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生对中西方文化了解状况调查》调查分析报告

(2012-11-13 09:58:23)
标签:

2012年西安市小课题

分类: 2012-调查表、分析报告、记录
《小学生对中西方文化了解状况调查》调查分析报告

西安秦川小学 王艳丽

一、调查背景

2012年,我校英语教研组申请参加了小课题《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研究》,为了解学生对中西方文化了解状况程度,并从中获取详实、准确的数据,给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故对我校三年级二班、五年级二班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二、调查目的和意义

对小学生而言,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对英语学习固然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跨文化交往的能力,进而达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提升学生英语交际的能力,最终实现帮助学生在与西方人的交往中保持落落大方、语言得体,做到有效的语言交流。

三、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秦川小学三年级二班全体学生、五年级二班全体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四、调查数据(注:左边数据为三年级,右边数据为五年级)

1、一般情况下,你认为中国人见面后会以     作为谈话的开始。
A、 吃饭   64%/57%             B、天气   35%/43
2、朋友来参加你的生日聚会,送给你一件包装精美的礼物,你会当面打开吗?
A、 会,称赞后并道谢。46%/39%  B、不会,等朋友离开后打开。54%/61%

3、一天,你遇见一位外国朋友,谈话很投机,你会问他的年龄吗?

A、会。  37%/35%               B、不会。  58%/65%
4、一位中国学生在美国看到一位老教授蹒跚过马路,出于同情心,他飞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过去,老人的态度会是:
A、面带微笑,连声感谢。92%/74% B、怒目而视,遭到斥责。6%/26%
5、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如何:
A、很喜欢52%/43%  B、喜欢35%/41%  C、一般12%/13%  D、无所谓1%/2%
6、一位中国人请几位外国朋友一起吃饭,这位中国朋友在满桌美味佳肴前说:“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这些外国朋友会理解吗?
A、会。  38%/43%               B、不会。  62%/57%
7、一般情况下,你认为英国人见面后会以天气作为谈话的开始吗?
A、是   29%/52%                B、不是    69%/46%

8、如果有一位外国朋友来参观你们学校,走进你们班说了声:“好漂亮的教室,好可爱的孩子。”,你会说:

A、“一般,还行。”10%/4%      B、“谢谢。”90%/94%

9、以下哪些是西方传统节日?

A、复活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  81%/98%
B、父亲节、情人节、母亲节、愚人节  15%/2%
10、你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如何:
A、非常喜欢,比中国传统文化更有意义。42%/17%
B、喜欢,新鲜,觉得好玩。44%/67%
C、一般,跟随大家的心里。 13%/9%
D、无所谓,外来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合璧。/7%

五、调查分析

从调查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小学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对中外文化的差异知之甚少,相比之下,五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对中西方文化有些许了解,故所选的项目中较符合西方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鉴于此,我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确有必要,进而达到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往能力的目的。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显得愈发重要。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语言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且文化的范围比较宽泛,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等,要让学生涉猎到方方面面的文化,对我们老师的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策一: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文化意识的渗透,从多角度找到文化的切入点,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对策二:举办万圣节、圣诞节等节日聚会。

对策三: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实际,办手抄报,。

对策四:鼓励学生阅读英文书籍或观看英文版影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