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教研”
大作用
随着“微博”、“微信”的兴起,人们之间传递信息、沟通交流更加便捷,社会似乎进入了“微”时代。在教育领域,“微课”的提出,则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学习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微教研”便应运而生。传统的学校教研一般按照学科,以学科教研组的形式而存在,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举行活动,有着人数多、规模大的特点。和传统的教研相比,“微教研”因其“微”的特点,操作起来则更加灵活。那么,在开展“微教研”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微话题”。“微教研”也需围绕一定的话题展开,这样研究起来才有方向,对课堂教学也才更有指导意义。话题一般要微小,指向学科教学需要解决的具体的问题,指向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细小的枝节,这样有利于教师更深入地探究。“微话题”的确定,可以在开学初向全体教师征集,也可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话题。学校教学管理者要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困惑,记录教师提出的有研究价值的话题,组织教师进行研讨。
“小组合”。既然是教研,就必须有研究的团队。“微教研”的研究团队人数要少,做到“小组合”,要把学校的教师按照不同的尺码、兴趣爱好等特点,进行组合,多的五六人,少的两三人。比如,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师徒”组合,同年级同学科的“年级”组合,喜欢阅读的“读书”组合,喜欢写作的“写作”组合等等。
“多形式”。“微教研”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听课、评课;可以是话题讨论;可以是沙龙研讨;可以是设计教案……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自由灵活,可以在课间或者茶余饭后;可以在晚上通过qq聊天的形式交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顾忌,畅所欲言。
“微教研”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教研的缺陷,必将给学校的教研工作带来生机与活力,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新领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