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最后再经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对基本计算能够算得又对又快。
(2)规范书写格式。计算过程中的随意书写是学生出现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规范书写,才能保证他们看清运算的符号和数字,从而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3)加强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特别是要加强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练习,使20以内加减法在他们脑海中刻下牢固的印记。
(4)培养认真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看清运算的数字和运算的符号。
三、解决问题方面
(1)图文类理解不清。如:看图列减法算式,学生对图中的数量关系理解不到位,知道结果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的对应关系学生是模糊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画的顺序,培养思考的习惯,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利用这些条件可以求什么?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让学生理解题中已知数学信息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如何利用已知条件求问题。培养小学生读题的习惯,在读的过程中理会题目的意思。
四、分类
五、位置
六、认识图形
解决策略:让学生在多观察实物正方体和长方体找出不同点,通过不同点来区分。对于所学的几何体,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是俯视、仰视、侧视、斜视,体会不同的感觉,以开拓空间视野,培养空间感。
七、认识钟表
错误原因的分析:时针、分针混淆不清。对6时半等时刻时针指向不清楚。解决策略:重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动手拨出一个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自己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我们这学期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探索,只有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易错的知识点及其形成的原因,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避免错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