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马喜常式太极拳内功的练习方法
太极拳的精要之处在于它不仅是内家拳,也是内功拳,其本质为精气神三者相结合的精华。本人的太极拳内功是根据柔功架全套动作并结合自己的理解修炼而成的,是经过长期练习、反复实践、刻苦专研的成果。它既能自然而然地获得太极拳的内气(内功),从而起到护体的作用,就能比一般练习太极拳的练习者更经得起抗击排打能量的功效。比如“头部、前胸、后背、肋骨、腹部、手臂尺骨、小腿迎面骨等等部分位置(除裆部,颈部,面部外),这是本人的亲身体会,而每次练习后内心及身体的畅快之感油然而生。练习者可以通过练习本人柔功架一百零九式的整套动作,也可以通过练习本人柔功架静功部分和动功部分二者之间的结合起来,即久练定能达到太极内功的最大功效。柔功架的特点就是:柔韧、拧磨、粘连、起伏、调身、调息、调神、调心。
下面我从太极拳柔韧(功)架中推荐揽雀尾动作来加以说明练内功的练习方法,仅作参考。(注:上次我在柔功架的练习方法中己介绍了太极起势的动作)。
2、揽雀尾:连接第一式太极起势。由腰胯带动两臂,两臂带动两肩,两肩带动两腕,在原来的动作基础上,同时,要含胸拔背,再以肩带肘,肘带手,胯带膝,膝带足。以及旋腕转膀的开合劲,使两臂带动腕关节先外旋后内旋。然后,身体重心移于左腿,由原来的右腿前弓步,左腿后斜直步转成左腿后坐腿,右腿前斜直步,全足踏实,两足尖内扣,两臂内侧呈弧形。两掌距离同肩宽,两掌高略低于肩,眼梢视两掌。接着,身体继续下沉,右腰转向左腰,两臂带动两掌由上而下向左胯外侧循弧形翻掌,左掌心向下,手指向右,右掌心向上,手指向左,同时,两掌再旋转一圈由原来的左掌心向下变成左掌心向上,右掌心向下,然后,两掌再恢复到左掌心向下,手指向右,右掌心向上,手指向左,随即由左腰转到不能再转腰的极限角度为止,并向上波浪式扭胯到右胯,再由右胯带动两臂,两臂带动两掌循弧形向右上方伸展,两掌高同衣服的第二纽扣平,右腕内扣,手指斜向左,左掌指对准右手边缘中间,两臂内侧呈圆弧形状。两腿蹲马步式,屈膝圆裆。骶骨有力,两足内扣,尾闾中正,两眼梢视两掌,然后,两臂再继续向右上方伸展至原来的位置上,步子仍旧在原来的位置上,同时,两手臂先外旋后内旋翻掌开合劲,使左掌心向上,手指向右,右掌心向下,手指向右,这是第一个揽雀尾的动作。
2.折叠手揽雀尾:连接第一个揽雀尾的动作。折叠手揽雀尾与第一式揽雀尾有些区别,动作前后过程一样,其中在身体下沉时,随着左腿后坐腿,右腿前斜伸直步转成下蹲马步式时,手势有些区别,由右腰身旋胯,中正圆转到左腰身,再由左腰身旋转到右腰身,同时象这样的动作做二次螺旋形式的缠绕绞转,然后,由腰旋转脊,带动两臂旋腕转膀翻掌,左掌内旋翻掌,掌心向下,手指斜向右,右掌外旋折掌,掌心向上斜向左,手指向左,两掌高仍旧在膻中穴平行中圆转,然后,两手臂再继续循弧形螺旋折叠手翻掌,同时,两肋骨左右上下开合磨扭劲,左手臂再外旋向右循弧形翻掌,掌心向下,手指向右,两手臂再继续收回到原来的膻中穴位置上,同时,两手臂再弧形螺旋折叠手翻掌,左掌内旋翻掌,掌心向下,手指斜向左,右掌外旋折掌,掌心向上,斜向左,手指向左,接着,左腰旋转到右腰,两手臂内侧呈圆弧形,左掌中指对准右掌边缘中间,两掌高同衣服第二纽扣平,眼梢视两掌。