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北沧州盐山县各个老村子的由来

(2012-12-17 09:24:31)
标签:

杂谈

分类: 励志文化篇
盐山县。盐山(今山东省无棣县境内大山),系距今12万年火山喷发而形成,古称碣石山,春秋时改称无棣山。山下有明月沽产盐,山腰建有盐神庙,魏晋时称盐山。唐改称马谷山,元时改称大山。
【刘红庙】位于城关西北偏北2.3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有呈红色的白衣庙,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刘红庙。
【窦边务】位于盐山县城北偏东5.8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王庄。后窦氏迁来居住,略有功名,且该村邻近大边务,故以此冠以姓氏改称窦边务。
【杨龙潭】位于窦边务西偏南5.7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杨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黄龙潭,故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杨龙潭。
【西楼】位于窦边务西偏南0.8公里处。清世宗顺治四年1647年,郭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该村有座库楼,位于大边务西,故借此取村名为西楼。
【大边务】位于窦边务东南偏北2.5公里。明太祖洪武初(1368-1372年),该地设有关税卡,管理边防税务,取村名边家务,后简称边务。按:《明史》载:“河泊所、惟大河以南有之,河北止盐山县”。
明成祖永乐二(1404年),李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借此冠以姓氏取名为李边务,后李氏分居,弟迁出立庄,称小边务。兄仍居此地,遂改称大边务。
【李郭庄】位于窦边务南偏东3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盐山城,故借此冠以姓氏取名为李廓尔庄,因“廓”同音“郭”,后演变为李郭庄。
【大南马村】位于盐山县城东偏北8.3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傅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地处官牧马场南部,且与邻村有大小之别,故该村称大面马村。
【薛沃】位于大南马村北偏东3.6公里处。清宣宗道光年间,李氏逃荒来此立庄。地处官牧马场东部,故取名东马村。村西有一小河,湍冲成一大漩涡,乡人有踅窝取代村名。后村人鄙其俗,遂取谐音改称薛沃。
【义和村】位于大南马村东偏南5公里处。清德宗光绪十一年(1886年),张氏自境内小尤村(今属海兴县)迁此立庄,原名朱庄,原名朱庄(朱即红色,意为兴旺发达)。因邻村窦武庄子忌讳此名(谐音猪吃豆),乃取仁义、和气之意,改称义和村。                                            【谢园】位于曾庄东1公里处。清圣祖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谢氏先祖洪忠、洪亮兄弟二人为曾庄孙家护院,后于此置田定居,以种菜为业,故冠以姓氏取村名为谢园。
【马牛】位于马牛乡西1.2公里处。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元年(1161年)定都,下诏罢兵。金兵辎重车队行到该地时,诏书到,令其车和牛及所载物资,馈送乡人,并建牛留寺以示纪念。
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马氏奉诏由永乐府滦州迁此占产立庄。便借牛留寺冠以姓氏,取村名马牛留,后简称马牛。
【大王铺】位于马牛乡南偏东2.3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吕氏奉诏由昌黎县迁此占产立庄。村东为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所封长沙顷王子高成候封地,乡人俗称“大王地”,此地又邻官道(亦称驿道)。洪武初年,在此设急递铺,称大王铺,吕氏沿用此名为村名。
【大傅庄】位于盐山城东南偏北10.9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年),傅仲彬携子与孙傅准、傅恺由盐山县大左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傅庄。后由白氏迁入,力主更村名。此时傅氏略有功名,遂于村名前冠以大字为“大傅庄”,以示傅势。
【故城赵】位于大傅庄西北偏北2公里处。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赵氏由盐山县东赵庄迁此立庄,因地处汉高成县故址西南,故借此加姓氏取村名故城赵。
【西和乐庄】 位于大傅庄东北偏南2.7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1404年),刘李二氏奉诏由永平府昌黎县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刘李镇。十二年(1414年),又有张氏由山西洪洞县逃荒于该村东半里处立庄,亦称刘李镇。后更名和乐,以冀乡邻和睦。十七年(1419年)分为两村,因该村居西,故称西和乐庄。
【王姑娘】位于大傅庄东南偏南0.8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王家庄,王族有一女与其孀嫂为维护王家一子终生未嫁,为纪念此人,故改称王姑娘庄。
