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八卦腹部眼部按摩
标签:
杂谈健康九宫八卦腹部按摩眼部按摩 |
分类: 观照觉知内观禅修 |
九 宫 图
九宫步:按此图绕行,如不会掌势,也可左右晃动肩臂慢走、快走均可,高血压及心脏病的开始练时要慢些,练者可走小碎步或趟泥步,防止摔倒。
九宫按摩:对高血压,头痛,防老年痴呆等效果非常明显。按摩头部穴位可参照九宫图,一宫就是风府穴、五宫是百会穴、九宫是神庭穴、四二为左右头维穴、三七是左右承灵穴、八六是左右风池穴。
“九宫图”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洛书”关系非常密切。洛书在中医的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面我们讲了头部九宫按摩法,对偏头痛、高血压、失眠、健忘、眩晕等头部疾病有着很好的效果。同样,九宫按摩法也可以用于腹部,对五脏六腑有着很好的疗效。我们以肚脐为中心区,把肚脐外围分成八个部分。即肚脐为第5区,肚脐正下方为第1区,肚脐正上方为第9区,肚脐正右方为第3区,以此类推。

腹部按摩法的九宫分区理论,出自《灵枢经·九宫八风》。洛书布数口诀: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洛书》与《后天八卦》的配合分别是:一属坎;二属坤;三属震;四属巽;五属中央;六属乾;七属兑;八属艮;九属离。
脏腑归属区域歌:一区属肾二属脾,三肝四胆五归脐,六为大肠七为肺,胃心分属八九区。

第1区,肾系区域。主肾脏病、膀胱病。耳病、骨病,腰脊肩背部的肌肉僵硬疼痛。
第2区,脾系区域。主脾虚引起的各种身体虚弱、痰湿泛滥、消化不良、习惯性出血证等。对饭量大却不长肉的人,长期按摩第2区域有保健增肥作用。“脾主肌肉”长期按摩第2区还能缓解忧思抑郁的低落情绪。“脾在志为思”。
第3区,肝系区域。主肝脏虚弱症,如视力减退、肢体麻木、手足颤抖、关节拘挛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女子以肝为先天”,所以很多妇科疾病会在第3区找到反应点。经常按摩该区域还可以治疗缓解肝肾阴虚型的小儿多动症的症状。
第4区,胆系区域。主胆病,如口苦、眩晕、胆怯、喜欢叹气等。
第5区,中央区,脐部。神阙穴,古来禁针宜灸,是宜补不宜泻的意思。关于在脐部用温补药物熏蒸以期强健补益方法,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说:脐中为性命之根,不可轻动。昔人以附子、海狗肾补药敷于脐中而蒸之,名医犹且戒其勿用,况大伤人之物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此类药物都是“用于皮肤,以气感肾家相火”获得暂时疗效,长远来看恐怕会透支人体的元气。
第6区,大肠系区域。主大肠津液亏虚,大便干燥、便秘、便难、头晕、口臭等。
第7区,肺系区域。主肺病,如咳嗽、哮喘、气管炎症、鼻炎、咽炎等。肺脏虚弱造成的气短、无力、面白、精神不振等症状。很多皮肤疾病会在第7区找到反应点。“肺主皮毛”
第8区,胃系区域。主胃部疾病,各种慢性胃疼、反酸、呕吐、打嗝、胃胀等。肝木气盛会克制胃土,造成足阳明经的各种反应。所以因为气恼或者情志不舒造成的头痛和女性乳房胀痛,按摩第8区的反应点会取得效果。
第9区,心系区域。心脏的功能不足或衰退造成的各种心慌、心悸、胸闷、乏力、心前区疼痛、头晕、健忘等症状,按摩第9区的反应点都会取得效果。心脑血管异常造成的眩晕、失眠,按摩第9区的反应点也会有效。
以气调气手法妙用
胡氏在腹部推拿中强调指出,盲目用力过大的手法,会导致气乱,甚至伤正气。所以始终遵循“按摩勿释,秽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宗旨,告戒我们在治疗中每一个姿势、每一个手法都要按要领去做,尤其是姿势和手法的正确运用是得气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作到“一旦临证,机融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方能达到预期效果。
病气在人体脏腑虚位聚集,一点点加强到一定程度,如果又遇到一些内外刺激和诱发,病气就会从脏腑的虚位传向实位,由未病转变成为已病,发生器质性病变,这时人会感觉到怎么一下在就病倒了。其实,在“病来如山倒”的前面,病气就已经大量聚集,如果在病气聚成“山”以前的“未病”阶段能及早发现、调理,在它表现为气结的未病阶段把它消灭掉,就不必遭受“病来山倒,病去抽丝”的痛苦了。
以上是我们接触、研究大量临床病例发现的病气在人体中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并逐渐认识到:人体除了拥有一套仪器可以检测到、解剖时肉眼可以看到的实际脏腑之外,还在人体实脏相对应的虚位处有一套虽然肉眼看不到,甚至现代医学仪器都检测不到的脏腑。也就是说,人体的脏腑应该有两套:一套在实位,一套在虚位。总结这一发现,我们称之为“人体脏腑虚实说”。虽然用现代科学还暂时解释不了这一发现,但它的确是我们在多年临床中反复对比、求证,总结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一个客观存在。
我们把气结、脏腑虚实说和“九宫八卦”理论三者相结合,进一步总结了一套将“九宫八卦”理论运用于人体脏腑虚位,来诊断发现未病——气结的方法,我们把这套方法称为“人体脏腑九宫八卦虚位说”,简称“九宫八卦虚位说”。在此需要补充一点:病气在脏腑虚位聚集形成气结后,并非只有转化到实脏一种途径。在条件具足的情况下,气结在人体中还有可能转化成中医所说的癥、瘕。简单来说是由于病气在人体中受到人体精血滋养,最初也许混混沌沌,但时间久了,便有了灵性,成为有形状的东西。它甚至可以控制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为了便于理解,下面举了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我们曾经调理过一个人,被医院当作甲减(甲状腺减退症)来治疗,治疗以后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多次想寻死,想从楼上跳下去。她在非常苦恼的状况下,到我们这儿来调理。我们发现这是“癥”,是病气在她肚子里聚成了一个有形的东西。我们给她调理了两个周期(一周期十次),结果在她肚子上显现出一个龟的图案,连花纹带四肢,就是头还没出来;如果头出来就顶在心脏上了,就非常危险了。这个癥,一般来说跟血淤有关系,因为有淤,甲状腺分泌就不正常,所以就被医院当作甲减来看待。这个“癥”的形状是龟,还有的形状是鳖,显现在小腹上。
当代医学往往靠指标判断病情,我们靠的是在人体上探索,一指头一指头地探索判断。现在诊病缺少的就是认认真真地在人体上一指头一指头探病的态度。我们在人体上探索了四十多年的气结在仪器上是检查不出来的,比如我们用“九宫八卦虚位说”在巽位摸出的痰结,用现代仪器是照不出来的。人们咳嗽有痰了总是去清肺,实际上肺只是个储痰之器,脾才是生痰之源。脾生痰有它特定的条件,比如脾土湿了,风一吹,把水分吹干了,一些黏稠的东西就留在了土地上,那就是痰。这些结我们不用任何仪器检测,用双手就能摸到,并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然后我们用健脾去湿化痰的方法就能把它去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