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的布置是教学常规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工作。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能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反思和改进教学工作。因此,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师不可忽视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但在布置作业方面,部分教师还没有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观和作业观。
当前教育特别是初中、小学为提高分数,应对检查任务,布置大量的作业,导致很多学生做作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完成任务,这种习惯进入高中之后,仍然在延续和发展,导致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不高,使学生没有转变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观念,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严重降低了作业的实效性。
我们还有部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但作业质量不高、未经过精选,还缺乏具体的指导、检查和反馈。我们知道高中生的时间本来就很紧,学习的课程多而内容又深,如果布置的作业没有明确的要求、指导、检查和反馈,再加上作业量过多,并且有些作业还要求学生课后完成,这样很容易就使学生产生被动应付、消极对待、为了完成任务而抄袭作业的心理,起不到作业作为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应有的作用,起不到应有的智力技能的形成。
当前我们的作业观正在发生转变,不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作业观,但在很大程度上,作业的形式仍然是过于单一和单纯,并且学生是孤军奋战的完成,缺乏合作与探讨精神。
当前,我们的部分教师仍然是实行整齐划一的教学,表现在作业的布置上,就是统一规定一样的作业,在作业的难度和数量上也统一规定,不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和个性差异。
作为学生固然需要素质教育,但源于我们的教育体制和高考现状,我们需要研究高考、面向高考。事实上只要能正确处理好这个关系,与素质教育是不相矛盾的,并且完全可以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培养出既高分又高能的学生,当然这就要求我们研究教学、研究作业与习题设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