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爱洛绮丝》是卢梭著名的书信体小说,小说借用12世纪青年女子爱洛绮丝与她老师阿卜略尔的爱情故事为标题,描写18世纪法国一对青年人瑞丽和圣普乐的恋爱悲剧。然而,卢梭写《新爱洛伊丝》的目的,正如他在《忏悔录》中所说的,不仅仅着眼于“与整个社会秩序有关的风俗和夫妻间的诚实,”而且还有一个更深远的目标,就是要达到“社会的协调与社会的和平。”
圣普乐是一个品学兼优、才貌双全的平民知识分子,在贵族家担任家庭教师,和他的学生贵族小姐瑞丽彼此爱悦,以身相许。 瑞丽的父亲德丹治男爵阶级成见很深,不愿把女儿嫁给一个平民。
这时,英国贵族院议员爱德华被瑞丽的才貌深深吸引,由于他不知道瑞丽已情定圣普乐,在酒席筵间竟无顾忌地艳羡赞美她的美貌。这样恼怒了圣普乐,他当场向爱德华提出决斗。瑞丽接到这个凶信,不寒而栗,她深知圣普乐决非这个深谙剑术的英国人的对手。她立即奋笔疾书了两封信,一封给未婚夫,一封给爱德华。她根据未婚夫提出决斗的原因,揭示正义的人往往因受辱而激怒,不计敌强我弱,想拼一死争口气,所以决斗总是以弱者、受侮辱者送命结束。接着她引圣普乐自己的话“毫不关他自己的荣誉”来证实他与决斗本无关系。可是,一个人的真正的美德究竟能不能抵住造谣中伤?果真敌不住,靠动武杀伐又能不能洗涤干净?手里有剑,口中无谎言是否就能制造真理?最后,她用圣普平时讲的“学以致用”的教诲,反教他回顾历史伟人有几个是靠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成名的?真正的勇敢靠的是坚持正义与人道。所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不提出,亦不接收决斗”。
没到三天,爱德华竟跛着病脚,率领双方证人来到圣普乐门前负荆请罪!原来他接到了瑞丽的信,极为震动,特前来谢过。从此,米勒与圣普乐竟成为终身好友。
爱德华自成了圣普乐的友人后,就热心地协助二情人结婚。先面谏瑞丽之父,代表开明思想的爱德华爵士和瑞丽的父亲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卢梭通过人物之口这样彻底否定了整个贵族阶级:
贵族,这在一个国家里,只不过是有害而无用的特权,你们如此夸耀的贵族头衔有什么可令人尊敬的?你们贵族阶级对祖国的光荣、人类的幸福有什么贡献!你们是法律和自由的死敌,凡是在贵族阶级显赫不可一世的国家,除了专制的暴力和对人民的压迫以外,还有什么?
彻底失败后,爱德华又劝二人去英国定居,并以祖上留下的庄园相赠。
瑞丽接信后,何去何从拿不定主意,向克莱尔征求意见。克莱尔和瑞丽是表姊妹,年、貌、才几乎相等,她虽然心地善良,但胸有城府。二人亲密,情逾骨肉,瑞丽连最秘密的约会也不背着她,称“不可分开的”表姐。克莱尔不正面提出建议而只列举人间的冷暖和变故的久暂,向她暗示在关键问题上该瞻前顾后,由表及里地思考研究。
瑞丽于是婉言谢绝爱德华的盛情好意和慷慨赠予。
后来,瑞丽悲痛慈母死别,哀叹情人生离,染上天花,大病不起。圣普乐接到瑞丽最后的信,三天不分昼夜地跑来,当他得知瑞丽得了天花,竟不顾死活要拖着疲惫已极的身体前去看望。到瑞丽昏迷不醒的病榻前,他双膝下跪,哭泣着吻瑞丽的幔帐,又猛劲操起瑞丽的手,用火热的嘴唇亲吻。瑞丽在朦胧中认出圣普乐,克莱尔不管圣普乐如何抵抗叹息,立刻把他从卧室拉走。然而因为圣普乐故意吻了瑞丽的手,被感染上天花。这是他欲分受灾难,以死相伴。
这个情节和《红楼梦》中的“病潇湘痴魂惊恶梦”极其相似。不同的是跪在瑞丽病榻前的圣普乐,是在他们一切努力挣扎终成悲惨结局后,拼死前来诀别的事实,却被病笃的瑞丽当成恶梦了。这就更加恸人心肺!
