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与《泊杨柳青》
朱国成
吴承恩去北京途径杨柳青作诗《泊杨柳青》:
村旗夸酒莲花白,
津鼓开帆杨柳青。
壮岁惊心频客路,
故乡回首几长亭。
春深水暖嘉鱼味,
海近风多健鹤翎。
谁向高楼横玉笛?
落梅愁觉醉中听。
据说,这首诗是吴承恩第一次随船去北京挂选,途径杨柳青时所作。
那么,吴承恩是什么时候北上进京的呢?
有三种说法:
其一,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六年后,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约六十七岁时到过杭州,活了大约82岁,晚景凄凉。
其二,五十岁时,吴承恩中了淮安府学岁贡。五十四岁时,他走进南京国子监,成为老大不小的太学生。六十二岁时,“贡监”吴承恩获得到北京谒选的资格,但两手空空而归。六十四岁时,白发苍苍的吴承恩再度进京到吏部候选,结果获得了浙江长兴县丞的卑微官职。县丞是知县的助手,正八品官,与主簿“分掌粮马,巡捕之事”。吴承恩的思想性格与这种职务实在太不协调了,所以他这一次入仕,大约仅仅一年就结束了。作吏仅一年,连三年一任都没有做满就拂袖而归了。原因是“耻折腰”(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即使在那一年中,他也是感慨系之地说过:“悠悠负夙心,作吏向风尘。”(《春晓邑斋作》)看来,吴承恩实在不愿改变自己的傲岸性格以屈求长官意志。尔后他还得到过一个“荆府纪善之补”的闲职,未到任便退官回淮安了。一说他到任了,任职三年,留下几首诗词,并在任上创作了《西游记》。多是推论之词,有点证据,为数不多。六十八岁时,吴承恩解职归田。
其三,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春,李春芳派人去家乡接父母前往京城奉养,官船由江苏兴化(今江苏省泰州市隶属的兴化市)出发,经过淮安时,家人顺便拜访了儿子的好友吴承恩。家人抵京后,原原本本地向李春芳诉说了他的这位故人现在面临的种种问题。吴承恩潦倒窘迫的境况,使李春芳深感不安,立刻写信给老友,敦促他再次来京挂选。同年秋后,吴承恩再度赴京。同年同年四月十四日,李春芳以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为辅臣。
在李春芳的帮助下,这年冬天,吴承恩终于谋到浙江湖州府长兴县(今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县丞的小官。县丞是县令的助手,正八品官,与主簿“分掌粮马,巡捕之事”。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李春芳被改任吏部尚书。这年春天,吴承恩离开京师,赶赴浙江省城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向浙江巡抚报到。因为他作的《醉仙词》中明确地写着“嘉靖丙寅(即嘉靖四十五年)寓杭之玄妙观。”
尽管上述说法相互“吵架”,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吴承恩确曾有赴京的经历,他留诗杨柳青应无疑问。
杨柳青人应该记住这位穷苦忧愁一生的苦命文人:
吴承恩(1500~1582),汉族。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明代小说家。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自幼聪慧,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喜读稗官野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嘉靖八年(1529年),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
好友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天启淮安府志》评价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
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
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正,忠于自己的妻室。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吴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他厌恶腐败的官场,不愿违背本心,对黑暗的现实持否定态度。他在《二郎搜山图歌》一诗中写道:“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惜。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认为社会现实的丑恶,
“五鬼”“四凶”当道。他空怀慷慨,抚事临风叹息。
他一生创作丰富,但是由于家贫,又没有子女,作品多散失。据记载有志怪小说集《禹鼎记》已失传。目前只遗留后人辑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一般公认他是《西游记》的最后定稿作者。
附录:
“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春深水暖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觉醉中听。(《泊杨柳青》)
“是谁这么青睐天津的杨柳青,把杨柳青比喻成自己的江南几多长亭的鱼米之乡?他不是别人,正是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作者、江苏淮安名士吴承恩。原来,据史书记载,吴承恩在编写《西游记》前后,曾多次到东海老龙王管辖地天津渤海之滨游览考察过。如果翻开《西游记》细读,你会发现,其凡有东海、东土地方的描写,都有天津的影子。”
刘鉴唐、焦玮在《吴承恩曾在天津搜集素材写成〈西游记〉》一文中这样写道:“当时,在江苏浙江抗击日本倭寇的戚继光,剿灭倭寇后,奉调到天津。彼时,屡试官场不第的吴承恩宦海之梦已灭,追随戚继光的踪迹也到了天津,并游历了天津蓟县盘山。盘山的风景迷住了他,对他创作产生了至深的影响,尤其在他看到盘山一处处自然界景观后,孙悟空随唐僧取经前的章回便构思而成,后来书中许多景地的描写,在天津都可以找到。
“1550年2月,年近50的吴承恩,在科考中屡试不第,便想毛遂自荐到北京吏部,谋一个一官半职,他由江苏安家乡动身,乘坐装运江南土特产的杂货船,沿运河北上。三月底,船停杨柳青码头。
“这天天气晴朗,吴承恩上岸游览。向西看,不远的天津莲花淀,水波不兴,荷荻初淀,附近长堤绿草如茵,颇有江南水乡景色。漫步入镇,大街上茶肆酒楼,人来人往。他买了酒,又买了些鱼小菜,回到船上自自饮。
“夜半,他刚刚上床,又听见岸上传来笛声,伴着孩子们娓娓歌唱:“一朵老莲花呀,一朵梅花、伊儿咳呀,咳咳老莲花,转过一个梅花落呀咳……”他披衣下床,踱出船舱,只见一群儿童,灯歌舞。原来正是四月初大寺庙会,排演小莲花落节目。回到舱里,吴承恩提笔写了本文开篇的那首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