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标签:
工作室简报十四 |
分类: 名师工作室 |
生本课堂中如何提问?如何用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张静名师工作室李玮涛老师做了深入的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产生思维活动,有了思维活动,才能培养思维能力。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说过“思维是对问题的惊讶开始的”。我们的数学课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主要课程,我们的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主要阵地,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抓住问题这根导线,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
我们的数学课从来都不缺少问题。生活实践中、书本教材中、教学活动中,处处有问题。缺少的只是发现问题的眼光;缺少的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缺少的只是利用问题的策略。如果我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数学的语言描述问题;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策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将是另一番美景。
这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范围》中的一个片段。“小猫在残墙前,小老鼠在残墙的后面活动,又怕小猫看到,请在图2中(平面图)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很多老师往往认为学生处理到这里(如右图),就完了。其实不然,更精彩的还在后面呢。紧接着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想想小猫离墙的远近对它的观察范围有影响吗?你对小猫或老鼠能提些建议吗?”这个问题是一下子从静态跨越到了动态,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发现猫越往前走,看到的范围越小,越往后退,反而看到的范围越大,进而给猫和老鼠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以退为进”,“退一步海阔天空”;“以静制动” “忍一时风平浪静”。用数学的方法,竟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厉害了,我的娃!还没完呢, “残墙,小洞”,对大家有什么启发?”顿时又打开了学生的新思路,一下子颠覆了前边的做法,刚才画的“又对又好”的图全都有问题了,纷纷去修改。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_jpg/dQicFfiayo6uFru8HLTyvf43ibxZ98wUpmr5QBv3eiazZQwqrdza6qVBCanWiaOJ1lkvHGhXBReiat4dMxcEA57iaBiaicg/640?wx_fmt=jpeg这样的问题有趣吗?这样的问题学生想搞吗?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吗?答案显而易见。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学生的思维活动可想而知。
那是不是什么问题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显然不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的设计与提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问的基础
简单的说,就是什么时候提问,什么情况下提问。这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我们的问题是要让学生来解决的,如果我们的问题使学生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不要也罢。那么,到底具备了什么样的基础才可以提问呢?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太难的问题不提,太简单的问题少提。跟一跟能摘到苹果的多提,再跟一跟就能拥有整个苹果树的多提,再跟一跟就能拥有整个果园的多提,再跟一跟就能吃到人生果的多提。其次,我们的提问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我们的问题提出之后,学生想不想解决,愿不愿解决,敢不敢解决,是积极主动呢?还是被逼无奈呢?还是随波逐流呢?这就和学生的心理状况有关了。宽松和谐的氛围下,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兴趣盎然的刺激下,渴望求知的驱动下,不让他干,他都想干,不用说咋干,他都会自己想方设法去干。而这一点往往在教学中,未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 提问的关键
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引起怎样的思考,引起多少学生思考,思考的程度又如何,这才是提问的关键。
可是,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呢?简单的说,有趣的问题,能引起思考;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能引起思考;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思考;他们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能引起思考;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引起思考;他们思考的结果引起了重视和肯定,也能引起他们再次的思考;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和成功,更能引起他们的思考。
三、提问的升华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一定要有层次性。一口吃不成胖子,吃的再多也得慢慢消化。问题要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螺旋上升。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不可能一步到位,要分步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台阶,才有可能走得更高更远。这就好比跳远和三级跳远,都是跳远,哪个更远呢?我们的课堂提问也可以采用“三级跳远”的方式来完成,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更深更广的天地。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_jpg/dQicFfiayo6uFru8HLTyvf43ibxZ98wUpmrbUuOHw6SUIE39qBDUpb1uTMrs5OBXmBud9K71v9SBFicr3hpDdKTPWw/640?wx_fmt=jpeg这是《比的应用》中的一个教学环节——“王大爷用48米长的篱笆,按长宽比3:1围成了一块长方形的菜地,菜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有人这样做,有人那样做(如右图)。经过争论,辨析,学生明白了按比分配一定要注意对应关系——“长和宽的比↔长和宽的和”。完了吗?没有——“请用48米的篱笆,按长宽比():()围成一块长方形的菜地,比一比谁围成的菜地面积大?”完了吗?依然没有——“比一比,谁围的大,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周长一定,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最简单的“1:1”,竟然围出的面积最大。完了吗?还没完——“我还想围的再大些,该咋办?--该咋办?”学生竟然围出了两百多,五百多,七百多,甚至两千多平米。还有人围成了曲线。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_png/dQicFfiayo6uFru8HLTyvf43ibxZ98wUpmrnLsLrLIOCe9jqnqB8UF7w6lRUTvB1j378RbXakCPrCEcaTaXRzGHeg/640?wx_fmt=png一个情景四个问题,既有对知识的巩固应用,又有对知识的提高拓展,更难能可贵的是对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分48还是分24,这不是思维的碰撞吗?你想按几比几来围菜地,这不是思维的发散吗?你发现了什么?这是思维的收缩。还想让菜地变得更大,该咋办?这是思维的创新。问题在不断的升华,思维也跟着在不断的提升。在提升的过程中,我们——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四、提问的最高境界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多让学生来发现问题。喜欢看金庸小说的人都知道,剑术的最高境界是无剑,剑在心中而不在手中。据此我想到提问的最高境界便是不提问,问题在学生眼中,心中,脑中,而不在老师的口中。让学生遇到问题,发现问题,岂不比老师提出问题更好。岂不比老师提出同样的问题更有价值。还记得爱因斯坦说过的话吗?“提出或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多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是在思维的起点就开始培养思维了。“看到这个长方体,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_jpg/dQicFfiayo6uFru8HLTyvf43ibxZ98wUpmrn4yhSATTbqKktJ47NrEHhSymwmU97uxUgwtNbiaYlZ2mHpMUqY8T2hw/640?wx_fmt=jpeg学生的问题向度居然多达到了几十种,提出的问题竟多达几十个。有些甚至连我们老师也很难想到。比如“切掉一个顶点,还剩几个顶点?这时表面积会变吗?”“厚度每增加1厘米,容积会减少多少毫升?”“几个这样的长方体能拼成一个正方体?”多好的问题呀,这些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解决问题是思维的过程,培养创新思维离不开问题,让我们抓住问题,用好问题,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且行且珍惜!且行且品味!且行且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