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从课题研究内容的顶层设计、研究内容、日常学习计划、技能培训安排、过程组织管理、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应用对象、应用场景、评价标准以及本课题研究形成的最终成果主要想解决的问题等进行详细表述。字数不低于2000字。逻辑清晰、内容丰富。)
一、课题研究顶层设计:
1、基于大量课堂观察、对学困生的跟踪调查以及对日常教学不断反思,寻求改变“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存在的浅表学习,甚至虚假学习;
2、利用李霞名师工作室、徐甜甜名师工作室团队的力量及课题组成员中2名省级学科带头人的长期探索经验,剖析“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以初中实验教学为例,寻求和探索“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优化路径;
3、渗透元认知理论,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元认知策略来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以“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优化路径探索与实践为契机,促使学生能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状态和认知活动,从而走向深度学习;
4、通过在初中理化生实验教学中实践和应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优化路径,结合教育信息化行动,利用智慧课堂,尝试将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到初中各科课堂教学中;
5、积极开展深度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力求尽可能减少和摒弃课堂中的浅表学习甚至虚假学习,关注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进一步着眼和指向学科核心素养,重构课堂生态,展开高投入、高认知和高表现的个性化学习,进而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基于对学生课堂学习真实状态的观察,寻求改变课堂困境的策略
1、教师课堂困境的问卷调查分析;
2、学困生形成的问卷调查分析;
3、课题成员日常教学课堂困境的反思总结;
3、通过近一个月课堂观察,以及对学困生跟踪调查并尝试对教学策略进行改进。
(二)、基于元认知理论的指导,有意识的在教学中开展元认知策略的训练,并重点渗透到实验教学中
1、元认知理论及元认知策略的深入学习和研讨;
1.1、走近元认知与元认知策略;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 . H. Flavell)早在1976
年就提出了元认知(meta2cognition)
这一概念。他认为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元认知就是认知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节,它涉及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这三个方面。
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自我调节的一种学习策略。元认知、学习策略、自我调节三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2、开展元认知理论研讨活动,让每个课题成员自身能运用元认知指导自己的教学;
2、运用元认知策略,在初中实验教学中寻求和探索“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优化路径
2.1、“自主学习”优化路径的探索
(1)、初中理化生实验自主学习中渗透元认识、元认知策略分析;
通过实验课和实验操作技能考核过程的观察,发现学生实验中存在的种种困境,如:对实验过程出现在的问题未能找到根源,不能反思自己在设计方案存在的不足,不能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甚至还现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如有的学生只看同伴操作自己不动手,有的学生不遵守实验方法、步骤和实验规则随便操作应付一下,还有个别学生有惰性压根不想动手操作等等,充分反映学生缺乏学习动力、长期处于浅表学习状态,甚至处于虚假学习状态。
(2)、通过元认知策略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寻求自主学习的优化路径
教师精心设计和录制“三单一微课”,即目标细化预习单、实验活动执行单、实验报告反馈单、微课视频导学,反复训练学生运用元认知策略在完成“三单一微课”时能积极反思和调控自身的学习状态和认知活动。
“三单一微课”具体内容:1)、目标细化预习单(课前完成,课中对照,课后反思);2)、实验活动执行单(课前了解,课中执行);3)、微课视频导学(课中学习,
课后复习);4)、实验报告反馈单(课中记录,课后完成)。
教师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反思和调控自身的教学状态和认知活动,通过调整方法和策略,及时化解课堂困境,促使学生改变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从而实现真实的学习。
3、小组合作的优化路径探索与实践
3.1、组建合作小组
分组前:通过多种方式与渠道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如通过摸底测试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通过问卷调查、谈话聊天、家访、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背景。
分组时: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以组间同质、组内互质的原则,将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并可以让小组的同学为小组起名。
分组后:对组内的同学进行分工,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综合考虑,每个小组选出组长(组织者)、记录者、发言者、计时者各一名,这个环节可由教师指出或学生自己选均可。其中组织者负责组内分工、组织纪律、监督和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记录者负责本组实验操作过程的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记录。发言者汇集本组的讨论结果、实验结论,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计时者控制好每个组员发言的时间,保证组内讨论按时有序完成。
课堂教学中设立组间竞争机制,把竞争引入课堂中去,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组员进行必要的重复整合。
3.2、设计多元化的“小组合作”内容
拟通过以下环节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①、在课前预习时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②、在预习反馈时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③、在实验中的重点难点中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④、在当堂检测反馈中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⑤、在社团活动等进行课外拓展时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
3.3、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
拟通过以下环节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第一、在预习反馈时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第二、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开展时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第三、在当堂检测出现普遍性错误时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第四、组建实验探究活动兴趣小组在课外拓展、课后实践时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
3.4、“小组合作”活动的具体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拟通过几下措施进行小组合作活动的操作研究:①、备课时选择好2-3个有价值、最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的内容进行设计。②、教师努力把握好备课时备好的合作点及注意把握好课堂出现的合作时机。④、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⑤、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给予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空间。†、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到各小组巡视,指导小组合作活动有序开展,有效率地完成合作的内容。
