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眼中的30-7----生本课堂案例研究(14)

(2019-05-30 10:58:11)
标签:

工作室简报(四十)



http://rdn.135editor.com/cache/remote/aHR0cHM6Ly9tbWJpei5xbG9nby5jbi9tbWJpel9wbmcvZmdua3hmR25ua1RIU1dFaWI1bkZ5ME90eHNGcTlLMkZncXJOdVJya3hBNVdrNHdFbkM4VkYwdFJyY0J0QkZjcmN3aWF3aWF0Tmg5ZXI0WHpqWGxadlRjYXcvMD93eF9mbXQ9cG5n

一年级下册的《阅览室》一课,其实就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2、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_png/ziadDDQxbCJFaXnXfgf89juoIQ5U1u1gvMAhtAeXotHGSoibQhbllVfAGKlS7SdyzQWRkokvCqN8c4VbxW5EuSgg/0?wx_fmt=png

本节课我们只解决课本中的第一个问题:儿童画报还剩下多少本?这需要学生借助图、表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并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探索整十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可是当学生列出30-7后,有许多人就直接喊出了答案:23。还需要摆小棒吗?还需要会的再教一次吗?这正是我带一年级的苦恼所在。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ziadDDQxbCJFDq1MaoNclaJOpElczibia6UXtxCadkIvdKUiaLVkuVnhkx32A3JCM6I4howpH175pChoFaXn9gKSicA/0?wx_fmt=png

学前教育过多的渗透,使得有些孩子在计算上有着天然的优势,100以内的加减法在入学前就已能脱口报出结果,但大部分人是知结果而不知为何是这个结果,更有一小部分学生自己不会,也跟不上别人的思路,便不再思考,只是人云亦云,甚至在列出竖式后,有些学生看0减不过7,就倒着用7减0。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ziadDDQxbCJFDq1MaoNclaJOpElczibia6UXtxCadkIvdKUiaLVkuVnhkx32A3JCM6I4howpH175pChoFaXn9gKSicA/0?wx_fmt=png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借1当十”的必要性和道理?如何让学生不仅仅得到一个结果,而且能感受到算理?如何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这学期第一单元加与减(一)中,我们已经每个人都尝试过拆开整捆的小棒、拨去计数器十位上的一颗珠子,换成个位上的十颗珠子,对于“借1当十”应该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他们能表示清楚30-7的结果为什么是23吗?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ziadDDQxbCJFDq1MaoNclaJOpElczibia6UXtxCadkIvdKUiaLVkuVnhkx32A3JCM6I4howpH175pChoFaXn9gKSicA/0?wx_fmt=png

于是,我放下学具,让学生拿出练习本,提问:你能画图或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30-7的过程吗?30-7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非常不好表示的,把这样的一个问题交给学生,很多人犯难了。巡视时发现,有几个学生画出了两块大石头和三块小石头,我轻声提示,不是表示结果,而是表示你计算的过程。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ziadDDQxbCJFDq1MaoNclaJOpElczibia6UXtxCadkIvdKUiaLVkuVnhkx32A3JCM6I4howpH175pChoFaXn9gKSicA/0?wx_fmt=png

一个大胆的问题,一段耐心的等待,一班用力思考的学生……呈现给我们一个个精彩的答案。


0    30-7仅仅变了个形


30-7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从30里面拿走7个,一些孩子就认为必须有30,有7,还要有23,于是,这样的图出现了……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613/6138975/201905/yWIvFkFE_cbzh.jpg



我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了他的想法,立即有学生举手:“我觉得他就像把算式换成了图,我们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得23,而且我感觉这更像是能看出来30+7。”我用实物投影展示了其他几个孩子的画法,并提示:30-7,这个7在哪里?学生恍然大悟:7就在30里,不用再单独画出来了。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ziadDDQxbCJFDq1MaoNclaJOpElczibia6UXtxCadkIvdKUiaLVkuVnhkx32A3JCM6I4howpH175pChoFaXn9gKSicA/0?wx_fmt=png


02            30-7最朴素的减法


30减7最原始、最朴素的办法就是从30里一个一个拿走7个,虽然麻烦,但的确展示了减的过程。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613/6138975/201905/67VwTvtk_sbTu.jpg

