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2013-05-02 22:23:08)

                           如何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西飞一小    吴小翠

摘要: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动手操作活动对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算理的理解、思维的发展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提高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不能让动手操作流于形式。动手实践要选择最佳时机;操作前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要准确把握操作中指导的“度”;让学生合理的叙述操作的过程;操作活动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提高  动手操作  有效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动手操作对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算理的理解、思维的发展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正因为如此,学生的动手实践也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但在众多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走形式;动手活动乱而杂;教师充当指挥官等。这些阻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动手操作活动在教学中的有效性。因此我将“小学低段数学教学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性研究”定为研究课题,近一年来自己积极投入到课题研究工作中,从中得到了很多的收获和启发。现就“如何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动手实践”要选择最佳时机,充分体现动手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让动手操作真正地、最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避免走形式。    

    “动手实践”不是教学过程中的必需环节,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中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的操作,不能为“动”而“动”,动手操作要有利于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实践中有些将动手操作流于形式,不需动手操作学生就已经理解,还要为了跟上课堂改革的潮流让学生再摆一摆、做一做。还有的动手实践活动是搞了,却与其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没有紧要关系,让动手操作成为了走过程。这样的操作活动是徒劳的,甚至影响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所以在设计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时,我们应该认真考虑课堂教学中学生“因何而动”、“何时而动”,一定要选择最佳时机。

    如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课前自制数位表,用学具圆片代替珠子在数位表中进行摆数活动。一开始我并没有让学生直接用学具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而是先用1个珠子、2个珠子在黑板上的数位表中引导学生说出摆的方法,教师分别有序地演示摆数,并将摆的数填入表格中。接着让学生根据1个、2个珠子所摆出的数猜一猜3个珠子能摆出几个数。“猜一猜”立即将学生带入观察思考中,猜后学生又迫不及待的想验证自己的答案,这时放手让学生去摆。此时学生有了一些有序摆的经验,又不乏验证的热情,自然动手有序,兴趣高涨,接下来4个、5个…9个珠子所摆的数就在猜测和验证中迎刃而解了。学生不但会摆了,而且学会了观察总结,发现了规律,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化,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

    可见,有时操作并不需要从头到尾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只在知识的形成或问题解决的重点的地方来一个思考、一个猜测或一个动作,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和灵感,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办法。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遵循知识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动手实践的最佳时机,在知识的生长点、学生思维的发展处组织动手实践,以便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操作时要有明确的要求,提高操作实效,让动手操作最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着他们的注意力难以持久。在低年级教学中,常有不少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特点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操作时容易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学具。因此,操作前教师应该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让学生明白我们利用学具要做什么,并且知道如何去完成操作,按教学目的精心组织儿童进行操作,使他们的操作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在第一个班教学时,先问学生会用小棒摆什么,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小棒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进一步提出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能摆出多少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操作结束后,让学生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把摆好的图形用加法算式表示,结果有些学生写出了如下算式:3+3+4+5;5+4+5;5+5+3+3…显然,“看能摆出多少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这句话表达的意思不够明确,有些学生理解为摆出各种自己喜欢的图形,而没有明确老师只让摆一种图案。运用这些算式去探究乘法的意义也就有很大问题了。于是在第二个班的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的引导:你会用小棒摆什么图形?(生回答)在这些图形中你最喜欢摆的一个图形是什么?(生回答)现在我们玩一个游戏“只摆你最喜欢的那个图案,看看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你能摆出多少个这样的图案。”学生明确了摆的要求,效果截然不同,学生根据自己摆的过程和结果,自然说出“5+5+5”“4+4+4+4 ”“5个6相加”“7个3相加” …这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加法算式的相同点,得出“每个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很容易就引出乘法算式。有了刚才的动手摆,学生自然对算式的来源和意义理解更透彻。

    由此可见,在操作活动前提出清楚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有时需要做巧妙地引导、重点强调或详细说明,不是提出就可以,关键要让学生弄明白要求。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动手操作前弄明白做什么、怎样做,才能提高动手操作的实效。