3.5、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拟从几下几方面对小组探究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进行研究:
(1)、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会倾听、学会讨论的能力的培养
拟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2)、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善于发言的习惯
拟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间的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教师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慢慢敢说、会说,教师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地完整地说。
(3)、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
小组合作活动中的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拟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也尝试用语言作出评价,对别人的发言的异议点说出自己的看法。
(4)、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运用元认知策略,反思和调控自身在小组合作中的活动状态和认知水平。
拟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多给机会学生尝试归纳总结,那怕归纳到一点点,教师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并继续给予引导。
3.6、小组合作中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拟通过以下措施对小组中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进行研究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尽量让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理化生社团活动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4、“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优化路径中的教学评价的研究
4.1、依据学习目标细化标准,反思目标达到情况
(1)、学生自己回头阅读目标预习单中的关键词,再次明确自己要到“哪里去”,现在“到达了没有”;
(2)、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元认知策略,从反思的角度再次阅读,说出“学前”与“学后”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变化;
4.2、指导学生反思学习结果的策略
(1)、用完成行为的时间,准确率及成功完成的特征来衡量完成行为的真实表现;
(2)、依据新情境与新任务,反思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新问题能力;
4.3、指导学生反思学习意义和策略
(1)、依据学生行为主体,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意义;
(2)、依据“立德树人”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成为“什么样的人”;
(3)、依据“课前、中、后”的学习,反思是否运用元认知策略进行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依据学法、学习方式,反思自己是“如何学会”。
三、日常学习与计划
1、根据立项书、撰写开题报告并召开开题研讨会;
2、聘请谢圣文校长、程时明教务主任、蔡成文教研主任和本课题组成员中两位省级学科带头人李霞和徐甜甜召开开题论证会;
3、学习研究参考文献、实验教学杂志和理化生三科课程标准;
4、深入学习微课制作理念、要点和工具使用技能技巧;
5、元认知与元认知策略的学习与应用;
6、校内外公开课和示范课的学习与研讨;
7、课题中期预期成果论证交流会;
8、智慧课堂的学习与初步应用;
四、技能培训安排
1、陕西师大省级课开题报告及现场培训会;
2、白河县理化生实验操作技能培训及竞赛活动;
3、安康市理化生实验操作技能培训及竞赛活动;
4、微课制作培训学习;
5、智慧课堂的培训学习;
6、教育信息化推进会及智慧课堂的初步应用与实践;
7、教育装备西安博览会及现场培训会。
五、过程组织管理
(一)、全盘计划、分段实施
课题研究全过程的阶段安排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计划用一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实施:
(1)准备阶段(2019年4月—5月)
1)、课题组成员充分论证这一课题在我校及理化生实验教学中开展的可行性。
2)、参加各类教育教学研讨班的培训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教育的理论,用于指导实验。
3)、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召开课题研讨会,通过分散和集中两种学习方式来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优秀参考文献。
(2)、研究阶段(2019年6月—2020年1月)
1)、具体落实研究计划。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阶段的分步目标,落实到位;
2)、制定问卷调查和访谈计划,对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现现状调查研究并撰写调查报告;初中理化生实验教学开展情况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与学生、教师、家长紧密配合,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调查环境,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客观性与真实性;
3)、在实验教学中分别对七、八生物和八年级物理和九年级物理、化学进行课题研究计划的实施;
4)、示范课汇报,同行点评等手段,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5)、积累数据、整理资料,录制微课;
6)、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方法,应用于教学中,并不断完善;
7)、积极争取科研部门有关专家、学校领导、相关任课教师和的指导和支持;
8)、学生科技小制作,举办学生实验技能竞赛活动(学生作品、活动方案与记录);
9)、组建理化生实验兴趣小组,建生物实验园地(图片、视频资料);
10)、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形成书面材料、做好中期报告。
(3)、课题的总结阶段(2020年2月—2020年3月)
在资料原始积累和每一个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汇总分析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题论文。
1)、教育科学研究论文;
2)、学生过程性评价表;
3)、根据课题整体设计,制订具体的方案、及相应的教学设计和PPT的设计与制作;
4)、课题组成员微课成果交流汇报;
5)、进行实践性总结和交流,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形成书面材料、做好结题报告。
(二)、明确分工,及时检查
1、成员简介,明确分工
张
雷:白河县城关初级中学一级教师,生物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物教师,在白河二中连续10多年带初中和高中生物,熟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多个版本的中学生物学教材,有多年的实验室管理经验,参加多次市县组织的教师实验技能操作竞赛活动,近两次获得了市级三等奖、二等奖和县级一等奖;全面主持课题组研究工作,具体负责课题的理论研究及实施方案的制定,学困生的长期跟婃调查,并协调各子课题研究进度,检查考核子课题研究情况,组织完成课题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
李
霞:安康高新中学一级教师,生物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物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多次担任市县组织的教师实验技能操作竞赛活动的评委,指导课题组研究工作,负责实施《“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优化路径探索——以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为例》的课题研究;
