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口头禅:呵呵

(2020-05-18 13:33:47)
标签:

欣赏

杂谈

分类: 文学艺术

2020-05-05 21:5     来源:禅艺会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05/9249af8309e946a79e62cde0f59293dd.jpeg

东坡小像

       呵呵,拟声词,活跃于网络时代每个人的聊天记录里。

       呵呵,代表一种意味深长的笑。可以表示轻度好笑;可以表示无奈、冷漠或无聊;可以用来否定对方,同时表达轻蔑或嘲讽;可以用于无话可说时的尴尬,或者意欲结束聊天时的敷衍。

       呵呵,简单而复杂,含蓄而薄情,通常只可意会,也易产生歧义和误解,成为被朋友圈拉黑的导火索,与不熟络者当慎用,亦不建议在正式场合使用。

       呵呵,是一个社会现象。在文献网站“知网”上,华东师范大学一篇名为《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的硕士论文,截至今日已被下载30437次,被引用19次。

       呵呵,通常不被喜欢,曾被评选为“最伤人词汇”。

       呵呵,也一度是我很反感的词。

       直到我发现了苏轼,一个喜欢“呵呵”,一个可以在“呵呵”之间看透生命的人。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05/ebd3795fb7ce46ca824b5826788bae1f.jpeg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冬天,苏轼 写信给好友鲜于子俊。

       苏轼先是夸赞了鲜于氏所作诗文有萧然之古风,然后谈了谈自己近来的创作情况。

       所索拙詩,豈敢措手,然不可不作,特未暇耳。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與鮮于子駿書》

       你跟我要诗,我岂敢献丑,但是不写又不行,只是没腾出空来。最近喜欢作小词,虽然没有柳永那样的味道,但也是自成一家了。呵呵。

       虽然表示得谦虚,但是可以看出,苏轼对自己新写的词还是很满意的。

       那是他的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对这首词很看重,言外还有些小心思:我做了点新尝试,不想迎合世俗风气(我才不要跟柳永一样),就是要走另类的道路。呵呵,一个亲和、傲娇,又带点小窃喜、小得意的苏轼,跃然纸上。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05/4709e161125e4f5fa7adf6d6c044329f.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05/b2d65134d07449c182f2f90d0c4c4c89.jpeg

苏轼《治平帖》

       大文豪,也会很调皮。

       示及數詩,皆超然奇逸,筆跡稱是,置之懷袖,不能釋手。異日為寶,今未爾者,特以公在爾。呵呵。——《與米元章》

       米芾老弟,你的诗写得真棒,放在将来肯定是宝贝,之所以现在没人看重,是因为你还活着。呵呵。

       写这封信的时候,米芾还没混出什么名堂,而苏轼确是最早慧眼识珠的人。对于老大哥这个带着赞许的玩笑,米芾一定非常受用吧。

       一声呵呵,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在苏轼的不断鼓励下,米芾寄给苏轼的诗文也逐渐多了起来。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05/77eaef1e529049dfa0ab02d836930fbc.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05/59b3d3492eb14d1cb242684a0604f23c.jpeg

苏轼《木石图》,卷尾有米芾的跋文

       苏轼对小弟很关照。在哥哥面前,却可以耍无赖。

       近屢於相識處見與可近作墨竹,惟劣弟只得一竿,未說《字說》潤筆,只到處作記作贊,備員火下,亦合剩得幾紙。專令此人去請,幸毋久秘。不爾,不惟到處亂畫,題云與可筆,亦當執所惠絕句過狀索二百五十疋也。 呵呵。——《與文與可》

       先不说我给你写《字说》这事吧。就说我到处给你作记写赞,任你驱使,任劳任怨,你怎么也得给我几张吧。我现在就派人去你家拿,你最好不要拖延太久。不然,我就到处乱画,然后题上字,就说是你画的。或者拿着你以前的约定去告状,索赔二百五十匹绢。呵呵。

       文与可,就是那位擅画墨竹的文同,与苏轼是表兄弟,也是好友。苏轼在另外几个朋友那里看到了文同画的墨竹,只有自己只拿到了一幅,那幅还只画了一竿竹……苏轼心里满是委屈。

       此堪称跟人家要东西的最高境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恩威并施,理直气壮。一句呵呵,不接受反驳。

面对这么狡黠可爱的苏东坡,老实巴交的文同能拿他怎么办呢?

