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届全国小学魅力课堂教学大赛暨第四届“名师大课堂”观摩会

(2016-11-15 18:49:43)
标签:

365

第二届全国小学魅力课堂教学大赛暨第四届“名师大课堂”观摩会

 

http://s12/mw690/0030QFWEzy76rizaEcjfb&690

http://s3/mw690/0030QFWEzy76rizTOjE82&690

http://s10/mw690/0030QFWEzy76riAs1a959&690

http://s15/mw690/0030QFWEzy76riB0V2u4e&690

 

《水乡歌》教学设计

河南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 孙楠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出示《江南》一诗,学生读

2、         板书课题,教师指导“水”“歌”的写法

二、      读通读顺,初步感知

1、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交流:脑中浮现了什么画面?

(通过语言文字出现画面是很好的阅读方法)

2、         学生试着默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卡片出示生字,学生认读。课件出示,开火车读。去掉拼音再读。

4、         出示词串读:水乡  处处  荡清波    白帆  片片   像云朵

5、         文中有几个小问号?带问号的句子是问句,要读出问的语气。师生问答,合作朗读。

6、         你知道水乡什么多?了解水多、船多、歌多。指导写“船”,“舟”变成了偏旁,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范写。

三、      寓识于读,精读感悟

(一)         第一节:

1、         指名学生读,问:从哪知道水多?

2、         识记“渠”:见过吗?出示“渠”的图片,认识什么是渠。

3、         “处处绿水荡清波”中哪个字让水动起来了?(荡)做手势。

4、         想象画面读。

5、         视频播放水乡水多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教师在黑板上简笔画“水”。学生再读。

6、         识记“清”字,趣味选词填空。“清”“晴”“情”“睛”“蜻”,出示相关的句子填空。

(二)         第二节:

1、         默读:仿佛看到了什么?

2、         教师在水的简笔画上贴图“白帆”。

3、         朗读。

(三)         第三节:

1、         视频播放水乡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2、          出示:水多  千条渠  万条河

           船多   千只船  万只驳

           歌多   千首曲  万首歌

           千(  )鱼  万(  )虾

           装满一(  )又( 

           水乡孩子(        

3、         齐读。

(四)         配乐读全文。

四、      指导写字

1、         出示生字:不同结构的字怎么写好看?(教师:不仅要关注字的结构,还要关注字的重点笔画)

2、         田字格标红每个字的重点笔画。(压线笔画)

3、         教师范写“飘”。

4、         学生临写。

5、         展示评价。

五、拓展阅读:课外阅读水乡诗,《江南》《水乡行》等。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新沂市春华小学 臧松刚

一、导入:

1、读题。这个题目来自文中一个人物的话语,谁说的?怎么说的?

2、课文是一篇短小的故事,围绕人物和事物展开。谁来讲讲这个故事?(学生讲述故事)师提出更高要求:不超过三句话。(起因、经过、结果)再用一句话说清楚。(什么人做什么事)。

3、故事最关键的是——一家人传递雨衣。你读了后有什么启发?这个故事中藏着什么秘密呢?

二、精读:

(一)第一二节:自由读思考:写了什么?

1、交流。

2、板书:景物。出示描写景物的句子,读:有什么秘密?教师引读:放眼望去……再仔细一瞧……颜色……香味……  师:只有一句话,却写得清清楚楚,如果让你表现森林里的美好,你还可以写什么?(生说)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作者为什么不写?写故事,景物描写只起烘托作用,不需要加重笔墨,要根据表达需要对素材进行精心筛选,前后一致,才能突出主题。曹文轩说:好的故事是从写好景物开始的。

(二)第三-八节

1、和平时写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对话)

2、读这段对话,有三个秘诀:(1)分清角色;(2)读懂人物内心;(3)会听,虽然人物没这样说,但意思是这个意思。

3、对话朗读指导:

(1)指生朗读第一次对话。“干吗”可以换成哪个词?说这句话,看得出萨沙内心是怎样的?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2)指生朗读第二次对话。体会萨沙说话的内心,指导读出相应的语气。体会妈妈话里话外的意思。

(3)指生读萨沙第三次话。体会萨沙的内心。把“妈妈”换到句首,再读体会意思不变情感不同。

4、分角色读对话。师分别扮演妈妈和萨沙。

5、在妈妈的眼里萨沙是弱小的,小萨沙不承认,于是就形成了矛盾,最后萨沙把雨衣披在了野蔷薇上面,证明了自己,破解了矛盾。

三、读写:

1、故事戛然而止,妈妈会怎么回答萨沙呢?动笔写一写。

2、为什么作者省略了妈妈的回答?写出来好还是不写出来好?原来故事是有妈妈的回答的,编者在改编的时候省掉了。

四、拓展

课外阅读《做人的故事》

 

 

板书:    传递雨衣                       景物     矛盾

                     我不是最弱小的  

          保护弱小                       对话      解决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山东聊城阳光小学   

一、导入:

1、出示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师范读,生读:读后最想说什么?