徐甜甜:白河县城关初级中学高级教师,物理专业本科毕业,物理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参加多次市县组织的教师实验技能操作竞赛活动,近两次获得了市级三等奖、二等奖和县级一等奖指导课题组研究工作,负责实施《“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优化路径探索——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为例》的课题研究;
陈 静:白河县城关初级中学一级教师,化学专业毕业,化学教师,县级教学能手
,参加多次市县组织的教师实验技能操作竞赛活动,近两次获得了市级三等奖、二等奖和县级一等奖负责实施《“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优化路径探索——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为例》的课题研究;
覃
丽:白河县城关初级中学一级教师,化学专业毕业,化学教师,参加多次市县组织的教师实验技能操作竞赛活动,近两次获得了市级三等奖、二等奖和县级一等奖,负责实施《“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优化路径探索—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为例》的课题研究;
熊
程:白河县城关初级中学一级教师,生物学专业毕业,生物教师,《“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优化路径探索———以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为例》的课题研究;
雷再玲:安康汉滨初级中学一级教师,生物学专业毕业,生物教师,《“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优化路径探索———以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为例》的课题研究;
柯丽珍:白河县城关初级中学一级教师,英语专业毕业,教务处干事,教师课堂困境的调查分析,协助做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材料准备,档案收集,课题组服务协调工作;
裴祖明:白河县城关初级中学一级教师,英语专业毕业,总务处干事,协助做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档案收集,课题开题研讨会、课题论证会,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准备工作。
2、中期检查活动简况:检查时间、地点、评议专家(课题组外同行专家,专家应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
检查时间:
2019.11.8
检查地点:白河县城关初中徐甜甜工作室办公室
评议专家:张晓莉 谢圣文
程时明 蔡成文
参与人员:张雷、徐甜甜、陈静、覃丽、高琳、熊程、裴祖明、柯丽珍;
评议过程:
1.课题组负责人张雷汇报近半年来本课题的进展情况、创新点、阶段性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2.评议专家现场查看课题立项书、研究方案、相关阶段性成果等课题相关材料;
3.在教育信息化推进会上,评议专家查看课题组成员在微课制作和智慧课堂上应用情况;
4.评议专家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总体评价:
本课题启动以来,课题组成员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分工明确,通过教学实践、课例研讨、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了扎实地研究,并定期进行交流研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真实有效。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方法、思路与技术路线
1、研究目标:
1.1通过课内外各种项目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
1.2通过营造浓厚的合作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让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合作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3、培养学生突破他们自身知识的局限,在小组协作中进入他人的知识领域。
2、课题研究的方法
(1)、个案研究法:针对某一个学生、某一类学生、某一节课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
(2)、行动研究法: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改、总结。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来建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及具有校本、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
(4)、文献研究法: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了解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为创造性研究奠定基础。
(5)、其它方法:比较法,实验法,实践法 等
3、课题的创新性分析:
(1)、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优化与实践;
(2)、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元认知的发展与元认知策略的训练;
(3)、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学;
(4)、恰当运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促进实验教学高质量开展;
(5)、通过学生科技小制作、组建兴趣小组、学生实验技能竞赛、建生物实验园地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与拓展。
4、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思路
(1)、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依据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2)、分析教学内容分解设计任务
3)、任务的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4)、驱动任务设计难度有层次性
5)、任务设计体现任务的开发性
6)、任务设计关注任务的可思考空间
实验是学生学习知识、开发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结合我的教育教学实践,设计研究思路为:
七、课题的应用对象、应用场景及评价标准
1、课题的应用对象:七、八、九年级学生;
2、课题的应用场景:初中理化生实验教学中,探索“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优化路径;在此基础上,力争课题的研究能应用于各科课堂教学当中;
3、课题的评价标准:
(1)、对象:全体课题成员的研究成果;
(2)、课题评价的关键指标:教学设计编写理念、构建完整和合理性以及专业水准的三个关键维度;
1)、教学设计编写理念是否反映了学生立场,是否促使了学生深度学习,是否落实学生立场、深度学习、教学评融合、问题引领;
2)、教学设计构建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是否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目标叙写方式是否合理,评价任务设计是否科学等;
3)、专业水准是否凸显教育专业性,是否反映了新的学习方法或教育理念,是否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八、课题最终成果主要想解决的问题
1、通过开展课堂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和精准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条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学生课堂参与效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3、训练学生元认知策略,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状态和认知活动;
4、切实改变课堂困境,改变浅表学习和虚假学习;
5、转变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开展开深度学习,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