   三、准确把握操作中指导的“度”,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很多知识点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理解和掌握的,,而从他们的年龄特点来说,操作中更需要老师的指导,但指导得太少,他们可能不明白怎样去做,而指导得太多,又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容易受到干扰。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好指导的“度”,不能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学习,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课尾我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有规律的作品,由于我急于求成,也担心有些同学不会制作,想让学生尽快完成任务,便在黑板上临时创作了一副图画,让学生欣赏完再制作,结果等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到黑板上时,我才发现好多都是在模仿我黑板上的那副作品,显然他们的思维受到了限制。而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先用课件展示出生活中的一些对称图形,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共同点,初步感知“对称”,然后教师当场演示剪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激发了学生的操作欲望,学生有些迫不及待了。这时我并不急于讲出剪对称图形的秘密,大胆地让学生凭着自己的细心观察拿出自己的彩纸和小剪刀,开始了创作,操作的过程便成了孩子们思考的过程,有些同学还不时看看周围同学剪的方法,和自己的方法进行比较;还有些同学剪完之后打开看看,似乎还有些不满意,皱着眉头思索之后,又重新拿起剪刀;有些同学则看着自己的作品露出满意的笑容。当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放到一起展示时,自然进入了分析、比较的过程,好作品的主人便有了介绍经验的机会,因为接下来还将为他们提供一次大比拼的机会,所以谁也不愿意服输,自然都在认真听、仔细琢磨,找到了最核心的问题:剪对称图形一定要先将纸对折,才能保证折痕两边完全一样,这个折痕也就是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第二次比拼开始了,这次不但可以剪,还可以利用画、贴等形式创作“对称图形”,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创作天地。同学们展开自己的想象,都在创作自己最喜欢的的作品,很快展示牌上便出现了一个个漂亮又有创意的作品:一串彩色的糖葫芦、一件漂亮的上衣、对称的楼梯、扎辫子的小姑娘…同学们喜滋滋地看着自己的作品,一种成功的喜悦完全表现在一张张稚嫩、可爱的脸上。他们从中不仅仅是学到了知识,而且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和成功,他们的思维与创造力得到了一种无法阻挡的飞跃。

    这真是“无声胜有声啊!”看来,学生操作时,该放手时就放手,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一味的充当指挥官,要给予学生独立动手与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四、操作中要让学生合理的叙述操作的过程,把思维活动过程与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操作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不加以分析、概括,那么认识将是肤浅的。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动手操作中可以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认识和理解逐渐完善。因此,为了促进动手操作能力和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应该在操作中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操作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和思维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与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给予肯定或纠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36-8怎么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36根小棒(3捆各10根,加上6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8根,想一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已会发现从散开的6根中减8根不够,于是让他们动手操作小棒,找出从36根小棒中减掉8根的方法。操作完及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操作过程给大家讲一讲,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了如下操作方法:

    (1)从3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2根,与剩下的2捆加6根合起来是28根。

    (2) 从3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10根加散开的6根是16根,从16根中拿走8根还剩8根,与剩下的2捆合起来是28根。

    (3)先把散开的6根拿走,再从剩下的3捆中拿走2根,还剩28根。

    学生通过语言描述经历了回忆、整理、概括的思维过程,加深了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算理,让学生说说“如果不摆小棒,怎样计算36-8呢?”学生有了刚才的操作过程和语言叙述,自然得出各种计算方法,再次通过概括总结提升了认识,使抽象枯燥的算理变得很容易理解。

    因此,教学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叙述操作过程,通过语言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指导学生正确思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语言叙述中提升认识,学好数学,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五、操作活动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有效地、深入地探索数学知识。

低年级学生好动,特别喜欢动手操作,但动手时注意力容易受到影响,同学之间在动手能力和速度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而且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并非一瞬间的事情,所以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一步步引导探索。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些时候,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担心后面的教学任务不能更好的完成,便让学生草草地摆一摆,没等学生总结出发现,教师或许因为着急有时会代替说出结论,让学生“收摊”。可能有些速度慢的学生还没有摆完,更不用说思考,这样的做法,不免让学生有些扫兴,盲目,更谈不上深入探索数学知识,增强学习数学的能力,这样就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意义。

    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给学生的动手操作环节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动手的意义和乐趣,有效地、深入地探索数学知识。

    总之,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动手实践活动分不开的,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更应该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和创造者。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尽一切所能,为学生提供一切可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并努力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培养出具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张建燕《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http://wenku.baidu.com/view/d29a820f79563c1ec5da7123.html

    刘本香《如何加强小学数学课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http://wenku.baidu.com/view/af1a4c543c1ec5da50e2701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