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分组分工
(2012-06-16 19:39:21)
标签:
杂谈 |
综合实践活动在我校开展以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长期以来,如何指导学生分组分工,一直困扰着老师们。为此,我对我校一些班级分组分工作了调查,发现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问题:1、小组人数不均。分组时,有的组学生人数较多,而有的组学生人数较少。2、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差异,小组中权威说了算的现象比较普遍。3、分工不明确、合作不协调。4、学生认知水平旗鼓相当、各执一词,缺少核心人物,反而难以合作。针对这些问题,我对分组分工谈谈我的看法。
一、小组人数的安排
各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10人以内,最合适为6—8人。当然如果课题研究的范围较广,人数可稍多些,并进行组内切块研究;如果课题切入口小时,人数还可少一些(5—6人),这样每个学生活动的参与率高,锻炼的机会也多。但是,在具体的分组过程中,往往不是老师预设的那样。如:五(3)班在调查“多彩的广告世界”分组时,有五个男生组成了一组。很明显,这次活动5个人一组是远远不够的,但其它学生又不愿加入这一组,因为他们5个人都是比较调皮、好动的男孩子,平时表现也不突出,同学们当然不愿加入这一组。这时,老师可以尽量说服几个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的学生,让他们加入到这一组,希望能起到带头作用;同时,也让这5个同学尽量分散开,加入其它组去,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优势。
二、人员分配
人员的分配既要考虑让学生自主搭配,又要恰当引导搭配均衡。我们调查《安全伴我行》下的一个课题《饮食安全》时,因为考虑到很多成绩较好的学生可能会集中在同一组,造成组与组之间实力的悬殊,因此,在分组分工时,我事先召集几个出色的学生,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分散到各组中间,以有利于工作的进行。当然,五(5)班在分组分工时,将几个能干的都汇集一组,这样更有利于出“精品”,而能力弱的为一组,或许能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唤醒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积极投身到研究之中,从而使这些弱势群体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三(3)班在分组分工时,在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时,有两个学生因为每一组都不要,而自己又不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时,老师没有责怪他们,反而主动找这两个同学谈话,帮他们分析“落聘”的原因,并找一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走进同学中去,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并说服相应的组的成员,试着去接受别人。
三、合作分工
小组内各成员的分工,应结合每个学生的特长和综合能力,加强团结协作,责任均衡等不妨尝试角色轮流。三(4)班在尊重学生的意愿,自主分工的基础上适当调配。
安排几次外出调查、采访后,发现很多记录员书写速度较慢,不能很好地担任此次记录员的任务,于是重新对学生分工调配,活动才得以顺利进行。而四(3)班的分组别具特色,先让学生以兴趣为单位分组分工,在组内进行一定的分工轮流,如摄影、录音、采访等,让所有成员对每一角色都有一定的体验和尝试之后,根据学生兴趣适当调配组内成员,让组内的每个学生有共同的兴趣,研究的也是自己感兴趣的、又与自己特长有关的课题,达到了师生双向选择的目的,很值得学习借鉴。
总之,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上还有不少困难。作为指导教师,其实我们与学生都是在尝试中共同成长,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没有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我们操作,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创新。
作为指导教师难免有很大的困难。我们的指导能力和综合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只有在实践中自己摸索,自己总结提高,亲自走过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将老师和学生放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教师在指导学生中学习怎样指导,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改变自己。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达到教师和学生同步成长,共同进步。
长期以来,如何指导学生分组分工,一直困扰着老师们。为此,我对我校一些班级分组分工作了调查,发现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问题:1、小组人数不均。分组时,有的组学生人数较多,而有的组学生人数较少。2、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差异,小组中权威说了算的现象比较普遍。3、分工不明确、合作不协调。4、学生认知水平旗鼓相当、各执一词,缺少核心人物,反而难以合作。针对这些问题,我对分组分工谈谈我的看法。
安排几次外出调查、采访后,发现很多记录员书写速度较慢,不能很好地担任此次记录员的任务,于是重新对学生分工调配,活动才得以顺利进行。而四(3)班的分组别具特色,先让学生以兴趣为单位分组分工,在组内进行一定的分工轮流,如摄影、录音、采访等,让所有成员对每一角色都有一定的体验和尝试之后,根据学生兴趣适当调配组内成员,让组内的每个学生有共同的兴趣,研究的也是自己感兴趣的、又与自己特长有关的课题,达到了师生双向选择的目的,很值得学习借鉴。
总之,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上还有不少困难。作为指导教师,其实我们与学生都是在尝试中共同成长,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没有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我们操作,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