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
(2023-04-13 09:53:08)
|
当前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
摘要:所谓养成教育,即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又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而当前,贫困地区广大的未成年人受到社会行为方式的不规范性和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农村学生在道德、行为、学习、生活习惯等方面出现了偏差。为了解农村初中生的养成教育的状况,所以分析总结农村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显而易见,养成教育非常重要。养成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习,又学会生活、学会发展。然而当前,广大的未成年人受到社会行为方式的不规范性和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农村学生在道德、行为、学习、生活习惯等方面出现了偏差,老师们不禁感叹:现在的学生恶习越来越多了!来越难管了!为了解农村初中生的养成教育的状况,笔者对云南盘河中学及周边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总结出了农村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相关教育部门和农村学校及老师们参考。
1.农村学生养成教育存在问题
(1)是非观念模糊。如把遵守纪律看成是软弱怯懦,认为尊敬老师是溜须拍马的表现,把与老师公然对抗、损坏公共财物、危险行为看成是英雄行为,当同伴好友违纪时不仅不加以劝阻还提供方便掩护。
(2)逆反心理。这部分学生熟悉纪律要求,也知道这些要求合理正确,但他们总是反感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认为老师小题大做,抱着对抗的情绪。
(3)严重不良行为。学生的盗窃、打架斗殴、吸烟、迷恋网吧等行为,若不及时教育,让其悔改,任其发展很可能会走向犯罪。目前,违法犯罪趋于低龄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农村学生行为习惯不良的原因
2.1 客观因素——外部因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不良习惯是社会问题、不良习性、校园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国内外各种思潮的不断影响,农村新生代的中学生们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分辨能力不强,于是就会对新事物模仿甚至全盘吸收。
(2)考试“指挥棒”的影响。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家长评价学校和老师的重要依据。受考试 “指挥棒”的影响,学校只强调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的培养,强调“把书读好”而非“把人做好”,使得贫困地区学生道德水平有所下降,行为习惯教育未得到应有重视。
(3)家庭教育的影响。贫困地区农村中学生的父母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未能从心理上关心孩子,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或疏于管教,这影响到了孩子良好行为意识及习惯的形成。调查发现,笔者所在学校有75%以上的学生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多为隔代教育,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令人担忧的是,有部分农村家长用错误的价值思想来引导子女,许多农村学生的不良习惯都是家庭教育影响的结果。
(4)社会保护不到位。在贫困地区农村集镇上黑网吧、游戏机室、不良书刊影碟片随处可见。学生抢劫、收保护费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出现,也必然使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行为习惯受到影响。
2.2 主观因素——学生自身原因
虽然中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判定,但他们生活的阅历不足,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甚至会很偏激,这极易导致他们的“三观”出现偏差,对父母的说教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向着背道而驰的方向发展。
3 农村学生养成教育的策略
3.1 家庭教育——正确引导
做好家庭教育,需要家长加强自身学习,掌握有效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措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正确引导,耐心教育,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2 学校教育是重中之重
(1)行有所依建立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
(2)养成靠督促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习惯的养成并非是朝夕之功,在此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
(3)奖优促差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定期评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先进分子,表彰奖励,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发挥好榜样的辐射带动作用,做好个别学生的转化教育。
(4)自主管理——形成帮扶互助的有效机制。学校要认识到初中阶段学生自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把学生自主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整合学生会组织、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学校自主管理委员会成员,确实发挥“兵教兵、兵帮兵、兵练兵、兵强兵”的重要作用。
(5)关爱留守儿童——举办呵护心灵健康成长的活动。学校在关注留守儿童方面更应该将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简单的将工作停留在纸面上,应付上级的检查。学校要摸清留守儿童数量,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学生的性格特征,建立档案,跟踪服务,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举办一些活动,如利用一些时间,将他们聚积起来,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解决他们的生理疑惑,讲解最基本的文明行为,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言语温和,态度柔和,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的温暖,感受到不再孤单;适当开通亲情电话,一月一次与家长电话一次,让父子之情,母女之爱在电话线上跳动;生活中关心他们,一学期一次聚餐,改善他们的生活;适当开展一些文娱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感受学校的爱,体会到学校这个家的温暖,去维护“家”,去享受爱,让他们在学校的关心下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家校合一——齐抓共管的有效保障。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有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在纷繁的环境因素中,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就是家庭环境,我国古代“孟母三迁”“陶母拒鱼”等故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可见,想要教育好孩子,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是相当重要的。有时候我们会发现部分学生习惯很差,是因为家庭成员身上有不少坏习惯,如一些学生家长爱讲脏话骂人,孩子就潜移默化地把这个坏习惯带到了学校,使校内外教育不一。另外,学生养成的好习惯也需要有家长的检查与监督。所以,只有学生家长与学校老师配合,为了孩子能有良好的习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家校合一,才会有成效。例如采用家长会、家访、电话等方式与家长交流,知道督促家长会配合学校抓好对孩子的养成教育,形成家校合一,齐抓共管。
(7)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隐性影响。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所以,在养成教育中,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因为老师的以身作则,率先重视,必然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可以这样说,学生的种种习惯都是在静观默察中,在不断模仿中逐渐形成 的。
3.3 全社会都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争取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养成教育工作,需要全社会都来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争取宣传思想、新闻出版、公安政法等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社会团体的支持,下决心治理学校内部和周围社会治安,坚决打击危害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不法行为,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要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的支持,建立一支优秀的校外辅导员队伍,有条件的学校,可积极推进学校聘请兼职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工作。要通过建立社区各协会,组织协调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新局面,切实落实养成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养成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学生自我形象的完善,使之成为“四有”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仅我们教师要做好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全社会也要共同努力,从而为下一代的茁壮成长不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2]