【韩将军庄】位于大傅庄东偏南3.6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韩氏奉诏由永平府昌黎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韩庄。明世完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韩氏五世祖韩尚义官封镇殿将军,为纪念其功名,改称韩将军庄。
【陈小营】位于曾小营东南偏南2.5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陈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因相传此地为古兵营址,故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陈小营。(据《嘉靖河间府志》,此地系东汉末袁绍同公孙瓒交战时屯兵营址,为主营区别称此为小营。)
【常金】位于盐山县城南偏东10.8公里处。常氏世居,名常家庄,系古村。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建一座寺院,
并铸大铁钟一个,名曰“金钟寺”。常家庄遂改常金钟村。抗日战争时期,简称常金。
【张帽圈】位于常金北偏西3.2公里。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占地时以插柳条编帽圈为占田标记,遂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张帽圈。
【采吉科】位于盐山县城西南偏北19公里处。采氏世居此地,原名采家庄。该地棘棵丛生,由此改称采棘棵,后取谐音“吉科”(意为吉祥登科),而称采吉科。
【西璋壁】位于采吉科西北偏南3.8公里处。该村始于宋代,原名张为村。明“燕王扫北”时遭难,幸存邢唐二姓,以残壁为屏障,各自立庄。唐氏居西,取名西障壁,后取谐音,演变为西璋壁。
【李长堤】位于采吉科西北偏北1.7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奉诏由山东登州蓬莱县仙桃庄迁此占产立庄。因邻齐堤,故借此冠以姓氏取名李长堤。
【五家阁】位于采吉科西0.7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白、于、韩、朱、武五姓自山东即墨县朱家林迁此立庄。因村西有一阁楼,故借此取村名五家阁。
【北良】位于采吉科东偏北3.2公里处。明成祖永乐初,宋氏迁此占产立庄。因近在古墓(相传为康王墓),俗称北陵,遂取村名为“北陵”。后人忌“陵”取谐音改称北良。
【望树】位于盐山县城东南偏南15公里处。明神宗万历年间,刘自然在此筑起一土城,迁四邻乡民居内防乱,称为刘新城。村旁有一大柳树,乡人以望树识村,久之便以望树取代村名。
【志门韩】位于望树西南3.4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韩氏奉诏由永平府昌黎县韩家林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韩庄。韩氏四世祖为纪其叔母操行,乃立坊建门,并改村名为志门韩。
【南徐小庄】位于盐山县城西南15.5公里处。据徐氏谱书记载:吾徐氏族人皆伯益之苗裔也。我始祖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年)燕王北封时,由徐州随龙而来,到山东莱州府。又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迁此立庄。因北有同族徐庄(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近有仉小庄,故称南徐小庄。
【十四户】位于南徐小庄西北偏南3公里处。此村系古村。相传,村民中有兄弟二人,一名李仓,一名李赘。一日,有宋村一卖油者经此,欲以油一车相赠,并嘱挖窖储油,可避灾难。李氏兄弟信以为真,即依言而行。不久“燕王扫北”,靖难兵至,十四户人家躲于窖中,幸免遇难。后遂以此为据,命村名十四户。
【黄道刘】位于南徐小庄东南偏南1.6公里处。黄道刘原名刘庄,系明永乐初刘氏所立。相传,清圣祖康熙年间,十寨子邹文虎、邹文彪兄弟二人,曾于该村附近路劫“皇纲”。后人称此路为“皇道”,并于姓前冠以皇道二字,改村名为皇道刘。因皇黄音同,后演变成为黄道刘。
【杨集】位于盐山县城南偏北22.5公里处。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年),杨赞由盐山县杨帽圈迁此立庄。因设集市,故名杨家集,后简称杨集。
【茄子刘】位于杨集北偏西3.4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由山西汾州介休县迁此立庄。此处原为东汉末年公孙瓒屯兵营址,借此冠以姓氏取名刘小营。后因村民所种茄子称著乡里,遂被称为茄子刘。
【百尺杆】位于杨集北2.5公里处。百尺杆是以物命名。据查,村南曾有一宋代庙宇,碧霞元君祠庙(今遗址尚存,俗称“南殿岭子”)。庙前竖一高大旗杆。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董秀文同王、苏、韩三姓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借此取村名为百尺杆。
【新风桥】位于杨集东北偏北3.6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刘、张、杜三姓奉诏由永平府滦州迁安县迁此立庄。因此处有三官庙一座,故取村名为三官庙。1964年,该村建一桥称新风桥,遂将三官庙改称新风桥。