       读这样的信,感受到的真性情,比苏轼站在我们面前还要真切。那颗率真的赤子之心,像山涧一样灵动清澈。

       文同赠给过苏轼一幅《赏雪谷偃竹图》。文同去世之后,苏轼“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05/757afd6644274a1c9263b17a44562c9d.jpeg

文同《墨竹图》

       在苏轼的一千多封尺牍里,有四十多首出现过“呵呵”。

       喜欢“呵呵”的苏轼,在儒雅的风范里,跃动着张扬的个性。他机智、风趣,以玩笑的口吻,除去功利、客套的伪装,将真挚的情谊表露无遗。

       苏轼交友广泛,有口皆碑。在他遭遇磨难的时候,这些朋友常常送出帮助和抚慰。苏轼在表达感谢时,也回馈以乐观豁达的心态。

       某每蒙公眷念,遠致珍物,勞人重費,豈不肖所安耶…… 呵呵。

       呵呵。酒極醇美,必是故人特遣下廳也。

       某病咳逾月不已,雖無可憂之狀,而無慘甚矣。臨皋南畔,竟添卻屋三間,極虛敞便夏,蒙賜不淺…… 呵呵。

       某既緣此絕棄世故,身心俱安,而小兒亦遂超然物外,非此父不生此子也。 呵呵。

       ……

       苏轼从不因苦难而失去笑声。有时,笑声里难免有感伤,却也有支撑生命的力量。

       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却一直以超脱的心态、洞达的智慧,面对着人生的风雨坎坷,为后世树立起一种笑对人生的生命格局。

       积极的生活态度,是要正视苦难,寻到生的乐趣。给每一个关心自己的人一个放心的交代。哪怕在最凄凉的绝境里,也能给别人带来温暖和力量。度己,也度人。

       呵呵,仿佛穿越了千年时空,至今仍余音袅袅,让人看见苏轼明净、洒脱的笑意。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05/8c45d19227094f0e98fb33f65dd5c394.jpeg

苏轼《寒食帖》

       人性崇高的士大夫,不仅有睿智潇洒、荣辱不惊的风度,更有看淡风云,包容天地的襟怀。

       苏轼的一生,浓缩着北宋的新旧党争,他在政治上与王安石针锋相对,背道而驰。但当政治硝烟散去,苏轼仍能主动与对手化解龃龉,握手言欢。对苏轼的才华和雅量,王安石慨叹:“不知更年几百,方有如此人物!”

在苏轼心中,没有什么恩怨是不能消融的。

       苏轼的另一个政敌章惇,曾对苏家兄弟百般迫害。后来章惇被贬,苏轼复任,章惇的儿子担心被打击报复,就写信给苏轼,为父求情。而苏轼只一句“中间出处稍异”(一度有点小分歧),就把当年政坛的腥风血雨,轻轻带过。

       苏轼的姐姐嫁给表亲程之才,后来或许是在婆家遭到了虐待,早早去世。苏洵当众把程家从上到下骂了个遍,也要儿子与程之才断绝关系。四十二年之后,苏轼与程之才在命运机缘安排之下,化解恩怨,为两家重修旧好。“兩甥相聚多日,備見孝義之誠,深慰所望。 结尾处,仍是一句“呵呵 ”

       原谅,是世上最伟大的美德。很多时候,表现得多旷达,背后的故事就有多痛苦。一笑泯恩仇,从来没有说上去那么简单。

       除了苏轼,谁有那般胸怀,发出那一声“呵呵”?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05/0295e3dd400341379b0a38dbda47c085.jpeg

苏轼《雨竹》

       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友人孙颀求书,苏轼在回复时写道:

       紙軸納去,余空紙兩幅,留與五百年後人跋尾也。 呵呵。——《與孫子思》

       这幅字后面多出了几尺白纸,就留给五百年后的人给我写跋文好了。呵呵。

       一个自信而豪迈的苏轼,站在时代的峰顶,俯视着未来,打趣地看着我们。

       王安石不是问了嘛:不知要几百年,才能有苏轼这样的人物。

       很想回答他:千年过去了,仍未有呢。呵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