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

(2016-04-24 21:34:15)

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也是教学活动中常用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课堂提问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渠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但课堂提问的类型有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设计。

一、按课堂提问的思维水平分类。美国教育家特尼(Turney)创设的“布卢姆—特尼”提问设计模式中,教学提问被分成由低到高的六个不同的层次水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每个水平的提问都与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活动相对应。

1.记忆性提问。这类提问是要求学生通过回忆检索已有知识来回答问题。问题的答案教师先前已给出,学生不需要深入思考,只需从记忆中提取材料,就可以回答此类问题。如:“正弦定理是如何表述的?”它主要确认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的作用。但此类提问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较少,学生不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就可以回答。因此,此类问题在课堂上不宜过多使用,一般在课堂引入阶段教师检查学生先前知识情况,或课堂讲授阶段教师了解学生对新内容的掌握情况,适合使用此种提问方式。

2.理解性提问。这类提问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事实或事件进行叙述,对照、比较事实或事件的异同,能把知识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如: “排列与组合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它一般用于检查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帮助学生组织所学知识,进一步加工学习的内容。此种提问一般用于讲授新课之后。

3.应用性提问。这类提问要求学生把所学的概念、规则、理论等知识应用于某些问题。学生要能把先前所学知识迁移到新问题情境之中。在数学教学中常常被使用,如利用平面向量来学习空间向量等。它可以用来考查学生对程序性知识掌握的情况,一般在课堂新内容的讲授、练习中使用此种提问。

4.分析性提问。这类提问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新学知识的结构、因素,理清事物的关系和前因后果。它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要根据所学内容,分析资料,理解知识结构,找出事物间的联系,以确定原因,进行推论。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需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在学生回答这类提问时,应给予鼓励和帮助,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5.综合性提问。这类提问要求学生在记忆中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对知识进行整体性的理解,并将这些知识以一种新的有创造性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联系。它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思维,对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适合在课堂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中运用,在提问后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此外,教师应注重学生间的合作和探究,使学生不仅能综合利用已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还能利用同伴资源进行社会建构,激发新的想法来解决问题。  

 6.评价性提问。这类提问要求学生对所给出的材料给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这种提问是最高水平的提问,它能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评判事物的价值,从不同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评价事物。学生要对事物进行评价,必须对相应的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分析、综合所学知识,产生新的知识即自己对某事物的独特的看法或观点。

二、按课堂提问的功能分类:

1、常规管理性问题,它主要的作用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能够顺畅进行下去。

2、记忆复述性问题,它主要的作用是勾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复述整理所学内容。

3、判断说理性问题,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也是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用到的。

4、引导探究性问题,这几乎是每节课提问的主体,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引发学生思考,不能引导学生探索,那么它不能算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5、自问自答式问题。

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这五类问题所占的比例要恰当。注重判断说理性问题和引导探索性问题,将零碎的问题进行有效整合,提出具有思考空间和价值“块状”问题。将其余三类问题有效压缩,从而使整节课不再是“问题轰炸式”的满堂问。

三、按课堂提问的目的分类:

  1. 引入型提问,具有激发兴趣之功能。新课的课题引入,或是一个新概念讲授之前,设计课堂提问属于引入型提问,新课题、新概念的讲授,必须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以此方式创立课堂新意境,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有积极促进作用,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提问方式。

  2. 复习型提问,具有反馈调控之功能。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把学过的知识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复习,强化记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为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一般在复习课或新概念新例题讲授前采用复习型提问,这样的提问既是对旧知的复习,又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新思维活动。

  3. 启发性提问,充分调动学生接受信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即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学生想解决而又不能立即很好解决的问题,形成认知矛盾,同时能展示问题中所要用到的知识点,这种提问一般用于例题分析,新知识加深拓宽等方面,以利于揭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4. 归纳型提问,可使知识系统化之功能。归纳提问的过程就是知识提炼升华的过程,要求教师选例典型,系统设问,使学生能进行正确归纳,同时设计提问要多方位、多角度,引导学生全面归纳,系统了解所教章节知识内容,以达到知识纲目分明、纲举目张的效果。

四、按课堂问题的作用分类:

