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小学魅力课堂教学大赛暨第四届“名师大课堂”观摩会

标签:
365 |
第二届全国小学魅力课堂教学大赛暨第四届“名师大课堂”观摩会
http://s12/mw690/0030QFWEzy76rizaEcjfb&690
http://s3/mw690/0030QFWEzy76rizTOjE82&690
http://s10/mw690/0030QFWEzy76riAs1a959&690
http://s15/mw690/0030QFWEzy76riB0V2u4e&690
《水乡歌》教学设计
河南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 孙楠
一、
1、
2、
二、
1、
(通过语言文字出现画面是很好的阅读方法)
2、
3、
4、
5、
6、
三、
(一)
1、
2、
3、
4、
5、
6、
(二)
1、
2、
3、
(三)
1、
2、
3、
(四)
四、
1、
2、
3、
4、
5、
五、拓展阅读:课外阅读水乡诗,《江南》《水乡行》等。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新沂市春华小学 臧松刚
一、导入:
1、读题。这个题目来自文中一个人物的话语,谁说的?怎么说的?
2、课文是一篇短小的故事,围绕人物和事物展开。谁来讲讲这个故事?(学生讲述故事)师提出更高要求:不超过三句话。(起因、经过、结果)再用一句话说清楚。(什么人做什么事)。
3、故事最关键的是——一家人传递雨衣。你读了后有什么启发?这个故事中藏着什么秘密呢?
二、精读:
(一)第一二节:自由读思考:写了什么?
1、交流。
2、板书:景物。出示描写景物的句子,读:有什么秘密?教师引读:放眼望去……再仔细一瞧……颜色……香味……
(二)第三-八节
1、和平时写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对话)
2、读这段对话,有三个秘诀:(1)分清角色;(2)读懂人物内心;(3)会听,虽然人物没这样说,但意思是这个意思。
3、对话朗读指导:
(1)指生朗读第一次对话。“干吗”可以换成哪个词?说这句话,看得出萨沙内心是怎样的?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2)指生朗读第二次对话。体会萨沙说话的内心,指导读出相应的语气。体会妈妈话里话外的意思。
(3)指生读萨沙第三次话。体会萨沙的内心。把“妈妈”换到句首,再读体会意思不变情感不同。
4、分角色读对话。师分别扮演妈妈和萨沙。
5、在妈妈的眼里萨沙是弱小的,小萨沙不承认,于是就形成了矛盾,最后萨沙把雨衣披在了野蔷薇上面,证明了自己,破解了矛盾。
三、读写:
1、故事戛然而止,妈妈会怎么回答萨沙呢?动笔写一写。
2、为什么作者省略了妈妈的回答?写出来好还是不写出来好?原来故事是有妈妈的回答的,编者在改编的时候省掉了。
四、拓展:
课外阅读《做人的故事》
板书: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山东聊城阳光小学
一、导入:
1、出示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师范读,生读:读后最想说什么?
2、今天要学的文章主人公是谁?
3、用几句话讲讲这个故事。厄运是什么?这是一部怎样的书稿呢?
二、精读:
(一)默读文章第一段: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书稿的来之不易,圈画出来,写体会。
交流时先读出相关的语句,再结合关键的词谈感受。
1、“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学生说体会;教师引导:想象“一百多里路”都有可能是什么样的路?都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危险?
教师总结学习方法: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画面,文章才能越读越厚,越读越有滋味。
2、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
师:这些数字又说明了什么?此时谈迁的心情怎样?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二)引导阅读第二段:
1、出示文字,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体会厄运降临了,一个喜悦的谈迁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谈迁?学生交流,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补充资料,渲染情感,引读课文。
“有一次,为了查找一点资料,他去了一个离家很远的地方,早晨出发,直到晚上才回来,就连父亲的去世,最后一面,他都没能见到。”带着这种感情再读。
3、面对突如其来的致命打击,很多人认为谈迁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年老体弱的谈迁却给了很多人以心灵的震撼。指名读:“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引导学生交流,是什么支撑着谈迁又回到书桌旁,从头撰写《国榷》?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很多人以为他……”
(三)阅读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有哪些画面深深打动了你?请将关键词句圈画出来,有体会可以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一写。
2、讨论交流:
(1)“在北京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从“四处寻访”“广泛收集”“亲自考察”可以看出谈迁治学态度严谨、精益求精。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出谈迁刻苦严谨治学精神。
(2)“他一袭破衫……”感悟“终日奔波”,想象画面,最后教师引读:
夏天,烈日炎炎,当别人都在树荫下乘凉的时候,我们看到了59岁、体弱多病的谈迁……
冬天,寒风凛冽,当别人都在温暖的火炉前烤火的时候,我们看到了59岁、体弱多病的谈迁……
是啊,天刚蒙蒙亮,他就已经踏上了寻访的征程,月至中天,别人都已经在暖暖的被窝进入了香甜的梦乡,我们却仍然看到了……
(3)“面对孤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孤灯下,年老体弱的谈迁奋笔疾书的感人画面,带着想象的画面读好这句话。
3、引读:又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指名读。新《国榷》和原先的《国榷》相比有什么不同?是什么让体弱多病的谈迁写出更翔实、精彩的史书?也正是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让谈迁和他的《国榷》一起名垂青史。
(四)回读开头出示的小古文,像司马迁那样概括谈迁。出示最后一段读
三、作业:
古今中外有许多像谈迁这样遭遇厄运却不被打垮的人,课下搜集相关故事读一读,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受。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 王喆
一、
1、
2、
二、
思考:这封信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三、
1、
2、
(1)生1交流“我有病,写字困难,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不要说给每个同学写一封回信,或者像五年级郭小娟同学所要的那样一小段话,就只给你们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有时候一支笔在我手里有千斤重。怎么办呢?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们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学生结合搜集的巴金生病的资料谈感受。
教师引导:“有时候一支笔在我手里有千斤重”有什么感受?你知道他写了多少字吗?(补充资料:原信大约800字)有什么想说的?带着感动读。
读了这段话有没有什么问题?(写字那么困难,为什么还要写?)读一读第二段,能不能找到答案?(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们失望……我今年不能回家乡……)教师引导:透过两个“不能”,你能感受到什么?词语反复出现,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了。第二段中还有一处运用了反复的写法,找出来。“……多么……多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巴金带病写回信?(爱)带着这种感情读:“我有病……”
(2)生2交流“我终于明白……”
A、巴金所说的“奉献”能不能找到相关的句子说明?学生找读句子,出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
B、上节课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什么是生命开花结果?)同位交流。
C、交流:“它们”指什么?(更多地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花费”什么意思?(奉献)读,概括成一个词,“奉献”的是什么?(大爱)
D、巴金的生命开花结果了吗?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3)回读巴金带病写信的句子,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什么是生命开花结果?朗读“我今年87岁了……”
3、最后两个自然段:
(1)指名读;(2)师生合作读;
四、读写:
写自己读完后想说的话。
五、作业:
你想给自己留点什么作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