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2012-07-21 16:36:38)
标签:
杂谈 |
摘
因材施教是教师教学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和原则。只有充分理解“材”的特点与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
在新一轮的小学音乐可教学改革中,我们常会谈到“因材施教”这个话题,仔细分析后便会发现,其中的“材”应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为教学的依据——教科书;其二,应为教学的对象即学生。我们只有在充分掌握二者特点的前提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确定科学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呢?我想应从以下几点谈起: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及环节。
小学生大提可分为三个年龄阶段即低年级(1—2年级)、中年级(3—4年级)、高年级(5—6年级)。低年级学生音乐基础能力较差,因而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学活动应减少,适当的进行教唱训练。例如:一年级教材《国旗国旗真美丽》,歌曲有节奏型相同的四个乐句构成。虽然歌曲本身比较简单,但由于一年级学生音乐基本能力较差,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填长歌词。因而,本首歌曲的教学环节就应设计成:先听歌曲两遍,同时打节拍——教师分句教唱歌词两遍——跟琴分句填唱歌词——跟录音小声唱歌曲——齐唱歌曲——歌表演。
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两年的音乐可学习之后,句有了一顶的音乐学习能力。因此,次阶段学生歌曲教学活动,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尝试自主完成。例如:三年级教材《小乌鸦爱妈妈》,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环节设计为:听歌曲两遍——按歌曲节奏念歌词——分句跟琴填唱第一段歌词——齐唱第一段歌词——完整演唱歌曲——歌表演。之所以这样设计,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一定音乐基础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特点。与低年级相比较,省略了教师分句教唱的步骤。
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音乐基础能力较强,大部分的歌曲,学生在听的基础上便可以掌握歌曲的主旋律,并能进行跟唱。教师只需要进行细节上的指导便可以,不必进行手把手的教唱。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进而增进学生的成就感。例如:五年级教材《美丽的夏牧场》,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听歌曲三遍,然后找出旋律相同的乐句跟琴唱一唱,教师对学生唱的不准的乐句进行指导,而后,学生便可以在钢琴的伴奏下准确的演唱歌曲。
二、从教材出发,根据其难易程度,确立不同的教学方式及环节。
同一册教材中不同题材、不同拍子的歌曲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例如:六年级教材中《儿童圆舞曲》和《开心的感觉真好》这两首歌曲旋律较为简单,因而在教学中采用听唱法教学,学生在听的基础上便可以跟琴小声演唱了,教师稍加指导学生就能准确演唱了。然而《蓝天向我们召唤》、《一个妈妈的女儿》、《我家在中国》等歌曲旋律则相对较难,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加入带领学生按节奏念歌词,让学生跟琴填唱歌词这两个环节,以适应教材的变化,保证教学的效果。
三、同样的教材,不同的课堂。
同年级中不同的班级,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我们不能使用同样的方法,按部就班的去设计教学环节,而应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及时的改变教学方式,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同一首歌曲的教学中,不同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因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与环节也应有所变化。例如:四年级教材《哦,十分钟》,在一班的教学中我运用了“听歌曲——按节奏念歌词——跟琴分句填唱歌词——跟录音齐唱”的方式学会了。但在二班教学中则出现了学声不能跟琴准确地分句填唱歌词,这时,教师便要即使调整,加入教唱个别乐句这一环节,解决学生的困难,使他们学会歌曲。
总而言之,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只要能认真的分析教材,结合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更好的服务与教学活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