2、今天要学的文章主人公是谁?

3、用几句话讲讲这个故事。厄运是什么?这是一部怎样的书稿呢?

二、精读:

(一)默读文章第一段: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书稿的来之不易,圈画出来,写体会。

交流时先读出相关的语句,再结合关键的词谈感受。

1、“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学生说体会;教师引导:想象“一百多里路”都有可能是什么样的路?都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危险?

教师总结学习方法: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画面,文章才能越读越厚,越读越有滋味。

2、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

师:这些数字又说明了什么?此时谈迁的心情怎样?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二)引导阅读第二段:

1、出示文字,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体会厄运降临了,一个喜悦的谈迁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谈迁?学生交流,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补充资料,渲染情感,引读课文。

“有一次,为了查找一点资料,他去了一个离家很远的地方,早晨出发,直到晚上才回来,就连父亲的去世,最后一面,他都没能见到。”带着这种感情再读。

3、面对突如其来的致命打击,很多人认为谈迁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年老体弱的谈迁却给了很多人以心灵的震撼。指名读:“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引导学生交流,是什么支撑着谈迁又回到书桌旁,从头撰写《国榷》?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很多人以为他……”

(三)阅读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有哪些画面深深打动了你?请将关键词句圈画出来,有体会可以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一写。

2、讨论交流:

(1)“在北京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从“四处寻访”“广泛收集”“亲自考察”可以看出谈迁治学态度严谨、精益求精。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出谈迁刻苦严谨治学精神。

(2)“他一袭破衫……”感悟“终日奔波”,想象画面,最后教师引读:

夏天,烈日炎炎,当别人都在树荫下乘凉的时候,我们看到了59岁、体弱多病的谈迁……

冬天,寒风凛冽,当别人都在温暖的火炉前烤火的时候,我们看到了59岁、体弱多病的谈迁……

是啊,天刚蒙蒙亮,他就已经踏上了寻访的征程,月至中天,别人都已经在暖暖的被窝进入了香甜的梦乡,我们却仍然看到了……

(3)“面对孤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孤灯下,年老体弱的谈迁奋笔疾书的感人画面,带着想象的画面读好这句话。

3、引读:又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指名读。新《国榷》和原先的《国榷》相比有什么不同?是什么让体弱多病的谈迁写出更翔实、精彩的史书?也正是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让谈迁和他的《国榷》一起名垂青史。

(四)回读开头出示的小古文,像司马迁那样概括谈迁。出示最后一段读

三、作业:

古今中外有许多像谈迁这样遭遇厄运却不被打垮的人,课下搜集相关故事读一读,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受。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 王喆

一、      导入:

1、         齐读课题。

2、         复习生字词:出示追求 奉献 爱惜 祝福   指名读评价:能读出词语的情感吗?你是怎么读出的?(生说)

二、      略读课文:

思考:这封信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三、      精读感悟:

1、         学习提示:(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这封信哪些地方最打动你?画下相关的语句。(2)画完后和小组同学一起分享你最感动的语句,并说一说为什么感动?

2、         展示交流:

(1)1交流“我有病,写字困难,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不要说给每个同学写一封回信,或者像五年级郭小娟同学所要的那样一小段话,就只给你们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有时候一支笔在我手里有千斤重。怎么办呢?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们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学生结合搜集的巴金生病的资料谈感受。

教师引导:“有时候一支笔在我手里有千斤重”有什么感受?你知道他写了多少字吗?(补充资料:原信大约800字)有什么想说的?带着感动读。

读了这段话有没有什么问题?(写字那么困难,为什么还要写?)读一读第二段,能不能找到答案?(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们失望……我今年不能回家乡……)教师引导:透过两个“不能”,你能感受到什么?词语反复出现,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了。第二段中还有一处运用了反复的写法,找出来。“……多么……多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巴金带病写回信?(爱)带着这种感情读:“我有病……”

(2)2交流“我终于明白……”

A、巴金所说的“奉献”能不能找到相关的句子说明?学生找读句子,出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

B、上节课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什么是生命开花结果?)同位交流。

C、交流:“它们”指什么?(更多地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花费”什么意思?(奉献)读,概括成一个词,“奉献”的是什么?(大爱)

D、巴金的生命开花结果了吗?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3)回读巴金带病写信的句子,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什么是生命开花结果?朗读“我今年87岁了……”

3、最后两个自然段:

1)指名读;(2)师生合作读;

四、读写:

写自己读完后想说的话。

五、作业:

你想给自己留点什么作业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