摘要:所谓养成教育,即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又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而当前,贫困地区广大的未成年人受到社会行为方式的不规范性和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农村学生在道德、行为、学习、生活习惯等方面出现了偏差。为了解农村初中生的养成教育的状况,所以分析总结农村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显而易见,养成教育非常重要。养成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习,又学会生活、学会发展。然而当前,广大的未成年人受到社会行为方式的不规范性和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农村学生在道德、行为、学习、生活习惯等方面出现了偏差,老师们不禁感叹:现在的学生恶习越来越多了!来越难管了!为了解农村初中生的养成教育的状况,笔者对云南盘河中学及周边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总结出了农村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相关教育部门和农村学校及老师们参考。
1.农村学生养成教育存在问题
(1)是非观念模糊。如把遵守纪律看成是软弱怯懦,认为尊敬老师是溜须拍马的表现,把与老师公然对抗、损坏公共财物、危险行为看成是英雄行为,当同伴好友违纪时不仅不加以劝阻还提供方便掩护。
(2)逆反心理。这部分学生熟悉纪律要求,也知道这些要求合理正确,但他们总是反感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认为老师小题大做,抱着对抗的情绪。
(3)严重不良行为。学生的盗窃、打架斗殴、吸烟、迷恋网吧等行为,若不及时教育,让其悔改,任其发展很可能会走向犯罪。目前,违法犯罪趋于低龄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农村学生行为习惯不良的原因
2.1 客观因素——外部因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不良习惯是社会问题、不良习性、校园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国内外各种思潮的不断影响,农村新生代的中学生们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分辨能力不强,于是就会对新事物模仿甚至全盘吸收。
(2)考试“指挥棒”的影响。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家长评价学校和老师的重要依据。受考试 “指挥棒”的影响,学校只强调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的培养,强调“把书读好”而非“把人做好”,使得贫困地区学生道德水平有所下降,行为习惯教育未得到应有重视。
(3)家庭教育的影响。贫困地区农村中学生的父母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未能从心理上关心孩子,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或疏于管教,这影响到了孩子良好行为意识及习惯的形成。调查发现,笔者所在学校有75%以上的学生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多为隔代教育,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令人担忧的是,有部分农村家长用错误的价值思想来引导子女,许多农村学生的不良习惯都是家庭教育影响的结果。
(4)社会保护不到位。在贫困地区农村集镇上黑网吧、游戏机室、不良书刊影碟片随处可见。学生抢劫、收保护费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出现,也必然使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行为习惯受到影响。
2.2 主观因素——学生自身原因
虽然中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判定,但他们生活的阅历不足,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甚至会很偏激,这极易导致他们的“三观”出现偏差,对父母的说教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向着背道而驰的方向发展。
3 农村学生养成教育的策略
3.1 家庭教育——正确引导
做好家庭教育,需要家长加强自身学习,掌握有效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措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正确引导,耐心教育,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2 学校教育是重中之重
(1)行有所依建立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
(2)养成靠督促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习惯的养成并非是朝夕之功,在此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
(3)奖优促差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定期评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先进分子,表彰奖励,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发挥好榜样的辐射带动作用,做好个别学生的转化教育。
(4)自主管理——形成帮扶互助的有效机制。学校要认识到初中阶段学生自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把学生自主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整合学生会组织、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学校自主管理委员会成员,确实发挥“兵教兵、兵帮兵、兵练兵、兵强兵”的重要作用。
(5)关爱留守儿童——举办呵护心灵健康成长的活动。学校在关注留守儿童方面更应该将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简单的将工作停留在纸面上,应付上级的检查。学校要摸清留守儿童数量,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学生的性格特征,建立档案,跟踪服务,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举办一些活动,如利用一些时间,将他们聚积起来,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解决他们的生理疑惑,讲解最基本的文明行为,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言语温和,态度柔和,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的温暖,感受到不再孤单;适当开通亲情电话,一月一次与家长电话一次,让父子之情,母女之爱在电话线上跳动;生活中关心他们,一学期一次聚餐,改善他们的生活;适当开展一些文娱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感受学校的爱,体会到学校这个家的温暖,去维护“家”,去享受爱,让他们在学校的关心下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家校合一——齐抓共管的有效保障。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有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在纷繁的环境因素中,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就是家庭环境,我国古代“孟母三迁”“陶母拒鱼”等故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可见,想要教育好孩子,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是相当重要的。有时候我们会发现部分学生习惯很差,是因为家庭成员身上有不少坏习惯,如一些学生家长爱讲脏话骂人,孩子就潜移默化地把这个坏习惯带到了学校,使校内外教育不一。另外,学生养成的好习惯也需要有家长的检查与监督。所以,只有学生家长与学校老师配合,为了孩子能有良好的习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家校合一,才会有成效。例如采用家长会、家访、电话等方式与家长交流,知道督促家长会配合学校抓好对孩子的养成教育,形成家校合一,齐抓共管。
(7)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隐性影响。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所以,在养成教育中,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因为老师的以身作则,率先重视,必然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可以这样说,学生的种种习惯都是在静观默察中,在不断模仿中逐渐形成 的。
3.3 全社会都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争取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养成教育工作,需要全社会都来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争取宣传思想、新闻出版、公安政法等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社会团体的支持,下决心治理学校内部和周围社会治安,坚决打击危害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不法行为,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要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的支持,建立一支优秀的校外辅导员队伍,有条件的学校,可积极推进学校聘请兼职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工作。要通过建立社区各协会,组织协调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新局面,切实落实养成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养成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学生自我形象的完善,使之成为“四有”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仅我们教师要做好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全社会也要共同努力,从而为下一代的茁壮成长不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2]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