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创新
(2013-05-07 15:52:08)
标签:
论文 |
分类: 2012年小课题研究 |
摘 要:创新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础,把实验创新溶入到实验教中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新课改后,虽然教材变了,实验课开设比以前多了,但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多大的改观,很多时候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为此,本人在实验教学中,尽可能的尝试实验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下是我在实验创新方面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
传统的学生实验课往往是老师事先准备好一切实验用具,精心设计好试验流程,然后手把手教学生如何操作,告诉学生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以及有哪些注意事项。实验课上,学生就像一台台设定好的机器,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操作,缺少青少年应有的激情与创新的动力。对实验方法和步骤的讲解改为让同学们自己另外设计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通过学生拓展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较高层次。例如,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要求同学们不要局限于课本上的实验材料和用品,自己选择适合的实验材料和用品。同学们会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利用课余时间,大量查阅资料,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材料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实验方法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通常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并且示范操作,然后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没有充分预习,课堂上思考的空间又小,常常一知半解,一遇到问题就举手叫老师。一个老师,学生多,问题也多,遇上复杂一点的实验,学生急,老师更急,课堂吵吵嚷嚷,学生做得稀里糊涂,老师累得晕头转向。
为此,本人采取的方法是:培养学生中的操作能手,让学生指导学生,例如:在上《植物细胞质璧分离与复原》这堂实验课时,上课前一天,挑选六位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培养的对象。让他们熟悉实验操作流程,然后对他们进行反复的实验操作训练,针对他们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强化指导。
四、模型构建的创新
高中生物课本有许多给定的模拟实验,例如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拟,我们除了模拟课本给定的模拟实验外,我们能不能挖掘开发潜在的模拟实验,从而增强生物课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例如,在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模拟细胞膜的结构模型,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不同的材料构建细胞膜模型,有的学生用塑料球、塑料棍、细铁丝构建,有的用彩色纸构建等等,总之,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都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获得更直观更充分的认识。
五、实验材料的创新
六、运用多媒体,补充实验课上的不足
有些实验教学内容是我们无法做或则由于条件限制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的,我的方法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优越性,将实验过程与现象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
在上减数分裂这一内容时,由于该节内容概念多,知识内容抽象难懂,课本上要求的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又没法做,所以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我采用的是板图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在讲精子的形成过程时,我先将课本上的图画在黑板上,边画边讲解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强调其中重要的专业术语(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然后用多媒体播放精子形成的模拟动画过程,将每一个时期分解给学生看,让学生牢牢记住减数分裂过程以及每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1]
周询
[2] 梁树华, 郭焕桂. 运用多媒体进行生物实验教学[J]. 实验教学与仪器, 1997, (05)
[3]李进京
[4]袁维新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