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益六化欣赏

(2012-04-23 19:32:55)
标签:

杂谈

http://s9/middle/a49707f0gbe5702079db8&690

http://s3/middle/a49707f0gbe57027a48f2&690

http://s7/middle/a49707f0gbe5702f5bc66&690

战国齐国所铸造,本币生坑出土,穿上星。

                                        战国圜钱
                                                  作者  吴林生

http://s11/middle/5effd9ech8ded6fb1825a&690

    我早年有幸收藏到一枚 “賹六化”圜钱。“化”的意思是指其货币单位沿用了刀币的“化”;“賹”原为黄金的重量名称,“賹化”即为极珍贵的货币的意思。齐国“賹六化”圜钱,量少而不多见,属于珍品中的珍品。

    圜钱又称“圜化”,简称“环钱”,是战国时期铸行的圆形铜质货币,也是先秦时期铜铸币四大系统之一。它主要流通于东周、西周、秦、燕、赵、魏、齐等国。圜钱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刀币流通区和刀布币并行区发展起来的圜钱。这种圜钱圆形方孔,货币单位沿用刀币的“化”。有的有郭,如賹化圜钱;有的无郭,如明字圜钱。

    《中国古代货币》载“‘賹六化’为当时的最大币值,一枚‘賹六化’相当于6枚齐刀币。”齐圜钱的出现,虽然反映着市场交换的频繁,但它同时也表明齐国国势的衰弱,已无力再铸行刀币了。燕国的“明四”、“明化”圜钱的产生年代,比齐圜钱要更晚一些。另一类为布币流通区发展起来的圜钱。这种钱面平孔圆无郭,后来有的也变为方孔或有郭的了。货币单位一般都沿用布币的“釿”,“釿”是古代金属重量名,亦货币名,战国时期东方各国多以“釿”为货币单位,秦统一衡制时被废除。币面铸有地名和货币单位,如三晋和周地区的“共”、“垣”、“蔺”、“长垣一釿”等。魏国的共字圜钱、垣字圜钱是产生年代最早的圜钱。秦国也处于布币流通区,秦圜钱与别国不同的特征是,以“两”为货币单位,币面只有货币单位,没有地名,这表明货币铸造权集中于朝廷,在货币制度上更具有进步性。秦圜钱,最初是圆形圆孔无郭,背面平素无文,正面铭文“重一两十二铢”、“重一两十四铢”,战国晚期演变为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圜钱与刀币、布币相比,圜钱的中孔用绳系扎后具有方便携带,又便于清点等优点,符合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也便于人们互相接受,是一种进步的铸币形式,这正是“方孔钱”之所以在中国能流通二千多年的原因。

    摘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fd9ec0100klfd.html

    在此谨向作者表示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