我把三幅图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你发现了什么?生1:都是从30里面拿走了7个,结果都是23;生2:都让我们看到了计算的过程,但是画起来有点麻烦。我又提问: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3:我觉得第三幅图最好看出结果,因为它是10个10个画的。朴素的方法展示了算理,虽然麻烦,但比起上一种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ziadDDQxbCJFDq1MaoNclaJOpElczibia6UXtxCadkIvdKUiaLVkuVnhkx32A3JCM6I4howpH175pChoFaXn9gKSicA/0?wx_fmt=png


03数形结合,展现减法。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613/6138975/201905/v3KTagPr_4uAb.jpg

这三幅图的展示,让许多学生发出感慨,还可以画数线,我怎么给忘了!也有学生评价:这还是很一个一个数着减的,我觉得有点麻烦!是呀,数线清晰地表示出了减7的结果,但它的实质还是数出来的。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ziadDDQxbCJFDq1MaoNclaJOpElczibia6UXtxCadkIvdKUiaLVkuVnhkx32A3JCM6I4howpH175pChoFaXn9gKSicA/0?wx_fmt=png


04计数器演示,“借1当十”的意识初现。


如何展现出“借1当十”,许多孩子想到了自己用过的计数器,但如何在图上展示这个动态的过程,这可难为坏了孩子们。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613/6138975/201905/y28fChmY_5JSO.jpg

第一个孩子用涂色的珠子展示了借1的过程,整个构图显示了他思维,我觉得挺复杂,但学生们纷纷表示:看懂了。看来学生的视角的确和大人不同;第二个孩子表达比较有序,他在讲解时就发现了自己的问题,第二幅图十位上的珠子已经拿走了,个位上才能有十个;第三个孩子用两个箭头展示了变化的过程,讲清了“借1当十”的道理。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ziadDDQxbCJFDq1MaoNclaJOpElczibia6UXtxCadkIvdKUiaLVkuVnhkx32A3JCM6I4howpH175pChoFaXn9gKSicA/0?wx_fmt=png


05借1当十,我有道理。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613/6138975/201905/w969TdTu_FJuh.jpg

学生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表示30-7,新的画法有了很大的突破。看着第一个孩子的图,我请他告诉大家,为什么第三个十画的和前两个不一样?孩子说的很清楚,因为要减去7,必须把1捆打开!这就是“借1当十”最朴素的原理。第二个孩子虽然在画的时候有些小失误,但也将自己的数学思想传递的非常清楚。最后两个孩子更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图示清晰地让大家看到了“借1当十”的过程,受到了孩子们热烈的掌声鼓励。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ziadDDQxbCJFDq1MaoNclaJOpElczibia6UXtxCadkIvdKUiaLVkuVnhkx32A3JCM6I4howpH175pChoFaXn9gKSicA/0?wx_fmt=png 06算法多样化,竖式算理明晰。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613/6138975/201905/AzIp4drX_nzEd.jpg

当学生各种各样的展示后,一个学生讲起了自己的竖式,不再是只告诉大家结果,而是清晰地讲出了算理。我也趁机强调了竖式的写法,并为3加上了借位点。最后一个学生又用分解式的方法再次阐述了算理,也引起了大家的喝彩。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ziadDDQxbCJFDq1MaoNclaJOpElczibia6UXtxCadkIvdKUiaLVkuVnhkx32A3JCM6I4howpH175pChoFaXn9gKSicA/0?wx_fmt=png


一节课开心地上完了,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30-7,在孩子们的眼里有这么多的表示方法,我觉得好有收获,学生的小脸上了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ziadDDQxbCJFDq1MaoNclaJOpElczibia6UXtxCadkIvdKUiaLVkuVnhkx32A3JCM6I4howpH175pChoFaXn9gKSicA/0?wx_fmt=png

我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同学们今天用了这么多的方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不管画小棒、计数器,还是画别的图形,都是把1个十变成10个一,然后去减7。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ziadDDQxbCJFDq1MaoNclaJOpElczibia6UXtxCadkIvdKUiaLVkuVnhkx32A3JCM6I4howpH175pChoFaXn9gKSicA/0?wx_fmt=png

真是精彩!课堂放手,让学生展示自己真正的思维,教师往后退,一定能收获真正的生本课堂!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ziadDDQxbCJFDq1MaoNclaJOpElczibia6UXtxCadkIvdKUiaLVkuVnhkx32A3JCM6I4howpH175pChoFaXn9gKSicA/0?wx_fmt=png


关注儿童视角,构建生本课堂。

我们一直在努力中……



文字:张静

照片:张静

编辑:张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