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怎样进行有效指导
(2013-03-18 09:44:12)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一、资料来源
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三个途径去获得所需要的资料:一是直接已经出版的各种文献资料;二是影视媒体、电子出版物(光盘资料)、网络中获得网络资料;三是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表中获得的原始资料。
1、文献资料查阅
广义的文献是指文字和数字记载的资料。文献资料的类型很多,一般按照文献的固有形式和文献的来源划分。按照文献的固有形式可分为文字文献、数字文献、声音文献和图象文献。包括书籍、期刊、报纸、剪报、特种文献、统计年鉴、统计表格、唱片、磁带、地图、图片等;按照文献的来源划分,可分为一手文献、二手文献。对于查阅文献资料而言,最理想的场所是图书馆。也可在班级组织读书活动和借阅活动,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读书资料。
2、查找网络资料
网络资料查找也是资料查找的重要来源。然而网络信息良莠不分,教师在指导学生查找网络资料时要指导学生理性地处理信息。
3、进行调查访问
作为学生,研究经验欠缺,请教有关领域的专家,获取资料是很重要的方法。
二、收集资料的方法
1、文献资料收集
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得到文献资料的渠道:可以通过图书、报纸等等。其次,教师应该再深入地给学生讲清楚查文献资料的方法。提醒学生查文献资料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对课题提出一系列的疑问,然后分析这些疑问与课题的关系,以确定想要查询的信息或问题的归属。第二步,根据这些问题或信息的性质选择检索工具,即确定是通过百科全书等参考性工具书,还是通过报刊索引等检索性工具书进行查找。第三步,确定检索途径,即去本校的图书室,还是去本地区的图书室,或者向老师或有关专家咨询。第四步,利用检索工具书所提供的查找线索进行查找。第五步,一旦查到你所需要的文献,就可以去索取该文献。第六步,阅读文献,鉴别是否得到有价值的信息资料,若鉴别为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则做好打记,摘录或复制工作。
总之,查阅文献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技能,而这一技能是随着指导学生的不断查阅而积累起来的,指导学生必须亲自去尝试才能得到它,任何人都不能替代指导学生。查阅文献时不仅需要耐心、细致、仔细,还需要经过慎重考虑,并按照一定的程式去做。
2、网络查询
搜索引擎法
注意关键词的选择
三、资料记录方法
1、做摘录
做摘录主要记录资料原文的重要、精彩之处,以作为今后的引证、论证之用。做摘录还要注意注明出处,包括书名或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出版单位、时间等。做摘录可尝试制作资料卡的方法。制作资料卡是查询资料中常做的一件事,目的在于:1.便于以后的再次查找;2.使文献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
2、做提要
3、复印法
如何有效指导调查问卷设计
1、教师展示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让学生分析:①调查问卷由哪几部分组成?②导语应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2、尝试写出你们组调查问卷的题目、导语部分。
3、小组交流、互相点评。
4、分析调查问卷问题部分,思考:①这些问题可归结为哪几个大问题?或哪几个层次问题?
5、教师总结、点拨:以“我校学生吃零食情况的调查问卷”为例,设置问题时,分为四个层次,即4个大问题,每个大问题又可分为几个小问题。
6、你们组将从哪几个“大问题”入手展开调查?每个“大问题”又可包括哪几个“小问题”,写出每个小问题的关键词。
7、各小组讨论、交流,师生点评。
8、讨论与评价:指出这份调查问卷存在哪些不足?
