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币始铸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银币正面中竖镌“黔宝”二字,外由一线圈和珠圈环绕,珠圈外及银币边缘间由两枝镌铸的花枝藤蔓环抱,花枝藤蔓间镌铸不规则的“珠点”纹饰;两花藤蔓下缘中以“花结纹”饰相交;两花藤蔓上缘中镌一“太阳花”纹饰。银币背面“线·珠”圈中镌一“卧龙”图,“卧龙”图间镌铸各式“珠点”纹;珠圈外与银币边缘间环镌“光绪十六年贵州官炉造”十字。此币铸工考究而精良,纹饰繁而不乱,书法流畅而明快。纵观此币纹饰,充分体现出了贵州地方民族的浓厚特色。
诞生背景:
根据《贵州通誌》记载,清代的币制是沿袭明代的币制法,“铸币权”统一归官方钱局。贵州省“宝黔局”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最初“宝黔局”位置在今贵州省的“毕节市”城内。因铸钱材料(铜矿)自产短缺不足,而需要由外省(云南)购入。为了减轻材料运送费用,“宝黔局”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移至今省城(贵阳市)内。“咸丰·同治”年间,由因“云南省”发生“回变”及“太平天国”之乱,致使运输和铜源供应中断。光绪初年,清廷下旨,废除贵州省“宝黔局”,但没有说明时间(年限)。
“(黔宝)银饼”的由来:据贵州省已故钱币专家“钱杰”先生的记述,光绪十一年(1885年),贵州巡抚“潘蔚”曾在贵州“青溪”利用“同治”末年修造“火炮”的机器设备开办了一座“炼铁厂”。贵州省由因是一处多民族集聚地,人们的贸易往来,大多还是以“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法。时任贵州巡抚的“潘蔚”,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令其原“宝黔局”的技工人员,利用“炼铁厂”的设备,用铸制(制钱)的手工方法,熔铸了一批“光绪十四年贵州官炉造(黔宝)银饼”,故“(黔宝)银饼”的称谓由此而来。
此“银饼(光绪十四年贵州官造·黔宝)”发放市面流通后,当时被受“苗族人”的喜爱。后“潘蔚”受朝廷旨意,在英国订购了一套较为先进冶炼设备(主要用于炼铁),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6月完成安装。并于同年利用其先进的炼铁设备试铸了“光绪十六年贵州官炉造(黔宝)”机铸银币数十枚。此币试铸刚成,就被“朝廷”得知问责。谁知出身于贵州省的朝廷重臣“张之洞”和“丁宝桢”都是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和推崇者,得知此事后,对于家乡铸造“黔宝”银币,出于对故乡的热爱,将此事揽压下来,“潘蔚”才免于问责。
注:“潘蔚”江苏省吴县人,汉族,于1816年出生。字伟如,号韡园居士
清代医家。初习儒,后改习医。在习医期间,因曾治愈“咸丰帝·孝成后”的妇科病之疾而受朝廷重用,于1884年官升至“贵州巡抚”。后因其办“青溪”铁厂失败被问罪,于1894年(光绪二十年)自杀,享年78岁。
“光绪十六年(黔宝)”银币,历经近一百三十年来的历史熏陶,在贵州人民和泉界学者朋友的心目中,有着无法比喻的崇高声誉,属大珍级名品。
39.6mm**2.2mm**26.8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