【圣佛】位于盐山县城西南21.6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由盐山县富花村(今圣佛南4里处)移居此地立庄。因这里有唐代所建圣佛寺,借此取村名圣佛寺。后简称圣佛。
【王南良】位于圣佛东北偏南2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秉“占单龙票”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焦南良,故取村名王南良。
【沙泊张】位于圣佛西南3.7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村北地势低洼积水,村南白沙土质。以此自然特点,附以姓氏,取名沙泊张。
【孟店】位于盐山城南偏东16.4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刘李二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刘氏住西开店,称西店子。李氏居东开作坊,称东坊子。后在孟氏在此开店,著称当地。两庄遂统称孟家店,后简称孟店。
【流洼寨】位于孟店东北偏北2.5公里处。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宋氏由盐山县宋家庄(今称王家辛庄)移居此地。地势低洼,且筑围子立庄。故取名流洼寨。
 韩集】位于盐山县城南偏西18.8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韩在由枣强县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名韩庄。后在该村立集,被称为韩集。
【高窑】位于韩集北偏东4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高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因长于窑业,取村名为高窑。
【玉皇崔】位于盐山县城东南偏南23.3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崔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红庙迁居庆云城北五里营占产立庄。因村西南有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所建玉皇庙一座,故以此取村名为玉皇庙崔家庄。后简称玉皇崔。
【张桃木家】位于玉皇崔西偏北3.7公里处。据张氏碑文记载:先祖在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由河间县卧佛堂镇迁居于庆云县之西,因其地桃林繁丛,村名桃木,有西南木、东南木、前木、中木、后木之分,遂名“五桃木”。抗日战争时期,为一中心村统称张桃木家。
【黑牛王】位于玉皇崔西北1.6公里处。该村系古村,相传过去村中有一财主买黑牛百头放牧,内有一头体大,独一无二,名闻遐迩,乡人借此称其村为黑牛王,亦称黑牛王镇。李氏谱书载: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先祖,由河间县卧佛堂镇迁庆云邑黑牛王镇。
   【王可忠】位于盐山县城东南偏北27.4公里处,座落在漳卫新河西岸。据王氏谱书记载: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王氏先祖王可忠由山西洪洞县投亲迁此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王可忠。
【南台】位于王可忠东北偏北6.6公里处。座落在漳卫新河西岸。据周氏谱书记载: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周氏由浙江嘉兴县西关古楼街迁此立庄。此地有两个大土台子,该村邻近南边台子,故取名南台。
【王打狼】位于王可忠北偏东4.1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韩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韩家。相传,此地有一狼常出没,为害不浅。后一王姓青年将狼打死,为纪念此事,故改称王打狼。
【****湾】位于王可忠东北偏北3.8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张才望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村西有一大湾,湾内有麻,借此取村名****湾。
【海子王】位于王可忠西北偏南2.8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由永平府滦州(今天滦县一带)避难来此立庄。相传该村为退海地,地势洼下,故取村名为海底王,后演称海子王。
卸楼】位于盐山县城西南偏南23.3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谢氏迁此立庄。此地置有储粮库楼,以此冠以姓氏取名为谢家楼。后讹传穆桂英大战白天佐,曾在此地卸过甲。习讹成真,演变为卸甲楼。今简称卸楼。  
【虎皮马】 位于卸楼西偏北3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马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氏取名马庄。
相传,该村长期贫困,村人疑与邻村曹宅有关;马不敢吃草(曹)致穷。若马披以虎皮壮胆吃草,全村富裕便可有望。遂与姓氏前冠以“虎皮”二字,改村名为虎皮马。
【兴隆淀】位于卸楼西偏南4.5里处。明成祖永乐初,张氏迁此占产立庄,称康庄。因邻村朱庄忌“猪”吃“糠”,故以该村地处洼淀,改村名为兴隆淀(意为兴旺发达)。