1、复述性提问,即要求学生复述教材的提问。 教科书里重要的概念、公理、定理、性质、法则,是数学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元件”,许多内容学生必须首先熟记它们。例如,几何中直线和平面有关的一系列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学生如果不能熟记,这一章的证明和计算将难以掌握。教师不时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并要求学生复述,是促使学生熟记的有力手段。 要求学生复述教材的提问,往往在新教材进行后的一段时间,也可以在以后用到它们时事先提问。这类机械复述要以先讲清产生这些结论的过程为前提,以这些结论的运用为目的。我们不主张不求甚解的死记硬背。

2、铺垫性提问,即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提问。 这种提问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新教材扫清障碍,垫铺性提问的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是学生已经学过,并且在讲新知识时又要用到的。例如,在讲“二次函数”之前,教师可先提问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讲二次函数的概念。这样做有利于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易于使学生达到有意义学习。教师所提问题的形式应更多注重灵活性,以避免学生照书直答。

3、理解性提问,即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的提问。 学生刚学新概念、新规律后,并不是马上就能理解。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不太复杂的问题,促使学生对所学概念有比较清晰的理解。

4、探索性提问,即引导学生探索解题思路的提问。 这样的问题提问应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主动探索解题思路。此类问题并不需要很多,并且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的梯度不能太大,否则启而不发;梯度也不能太小,否则学生的思维过程被教师“包办”。 这样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解题的思维过程,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5、效果性提问,即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问。这类问题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这类提问往往和巩固知识结合起来。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对学生的误解和错误及时给予纠正。

6、概括性提问,即要求学生概括学习材料的提问。 对学习材料能够进行概括,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理论水平。教师进行概括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有些时候概括过程让学生来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此类问题的提问可选择中等难度的材料。

五、按课堂提问的形式分类:

1.设问型,就是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学生。它的特点是将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作答,而是自问自答,它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造成学生的悬念感。设问常用于引入新课,其作用是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这种设问,往往把一节课的重点设计,使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学生有强烈愿望的问题联系起来。设问还常用于复习,设问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以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2.追问型,就是把所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学生。追问的特点是教师发问的语气较急促,问题与问题之间间隙时间较短,能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学生的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3.疑问型,是由教师设置疑点,提出问题,使学生觉得难解,于是去认真推敲问题,提出观点引用事例,组织答案。由于教学过程受诸因素制约,学生的学习会留下疑点。每一节课留一点时间让同学们及时把问题提出来,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释疑,能使所传授的知识更为完善。回答疑问,可根据问题是否带有普遍性,考虑个别或当众作答。倘若学生的提问是你认为讲授清楚,或很简单的问题,也不要粗暴地拒绝回答,要造成一种亲切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有疑难问,把疑难分散解决。

4.互问型,就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互问是一种互帮互助的教学活动。有经验的教师常采用互问、互考激励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也是新课改教学模式中提倡的类型。

5.顺问型,就是按照教材先后、由逻辑关系或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进行提问。顺问的特点是与教材的逻辑顺序合拍,顺应学生认识问题的一般规律,但它不能够形成奇峰突起的气势,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它比较适合逻辑性较强的教材内容。

6.曲向型,曲问是不直接提出问题,而拐上一二个弯子,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用这种提问方法提问,使学生明确课题的具体目的和意义,学生的学习动机便由潜伏状态进入活动状态。常用于引入新课。

7、比较型,就是教师在所提的问题中,综合讲一些可供比较的内容。进行比较性提问,去引发学生在比较中推出恰当的结论。比较提问的特点是提问时,为要求学生理解的对象提供可作比较的事物,它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在比较异同认识事物,理解问题。如《圆锥曲线》学习中,根据椭圆与双曲线的定义比较,如何利用椭圆性质的研究方法探究双曲线的性质。

8.急问型,就是教师比较急促地发出一连串问题,促使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答。急问的特点是教师发问的语气较急促,问题与问题之间提出的间隙时间较短,它能够创设热烈的课堂气氛,节省教学时间,训练学生的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但容易形成假象,学生匆忙应答而忽视思维,它比较适合浅显的教材内容和准备充分的学生。

9.平问型,就是教师平心静气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问的特点是教师提出问题的语气比较舒缓,要求学生作答的时间也不匆忙,这种提问适合教学难度较大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0.开拓型,用于训练学生运用学到的基础知识及原理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具体可分为三种:①方法性提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回顾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教会他们总结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探取新知识的效率。②规律性提问。目的是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比较和整理归类,学会发现知识规律。③创造性提问。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这些不同分类标准的分类基本都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的角度考虑的分类。实际上,提问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师更要关注的是提问对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和主体作用的体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