接着,身体重心渐渐上升,两手臂继续向右肩斜上方循斜八字形状伸展,同时要含胸拔背,垂肩沉肘,裹裆腹肫,虚领顶劲,随即,左掌外旋翻掌的同时右掌内旋翻掌,左掌心向上,手指向右,右掌心向下,手指向右,右掌高过鼻尖而不超过右头额,手腕节高同肩平,左掌略低于右掌,两臂内侧距离同肩同宽,两肘微弯曲,同时,两手臂先外旋后内旋翻掌开合劲,左掌心向上,手指向右,右掌心向下,手指向右。由两腿转成右腿前弓步,左腿后斜直蹬步,既要弹腿,又要掌指突出,眼梢视两掌。随着,腰旋转脊,带动两手臂再继续从右锁骨经胸腹中线到左锁骨,再从左锁骨向胸腹中线,向右锁骨做S形翻掌,两掌宛如船上的摇橹浆的叶板折翻阴阳手掌。同时,两腿微微下蹲,含胸拔背,使腰劲的反弹,再打开命门,然后,两手臂先外旋后内旋翻掌开合劲,使左掌心向上,手指向右,右掌心向下,手指向右,眼视两掌。
2.翻滚揽雀尾:连接第2式折叠手揽雀尾。由右腿前弓步,左腿后斜直步转成左腿后坐,右腿斜直步,再由左腿后坐,右腿斜直步转成下蹲马步式,身体慢慢下沉,右腰转向左腰,由腰胯带动两臂,两臂带动两掌由上至下循弧形伸展,左掌心仍旧向上,右掌心仍旧向下,两臂内侧仍旧是呈圆弧形。身体重心移于两腿中间。同时,要含胸拔背,带动背脊上下立体圆翻滚劲,转动两臂,先由左臂提肘弯曲,肘向上,手掌向下翻滚左小臂,由胸部向身体正前方旋腕转膀翻掌,塌掌,掌心向上,手指向前,随即再旋腕翻掌,掌心向下,再继续循圆圈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同时,再由右臂提肘弯曲,肘向上,手掌向下翻滚右小臂,由胸部向身体正前方旋腕转膀翻掌,塌掌,掌心向上,手指向前,随即再右掌旋翻掌,掌心向下,再继续循圆圈回到原来的位置上,然后,再由左手臂横平在胸前滚一个平圆后,再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同时,右手臂又在胸前滚一个平圆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上。接着,两手臂提肘弯曲,肘向上,手掌向下,两掌背紧贴在一起,再继续向胸前循一个大立圆圈。然后,两臂再旋腕翻掌,掌心向上,手指向前,紧接着两掌再连续旋腕转膀翻掌,塌掌,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上。这些单臂、双臂连贯旋腕转膀翻掌的动作,都是由腰身带动整个身体蠕动立圆一起同时完成的,随着,右腰转向左腰,由腰胯带动两臂,两臂带动两掌,由胸口向左胯外侧循弧形翻掌,左掌心向下,右掌心向上,由左腰转至不能再转腰的极限角度为止,再回转到身体正前方,此时两腿仍是下蹲马步式,再由左胯由下向上似成波浪式的扭胯至右胯际,再由右胯带动两臂,两臂带动两掌循弧形向右上方伸展,两掌高同穿衣服的第二钮扣平。右腕内扣,手指斜向左,掌心向上,左掌指对准右手边缘中间,掌心向下,两臂内侧呈圆弧形状。两腿下蹲马步式、屈膝圆裆、骶骨有力,两足尖内扣,尾闾中正,两眼梢视两掌,紧接着,身体徐徐上升,两臂再继续向右伸展至右头额斜上方。右掌心仍旧向上,手指向右,右掌高过鼻尖而不超过头额,手腕节高同肩平,左掌略低于右掌,掌心仍旧向下,手指向右,两臂内侧距离与肩同宽,两肘微弯曲,两腿由下蹲马步式转向右腿前弓步,左腿后斜直蹬步,眼梢视两掌。经反复练习,太极拳内功的大小取决于习练者的勤奋度,从而获取最大的威摄力。正如《太极拳论》中说的“剑入脊骨的内体感觉”,这也是本人对太极拳内功的感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