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改变同行——读《创新照亮课堂》有感(张艳花)
(2019-08-27 19:39:11)
标签:
读书心得 |
分类: 名师工作室 |
创新与改变同行
初次结识顾志能老师,是在“名师之路”的课堂上,一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习题课让我体会到了原来枯燥无味的计算课可以这样创新的去上。我迫不及待去看看他创作的书《创新照亮课堂》,这学期我买了这本书,认真品读,书中的很多课例真的像这本书的名字中提到的课的“创新”使每一节课都是亮丽的风景。同时我也被顾老师对教学的执著,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所折服。他的很多观点和理念也为我们年轻教师指明了方向,我教学中的很多困惑也从中得到了答案。
一、最有创意、最富内涵的数学课——数学思考切实彰显。
每次公开课自己在设计课的时候常常忽视课堂最本质的东西,按照自己对本课粗浅的理解开始设计,甚至特别注重课件的精美、漂亮。外在的“花哨”会让我觉得我的课堂有一些亮点,觉得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所以就不太紧张,如果哪节课我觉得自己设计的很“朴实”就没有信心,上课时心里没底就很紧张。无论是自己认为有亮点的课还是朴实的课上下来都不理想,甚至觉得师生是两张皮,课堂缺少学生的深度思考。我也慢慢意识到真正好的课堂不在于形式或内容“花哨”,而是学生思维精彩展现,这节课就就精彩了。顾老师的每一节课课件背景白色、简洁、朴素。但他的每一节课都让我觉得很精彩,深深的被吸引。他的亮点在于老师注重学生思维的彰显,一个个精彩的问题带着孩子们经历充满乐趣和富有挑战的课堂。就像顾老师说的:课堂中要切实彰显数学思考,他觉得把握每一个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维元素,将其明确地呈现于教学目标之中,课堂上全力去追求这个目标的实现……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那才是最有创意、最富内涵的数学课!
二、追求改变,不断创新
1.创新:让已知的内容上出了“想不到”的效果
三角形的内角和在学生没学这一课时孩子就已经知道是多少了,很多年轻教师在上课时忽视孩子的已知,硬着头皮、拽着学生探究完内角和。而顾老师善与思考敢于创新,以学定教:黑板给出一个三角形提问学生了解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有同学说到它的内角和是180°。顾老师在这个三角形中又加一条线将其变成两个三角形,这时再去问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时,有些同学就不确定它是180度还是90度,这其实是本节课的难点,顾老师创新的将它放在开课既调动了孩子接着探究的欲望,也将本节课的难点很好的突破。探究的实验方法他也做到创新,除了常见的剪拼法外,他还加入了转笔演示法,学生的眼球一下子被吸引。这节课在顾老师的创新下,把学生“已知”的内容变的“未知”,做到了“想不到”,这也是这节课他所要达到的目标。
2.创新:借助想象,巧破难点
一句“数学教学重在教人思考”指引着顾老师朝着这个方向去探索,去实践。他的这次创新解决了老师课堂中的尴尬,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两短边之和等于第三边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实验,很多老师让学生展示都遇到学生拼成了三角形,老师在讲台上一味的强调要收尾顺次连接,结果还是能围成。课堂陷入了僵持,最终是老师强行告诉孩子不能围成,原因是有误差。学生也只能强行接受。但顾老师却让孩子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闭上眼睛想向这个过程,用算式和讲道理说服大家,这样达到思维的迁移和抽象,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巧妙地突破难点。
3.创新:一根粉笔、六道习题上一节课
习题课在我看来是最难上也是最头疼的课,学生不感兴趣,课堂就是讲题。顾老师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习题课的创新让我惊讶,课堂上他仅用一只粉笔、板书的六道习题加上创新出的情景:争夺“计算能手、计算高手、计算达人”让这节习题课变得精彩纷呈,孩子们的思维一步一步推向高潮。在顾老师的创新设计下,把口算、估算、笔算巧妙的柔和在一起,有序前行,逐层递进,彰显了能力的培养。
“创新!创新!宁可失败,我也要尝试别人未曾走过的道路,我也要发现教学研究的那种精神。” 顾老师对教学创新的不懈追求,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像顾老师那样,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