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罐珍玩

标签:
图片欣赏文化 |
分类: 杂项集萃 |
http://xmwb.xinmin.cn/resfile/2018-11-13/A24/1113A24_001_01_b.jpg 如今,电脑和手机里的打斗游戏精彩纷呈,可依然有人喜欢斗蟋蟀,我有两个好朋友,每年夏天必到山东去捉蟋蟀买蟋蟀,带回上海就找蟋友斗虫去,据说其乐无穷。 俗话道:玩虫一秋,玩罐一世。蟋蟀盆是可以一年玩到头的。南方叫“蠊绩”,北方叫蟋蟀;南方叫“蠊绩”盆,北方叫蟋蟀罐;南方的称为南盆,北方的叫做北罐。我有十个中档次的蟋蟀罐,南北都有。 我的五个“云啸珍玩”的蟋蟀罐乃北方制罐名家郭景升制作,人称“罐子郭”,他1936年生在天津(如今有82岁高龄了),年幼就喜欢蟋蟀罐,长大后就自己烧制,“早秋罐”和“晚秋罐”就是他发明的。凡是他制作的罐子,毫不谦虚地落下款:“北陶津门,名家景记”。 我的五个北罐里有两个是龙罐,不但盖子上有龙,罐身上也有一条完整的龙。盆高达到12厘米,这对一只蟋蟀来说大概相当于三层楼了。这样的滚花龙虫罐如今网上有售,1200元,运费22元,品相要快递到手才晓得。 我的“云啸珍玩”里还有一只罐的罐身刻着一个抽着烟袋锅的男人,牵着四匹骆驼行走。一般来说,北罐多质朴,少花纹,偏偏郭景升制作的罐子那么活泼,不但适合养虫,而且观赏起来也有趣。 在我收藏的南盆里,最喜欢的当然是那个猪盆,因为我属猪。这个盆的盆盖上刻着一头猪,盆底部刻着“沈世南制,澄泥上细品,谢新滨定窑”。盆里面还有我数年前喂蟋蟀吃的米粒,干枯了,垫在盆底的草纸也稀碎了,可我舍不得倒掉,保持原貌能勾起回想。沈世南是制作“蠊绩”盆的大家,他的一个很一般的蟋蟀盆,如今卖到1880元。
我收藏的南盆里,还有两个是顾金南制作的,皆灰色,无纹无饰,素雅质朴,盆盖的反面刻有“姑苏 南盆历来罐壁薄,透气性好,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精致。北罐则硬度高,密度也高,盆壁比较厚,保湿度好,这是符合北方养虫环境和北方人性格的。 最早的蟋蟀罐据说都是官窑烧制的,还有玉质的,漆器的,竹制的,石头的……作为贡品专门供皇室使用。一个明宣德年间的青花鹰雁纹蟋蟀罐,2004年在厦门拍卖,拍出200万元,这一类上品的瓷质蟋蟀罐存世量已经极少。我没有见过清代制罐名家万礼张、赵子玉、二和、大小莲子的作品,但是对自己藏有十个中档次的蟋蟀罐很满足了,玩玩斗虫,够了,更何况它们颜色均匀,泥质细腻,包浆很足,有些年头了。 最初只能皇室玩虫,后来普及了,蟋蟀是虫,皇帝玩得,百姓为何玩不得?蟋蟀罐又为何制不得?毕竟,蟋蟀罐的制作比起官窑瓷器来说属于雕虫小技,它只是一种精致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弄不出很多“花样”来;毕竟,蟋蟀是从泥里来的,把它们养在澄泥制的罐子里比较匹配。所以,收藏蟋蟀罐应该属于民间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