天下之事最难认识的就是“万一”这个偶然因素,所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世上最惊人的悲剧,又往往离不开难以预料的“万一”。如果几个“万一”,针锋相对,难解难分,必然出现玉石俱焚,令人不胜叹惋的后果!
两情人的相爱,出自合情合理,当然不考虑“万一”的问题,不过瑞丽刚定情之后,她的表姐克莱尔就超前地预感不祥。当她父亲隐退还家时,瑞丽产生孝亲的情感,这时,她油然预见这种情感和爱情同样强烈,今后只能并存不能有高下之分。她暗暗地许下誓言:“没父亲的同意,她不结婚;没有圣普乐的同意,她绝不属于另外的人。”并将此誓言告知情人。不料后来这竟成了悲剧发生的谶语!
很多评论认为两情人恋爱悲剧的祸首元凶是瑞丽的生身父。其实,他也极爱自己的独生女,拼命为她物色如意郎君。但这个行伍出身的老男爵,义重于山,已经许诺德·渥尔玛为婿,便把这种许诺看得高于一切,高于妻子的反对意见,高于女儿的抵抗。他不惜跪倒在
女儿面前,老泪纵横苦苦哀求。瑞丽也万没料到,这位满头白发的老军人竟把信义看得高于一切,她这个忠于爱情的女英雄屈服了!
德·渥尔玛,这个俄国重臣,金钱美女,权势地位,都没使他折腰,除了爱观察人心而外,别无所好.不料这个年近五十的人,竟然也一见瑞丽为之倾倒。我心中最大的谜团就是这个德·渥尔玛为什么单看上瑞丽这个失身的姑娘?
这几种万一的偶然因素酿成了这个爱情悲剧。
两情人恋爱悲剧发生后,圣普乐痛不欲生,要以自杀结束生命。自杀未遂后,便从瑞士到法国,之后又随一支英国舰队到海外远游,以期忘掉他和朱莉的感情。他处境苦,心绪乱,行将永别大陆,飘泊在不知生死的波涛中。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承诺,绝不二三其德。
10年后圣普乐回来,与德·渥尔玛夫妇重逢。成为朋友的时候,德·渥尔玛一天打开抽屉出示二情人的全部往来书笺,他早就了解他们往昔的恋爱是清白无辜,令人钦佩的……谜底揭开了,原来两情人恋爱失败前不久,他们的往来信件被抄,下落不明,德·渥尔玛便掌握了二人的原始材料。往来信件真实地反映了二情人的真情实意和美好人格。德·渥尔玛爱瑞丽绝不是单恋她的姿色,而主要是她性格上的真、善、美。瑞丽也绝不是单看重圣普乐的知识才干,而是认识了他的道义和情感的可靠,才会把他做为托妻荫子的知己!最后,瑞丽因重病而死,死前再次坦露对圣普乐的感情,并要求他教育她的儿子。
后文还有一个大谜团:除对圣普乐,谁也看不上的高傲少女瑞丽,为什么竟也在婚后对德·渥尔玛这个年长20多岁的人产生好感?
虽然等级制度阻碍了这一对青年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他们不幸的根源;而卢梭提出了以真实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并通过这个爱情悲剧对等级婚姻提出了抗议;我仍然认为这部小说具有剖析社会家庭关系的思想价值。直到今天,家庭生活如何,仍然直接关系着社会。人类的文明进步,离不开社会的安定发展,而社会的安定发展又离不开家庭生活的美好文明。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类文明发展就是在这无涯的认识长河中,历经无数坎坷,成败利钝,不断净化不断提高的。人是社会动物又是情感动物,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相助相惠和相敬相爱。认识才智聪明固然重要,而重视道义和情感,对前者的促进作用更为重要。
《新爱洛绮丝》描写缠绵悱恻的情感,总是和对道义的信守不逾分不开的,他们的优美言行无不强烈地反映这种关系。而追求真、善、美这种品质又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一切成文的不成文的社会约定,无不要求人人崇尚、信守、完美这种品质,所以人人应有情感、应有道义。《新爱的洛绮丝》一书始终在宣扬这种精神,德·渥尔玛夫妇就是这样的知音伉俪,了解促进信任,信任产生感奋,激发才智,创新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