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理数的乘法(1)》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3-05-18 09:01:22)
分类: 教研

教学设计与反思

有理数的乘法(1

兴隆中学   郭妍利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和运算律。为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采用直接传授的方法,即教师清楚明白地把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告诉学生,然后通过做习题来加以巩固。这种教学方法具有直截了当的特点,但不利于开启学生思维,更不易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提高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因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不太熟悉水位变化,故改为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乘法则的探究过程中,运用了分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体现了数学建摸的过程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兼顾思想、方法和趣味。例题,练习以及思考探究题目的选择,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在讨论发言中的各种灵活方式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会有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 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应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正确的进行有理数乘法计算;
    
难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中符号变化的理解及积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二)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究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学习
我们首先来看一幅图片:(幻灯演示) P49
  
活动内容:(1)观察教幻灯片,分析提出的问题,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是什么,所求是什么,让学生讨论思考如何解答.
(2)如果用正号表示水位上升,用负号表示水位下降,讨论四天后,甲水库水位的变化量的表示法和乙水库水位变化量的表示法.
       
第二环节:探索猜想,发现结论
(1)由课题引入中知道:4个-3相加等于-12,可以写成算式(-3×4)=-12,那么下列一组算式的结果应该如何计算?请同学们思考:(提示学生:3天下降多少?2天呢?1天呢?)
         
)、运用巩固,练习提高
1
、练习:
判断下列各式积的符号:4×(—3     (—6)×3
+7)×(+3   ( —3)×(—6       0×(—50
2
、课本第50页例1.计算:
⑴(-4)×5;           ⑵(-5)×(-7);  
⑶(-3/8)×(-8/3);   ⑷(-3)×(-1/3);
  
注意:(1(2)小题教师板演,注意书写格式;(3)(4)小题学生板演,引出有理数的互为倒数的概念的同时,要注意复习互为相反数的概念,避免产生混淆,并注意本节课不讨论如何求倒数的问题;然后完成51页随堂练习的(1)(3)小题
 3
、课本第50页例2.计算:

1)、(-4)×5×(-0.25 2)、(-3/5)×(-5/6)×(-2

注意:多个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的符号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的符号为正。

(然后完成51页随堂练习的(2)(4) (5)(6)小题)
)、课堂小结
  
活动的注意事项:学生小结时,可能会有语言表达障碍或表达不流畅,但只要不影响运算的正确性,则不必强调准确记忆,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时教师可用准确的语言适时的加以复述
五、作业
     
课本第51    知识技能   1.计算

 

 

板书设计

有理数的乘法(1

规律总结:多个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的符号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的符号为正。只要有一个数为零,积就为零。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例1计算:

⑴(-4)×5;           ⑵(-5)×(-7);  
⑶(-3/8)×(-8/3);   ⑷(-3)×(-1/3);

解:(略)         

2.计算:

1)、(-4)×5×(-0.25 2)、(-3/5)×(-5/6)×(-2

解:(略)

教学反思 :

我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法(1)》教学时,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有不足之处,我对本节课的反思如下:

一、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我在备课时,钻研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础出发,精心编写学案,力求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上都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以一个生动的例子引入课题,使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有较好的认识,达到在观察中感受、在尝试中探索、在练习中发现、并自主归纳的目的。学生刚认识“负数”这个新朋友,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后,学习有理数的乘法,会有一定的困扰。预期学生会在符号上出现问题,故在学案的编写中,注意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把问题呈现,我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问题,体现为每一个学生着想的理念。初步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关键所在——符号的确定,然后就都是小学的乘法知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自主学习。同时,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效地进行分层,完成强化练习,有效地开展课内技能训练。

二、本节课由情景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很快投入到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上来,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特别注重过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对有理数相乘法则的探究过程中,运用了分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体现了数学建摸的过程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兼顾思想、方法和趣味。例题,练习以及思考探究题目的选择,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在讨论发言中的各种灵活方式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三、主要不足体现在:

1)在探究法则的过程中,尽管在情景中的实际含义是由学生完成的,但教师的教学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可以更加开发一些;探究的程度不够。

2)对学生灵活方法的鼓励和及时评价,还要进一步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