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研究
(2012-09-12 16:52:36)
标签:
教育 |
立项号 |
2012XKT-XXXX08 |
课题称 |
|
|
负责人 |
刘艳妮 |
所在位 |
集贤镇金凤小学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背景: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也应随着技术的发展进行变革和创新,然而目前一些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在影响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致使课堂教学沉闷、缺乏生趣与乐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大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存在差别,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各有异同。这就导致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间上存在很大差异; 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学校教学条件限制,多是两人或三人一台电脑,上课时如学生不加强合作、配合的学习,将会使更多的同学无从着手,坐在那里叽叽喳喳,使得有机会学的,想学的也无从着手学习。 意义: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强化儿童的社会交往意识和社会角色规范。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儿童的互助协作精神,还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能够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儿童与他人平等相处的良好习惯。开展小组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出。 |
|||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
(一)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要改变学习方式,构建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具体目标。于是,合作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悄然兴起,众多教育工作者将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应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此期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探究能力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为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主体──学生,不管是智力,还是个性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素质发展也存在着不同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兼顾个性化和集体化特征,把个别化与人际交往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教学形式上强调了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为主体形式,同时还体现了学生个体发展的空间,确保个体和集体的统一。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照能力水平、个性特征、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为4人为宜,其中以好、中、差生进行搭配,也可以采取学生自由进行组合,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要是创设一个只有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景,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实现个人目标,还需要与小组同伴合作来实现的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能够让小组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课题解读 1、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实践性学科。这需要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体会才能够掌握。在教学中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大家就团结起来,互相帮助,互相指点。你先会的你指点我,我先会的我指点你,通过合作学习提高效率。 2、信息技术是一门学习层次性较强的学科。先学习什么内容,先学习哪步操作,信息技术课都要求比较强,一个好办法就是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大家互相帮助,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得到共同提高。 3、信息技术是一门学习环境特殊的学科。首先,学生面对的是计算机以及各种软件;其次,学生要在广阔的网络世界学习,要在学习资源的海洋里找到相关的资料,光靠一个人单打独斗是比较费事、费时的。要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进行合作学习。 |
|||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
(一)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确立课题,填写申报表,向县教研室申报立项。 2、分析当前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当前工作。 3、深入学习有关理论。 4、查阅资料,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5、课题开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2、根据调查分析,随时调整研究方案。 3、收集数据,资料。 4、开展研究活动,撰写论文、教学反思、个案分析。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对研究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出结论,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成果展示,课题结题。 (二)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此方法去了解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作学习操作的可行性。
|
|||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
1、课题研究报告1篇; 2、相关论文1篇; 3、调查报告; 4、教学随笔; 5、教学设计1-2篇; 6、数字资源,博客的建设。 |
|||
|
|
|
|
|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