【夜珠高】位于卸楼西偏南3公里处。该村系古村,村人高氏家堂有一副对联云:汉朝以来是老户,饶安城西故人家。相传村南有一片树林。林中有一野猪,两眼明亮亮,犹如夜明珠。借此加姓氏取名夜珠高。
【刘集】位于盐山县城南偏西21公里处。据刘氏谱书记载: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遵朝旨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地处盐邑城南太平村故址,以其姓氏取村名为刘家庄。刘氏常与邻村王氏闹纠纷,刘氏巧言善辨,乡人称其村为滚嘴刘。因立有集市,抗日战争时期改称刘集。
年宜王】位于刘集西偏南0.2公里处。该村系古村,王氏世居此地,村名王庄。明成祖永乐年间,刘氏迁居该村东立一庄名刘家庄。两村常闹纠纷,而王氏不善言词,人们以鲇鱼相讽,称其为鲇鱼王。村人鄙俗取“鲇鱼”谐音,改称年宜王。
【常庄】位于盐山县城南偏东21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年),常氏由山东崂山县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名常庄。
【马贩】位于常庄东偏北2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马氏三人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分居两处。此处二人定居,故称大马。又二人以贩马为业,被乡人称马贩子家,后简称马贩。
【火龙店】位于常庄东北偏北4.6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侯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并开一客店。朱龙河支渎(今无棣沟)流经村北,来往商船常泊于此,每晚沿岸灯火蜿蜒曲折,犹如火龙,以此取村名为火龙店。
【反刘】位于常庄南偏东2.8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刘、寇二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立庄,为两姓和睦,取村名为友刘。后因“友”误笔为“反”,村名而演变为反刘。
【千童镇】位于盐山县城南偏西23.5公里处,与山东乐陵市隔漳卫新河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周围数百里较大的水陆商埠。战国时期曾为齐之饶安邑,以“其地丰饶、可以安人”(见《元和群县图志.河北道三》)而得名。公元前209年秦方士徐福受秦始皇之命,拓饶安邑,筑千童城,在周围数百里征召男女百工,集驻千童城,沿无棣河,从古黄河口(即今黄骅港)入海,东渡扶桑,由此,人们将饶安邑始称千童城,又称童子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将饶安邑置千童县。汉武帝元朔四年四月(前125年),因河间献王子刘摇封千钟候(古代钟童古通,千钟侯即千童侯)。千钟侯国,历五年,元狩二年(前121年)废国,仍为千童县。至东汉建宁元年(168年),更名为饶安县,千童县建治长达370余年。饶安县治即为千童城。以后饶安也称之为千童城故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割赢冀两州置沧州,州治饶安。也就是说,沧州第一个州治在饶安。唐贞观十二年(638年)饶安县治移到浮水(即今孟村回族自治县的新县镇),故有新饶安、旧饶安之称,简称旧县、新县。旧县从些由县为镇。1993年,经河北省政府批准,旧县镇更名为千童镇。
由此可知,战国时期饶安邑,秦末千童城,汉代千童县治,汉武帝元朔四年至元狩二年的千钟侯国,三国、晋、北魏、隋中、唐饶安县治。北魏年间的沧州州治,唐贞观十二年以后的旧县镇,1993年以后的千童镇,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名称,其址即现在的千童镇。        
十寨子】位于千童北偏东4.2公里处。该村系古村。据传,邹应龙之母曾为皇帝乳娘。“燕王扫北”时,以此幸免于难,故投此保身者甚多。先后有齐、傅、王、李、邓、焦、张、顾、邵氏等相继居住 ,共十家姓,遂称十寨子。
【王朴家】位于千童东北偏北2.5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张家庄。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1730年),该村王献祯官任湖广黄州知府,村名改为王献祯家。清道光年间,后人为避先人之讳,且念其祖艰朴之风,又改村名为王朴家。
【定戈刘庄】位于千童东北1.6公里处。据刘氏谱书记载: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先祖刘能、刘胜兄弟二人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因当时干戈平息,天下安定。村人借此意取村名定戈刘庄。
【前韩】位于千童西偏南2.8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韩、周二氏迁此立庄。该地有一沙岭,以此取村名为韩沙周,后有任氏兄弟迁出,于村北另立一村,称后韩沙周,该村即称前韩沙周。后周氏无嗣,简称前韩。
曾庄初名冉王庄,后曾姓迁入,改名曾庄。注:洪武二年曾姓一世祖由江西吉安任长芦都转盐运使(副三品)迁沧州,后入民籍,定居于帽圈村,曾姓二世祖任卢州知府,三世祖任福建参议,皆为四品官,后曾姓再迁入曾庄,改庄名也不为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