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中进入不死的生命
一个濒临死亡的人必须对死亡的各种意义都能全盘了解,然后针对自己的需要,取得充分及时的资料与关爱,所以必须事先了解各个层次的问题。
我们的生命没有通通死去,死去的只是我们的肉体,我们本身并没有死!而是被释放出来了,要永永远远地活下去!当我们面对自己的死亡时,我们要活着、意识清楚地通过肉体死亡的门槛,释放出来永恒的生命而永远地活下去!当我们帮助别人面对死亡时,我们也要帮助他意识清楚地进入这个永远的生命。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子活生生地进入“死亡”,再活生生地被“诞生”出来。
这是先圣们利用“经典流传”所给予我们的讯息;也是二十世纪末期千千万万的人通过“死亡经历”后带回来的讯息;更是你我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进入催眠后,“亲自经验”到的讯息!所以当我们面对死亡时,就可以从容地准备结束此生的学习阶段,好好地反省,好好地安排,好好地迎接我们生命的转变。
同时做好以下几件事:1、断定自己学习的成果:我此生的课题是哪些?我做到了多少?有没有留下未完成的课业给来生?如果有的话,我该如何补救?我有没有用最大的慈悲仁爱去宽待所有的人或消除我的业障?我此生对钱财的使用与安排适当吗?我有没有做到泽及众人而感到心安理得?
2、安排好应该安排的事:包括许多琐碎的事,其中最重要的事是立下有法律效用的遗嘱,处理掉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事务及决定丧礼的内容;至于遗嘱中难以列举的零星物品,该丢的就丢,该送的就送,该销毁的就销毁;把欠了人的或人家欠我们的,该让亲友知道的事情一条一条地列清楚。
3、做好应该做的事:写信、打电话跟所有的亲友道别,给予对方发自内心的关怀与祝福,拒绝无谓的同情或悲悯,付出我们最后的心力给那些需要照顾的人。
4、给自己留余地:原谅我们自己所做的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尽量安排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及做自己想做的,自由自在地享受自己可以享受的事情,睡好、吃饱、穿得惬意,每天行云流水,随遇而安,拒绝一切外来的无谓的打扰。
5、惜福感恩:珍惜、享受我们现在仍然拥有的一切,祈祷与感谢上苍的赐予,祈求心灵上更接近我们所信仰的上帝、救世主、菩萨或神佛,享受从现在开始在我们这个肉体生命所剩下的每一时刻、每一分秒。
6、该走时就走:时刻一到就潇潇洒洒地上路,带着我们所有的善良、纯真与仁爱慈悲,跟其他的一切说再见,决定好不要再回到同样的事情上,意识清楚地走进那个充满亮光的门。
一旦我们走进那个光亮的门之后,就会发现到自己已经拥有了一个不死的生命。
暇满难得
一开始学佛必须有的认识是人身难得。
暇满人身珍贵的程度是无可言喻的!诸位,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呢?佛经上告诉我们暇满人身好难得、好难得,大家要知道,这样想是因为没有真正认识暇满人身的特点!暇满人身为什么难得、为什么重要呢?那是要从条件去看的。
具足了条件才真的重要、真的难得!以前我没证据,只是理论上信得过,现在这二本书使我得到了最佳证据,的确,暇满人身就是这么难得!这点,我简单的向各位说明。
广论告诉我们:业决定一切。
理论上我们信得过:但实际上,生活中引导我们的是什么呢?还是随着自己的习气,这说明我们并没有真正得到暇满人身:我们是随顺着业的习气在走!学广论的老同学都很清楚这一点。
而两本书中的叙述证成了这一点。
因此我今天特别把《前世今生》这本书中大师所说的话,念几段给大家听。
《前世今生》书中的第一百五十页的第二段:“在我们回来(肉身)前,需要经过七个层面。
其中之一,是过渡的层面。
我们在其间等待。
在这个层面里,决定你带着什么回到下一世。”
(实际上,这个层面在我们死之前就已经决定了,临终的时候,随着业我们到底去哪里?各位记得广论上怎么说的吗?“诸业于生死,随重近串习,随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第一个随重业,其次随近业、随串习、随先作,照着这个次第而来。
且当我们临终的时候,一生善恶俱现起,诸位读了《前世今生》,是不是证明了这一件事,如果细细研读、细细体会都会看得见。
当这一生的过程全部现起时,有一样事情会把我们牢牢的、实实的抓住,我们的下一生就到那个地方去。
所以《前世今生》书中所介绍的事情,在佛法上早已说得非常清楚,这更证成了佛法的价值无可比拟,而佛陀就是亲自做最彻底的验证。
这就说明了我们的诸业;经过那个层面的就是这个事情。
在这个层面里,决定你会带什么到下一世。
等流习气
可能是贪婪、可能是色欲,不过一旦决定,你就需要对那些人偿债,而且要在那生中,克服这个特性。
你必须学会克服贪婪,如果没有做到,将来还要带着这个特性,外加另一个,到下一世中,负担就更重了。”
我们现在是人,那是人道的异熟。
其次等流,等流有真、假两种。
杀生会短命、多病,这是假等流
前世欢喜杀生,这一生就欢喜杀生,这是真等流。
经过催眠以后,医生问他的超意识:“催眠当中,从这两个前世,你学到了什么?”这个年轻人只有十几岁,居然回答:“原来该是你的就是你的,别人的就是别人的,非分之财一点都不可能得到。”
事例证明
广论道理他怎么拿掉这个特性呢?被催眠以后就会拿掉了,实际上呢?不妨去想广论上告诉我们的道理。
业感果的时候,它有一个俱有缘。
现在我们一对境,一方面是感果;一方面是感果的当下,也造了未来的业,这是同时的。
以小偷为例,如果能够偷得到,那是业所感,如果没有造获得此钱的业的话,偷也偷不到。
将来你们会对这句话有更深刻的印象。
偷,还要曾经造了因才偷得到的话,那何必去偷呢?人就是这样的颠倒!什么叫俱有缘?当境界现起的时候,如有一样东西摆放在前面,看见这东西后,可以对它完全不动心,也可以对它或生一个贪心或生个嗔心,或生一个舍心。
没有学习佛法的人,通常看见这种东西会有两种情况,不是三毒当中强烈的贪嗔痴,就是有覆无记——看一看,看过就算。
为什么会这样生起呢?理论上我们了解,这就是等流习气。
但这个等流习气要生起还有一个现象,假如对这东西没有造过这个业的话,不会现起,所以广论上说烦恼现起的时候要什么条件?烦恼的主因是生烦恼的随眠,以及生烦恼的境界,这两个是必须的条件,生烦恼的境界会现起,就是当年造了这个业,而使这个业现起了。
顺生烦恼的随眠,就是那个俱有缘,就是内心当中的贪、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