教师需思考和注意:
1、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实践的热情。
2、方法的指导要与具体的主题活动相结合,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活学活用。
3、教师需花大气力查阅相关知识,总结规律。比如:调查问卷中的问题设计是难点,我们在实践中一般做法是先确定问题的4个层次:现状、危害、原因、措施,然后再从中展开几个具体的小问题,让学生掌握设计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注学生活动过程记录——教师实施有效指导的保证
在主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对每组学生的活动全过程跟踪,从而使教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让学生把每次的活动过程客观、真实地记录下来,教师及时、认真批阅学生的活动记录,从学生活动记录中研究和思考教师有效指导策略,可以大大提高教师指导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1、帮助学生学会沟通,为学生的活动争取他人的支持
学生活动记录1:本周,我们组的活动内容是:发放调查问卷。按照老师的要求,首先要选择调查对象,我们组研究的课题是《关于同学们吃零食给学校环境带来影响的调查》,那么调查对象应该是同学们。为了不耽误同学们的学习时间,我们准备课间发放,我还从家中带来了相机,准备把我们的活动过程拍摄下来,我刚把相机拿出来,周围就围拢了不少同学,这时,正好班主任进来了,他以为我们在玩弄相机,很是生气,把我的相机没收了。
分析与指导策略:当时,我看到这位同学的活动记录,感慨颇多。综合实践是个新课程,它的实施需靠学校领导、老师、家长的支持。这位同学选择发放调查问卷的时机不太恰当,相机被班主任没收了,一整天都忐忑不安,怎么帮助这位学生与班主任沟通?重新燃起他的实践热情?我思考了再三,给他写下了这样的批语:你认为课间10分钟发放调查问卷是否合理?班主任进教室时,班上是什么状态?假如你是班主任,碰到这种场面,你会怎么处理?你认为怎样和班主任沟通比较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问题与问题解决。出现了问题,我们就要分析原因,商讨对策,忐忑只会给你带来负面影响,期待着你尽早用最好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后来,这位同学在总结交流中写到:通过这次活动,我懂得了在活动之前要周密考虑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能随心所欲,同时我学会了换位思考,掌握了一定的沟通技巧,也取得了班主任的支持与配合。
2、帮助化解小组矛盾,学会赞美同伴
学生活动记录2:这次,我很荣幸地当上了小组长。我们组的活动主题是:《“食物的种类”调查活动策划方案》。本周的活动内容是:设计一份完整的策划方案。为充分发挥小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我决定:小组成员每人设计一份,然后在组上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可周洲、姜昆的策划方案,一看就知道是网上下载的,我批评他们,他们还不服,我们的活动不欢而散。唉!小组合作怎么这么难啊?
分析与指导策略:小组合作是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的组织形式。可是我们从学生的活动记录中发现:学生在一起合作总有矛盾,有时很情绪化,从而影响了实践活动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发现这些情况后,有时直接找到这些组进行及时指导,有时采取写批语的方式指导。比如:作为组长,是不是应该注意说话的语气、态度?合作的前提是尊重对方,组员哪怕是网上下载的资料也要予以肯定,我们可以借鉴网上的资料,但要注意和我们的课题相结合,不要把成员一棒子打死,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要学会尊重、欣赏、赞美同伴。另外,身为组长,应该以身作则,你可以把你设计的策划方案展示出来,让全组成员参与讨论,然后再取舍、汇总,形成较完整的策划方案。这样的指导,不仅节约了时间,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3、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的指导,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学生活动记录3:周六上午,我们拿着自己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西垅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情况的调查问卷》,来到西垅社区区,一开始,我们站在垃圾站附近,观察居民投放垃圾情况。然后,我们“逮住”每一个“扔垃圾者”,让他们填写问卷,多数居民都以“我没时间”为理由走开了,我们很难受,也很失望。我们的效率很低,调查问卷只发放了一小半。
分析与指导策略:学生初次跨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亲身实践,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这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疏导、关心、鼓励和帮助。我给他们写下了这样的批语:老师很高兴你们迈出了第一步,遇到困难、挫折,甚至是失败都很正常,我们要正视困难,挑战困难,在磨练和挫折中锻炼成长,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另外,反思一下:是否注意到自己采访的表情、说话的口气?是否有礼貌地上前和人家打招呼?是否请求过人家的配合?是否说明了本次调查的目的,打消别人的顾虑?再思考一下:通过什么途径发放调查问卷可以提高发放效率?
后来,这个小组的同学有的提议到社区人员家里发放,有的提议让部分学生带回家,让家长帮着填写,对能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同学,我及时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总之,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学生顺利完成主题活动的重要前提。其中,课堂方法的指导是关键,课后跟踪指导是保证。而学生活动记录又是教师透视学生活动情况的一扇窗户,通过学生活动记录,切实把握指导时机,及时排除实践障碍,随时采取灵活的指导策略,可以很好地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也许大家在看这些案例的过程中,会联想到自己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状况,也许会会心地一笑,哦,原来我也这么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