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出发前原计划要到湘西的四大古镇,至今已走完芙蓉镇、里耶、茶洞,只剩下最大的一个古镇—浦市没有走到了。
现在的浦市其实没有那么岀名,在旅游地图上只是个小众景点。加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你如果不是刻意前去旅游,一般人是不会去的。
从吉首没有直达车到浦市,必须先到所属的泸溪县转车。清晨一大早,打车赶到吉首老汽车站,赶上了7·45分到泸溪的班车,想尽早到浦市,却不料高速路上出事故碰上堵车,硬把我们耽误了半个多小时,真是叫人哭笑不得。
幸好在泸溪县城所在地白沙镇的湘运汽车站等的时间不长,开往浦市的班车就发车了。
泸溪到浦市25公里,汽车基本沿着沅江西岸行驶。这一带江面宽阔,江水碧绿,两岸青山不断,偶尔的大山面江而立,宛如刀劈,这就是沈从文笔下有名的上有悬棺的箱子岩。
白沙到浦市,你也可坐“辛女号”旅游船沿江欣赏。

浦市真的大,以致在没搞清楚的情况下,汽车匆匆驶过了镇北头的游客中心,我们只好在镇中心下车,往古镇老街上穿插。
浦市古镇位于湘西泸溪县的南端25公里处,紧靠沅水中游西岸,是一座因水而兴,因水而旺的地方,历史上就是一座重要商埠。
上图是浦市古镇沿江仿城墙的十里长堤,左边堤下就是浦市古镇了。

早在西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就在此地设立据点驻扎军队,用来征讨南蛮。
春秋战国时的楚国政治家屈原,曾在沅水流域的浦市留下足迹,写下离骚等不朽诗篇。这里还是盘瓠文化的发源地,盘瓠和辛女的故事,世世代代在苗、瑶族后人口中相传。

地处浦市中间位置的大码头。
浦市地处沅水中游,上游川、黔的桐油、五倍子、朱砂、水银、苧蔴、生熟药材,下游运来的淮盐、棉纱、布匹、洋广杂货和本地生铁,都在此地转运。加上湘西山区木材的岀产,常使沅水流经浦市这个水流缓慢的大拐弯处的河湾停靠半河木簰,遮天蔽日,留下历史美名:“满河绿水满河船,满镇商号满镇人”。水运的兴旺可见一斑。

每个地方的大码头都是繁华之处。
浦市曾经沿河有23座码头。沿河至今留下来的大码头,仍然是各乡镇乡民们赶集上下渡的地方。
我们从堤上进大码头重入老街,青石板街面整洁干净,南杂、日杂做生意的店铺一家连着一家。

沿街木头的老房子,屋顶铺着黑瓦,屋檐下古色古香的卷棚和雕花栏柱仍是那么吸引游人的目光。

浦市绸布店,你可想象营业员用竹尺丈量着一捆捆布匹,在宝栏柜台上用箭刀剪一小口,“刷”的一声,手撕着量好尺寸的布匹,时光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年代。
临街的门面依然将长条的木板,用上板、下板的方式来开门、关门,居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日子在这里一天天过去,生活方式同先辈们没什么两样,时光在这里凝固。
历史上浦市有3条商贸街,45条巷弄,13所会馆,6座古戏楼,72道观,10里城墙,有200多座古建筑。“两岸之间,烟火万家,商贾辐辘,舟楫络绎,故大都会也”。浦市素有“小南京”之美称。
浦市当年有13所会馆,万寿宫为仅存的原江西会馆。
各地商贾为了联络乡谊,纷纷出资修建会馆。万寿宫内还有一座戏台,是辰河高腔的发源和传承地,辰河高腔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这里有一座钱庄,古时相当现在的银行,用以保障经济流通。

有钱庄就有镖局。李姓镖局最早主人是山东人氏,元末明初来到辰溪,明末清初迁来浦市。
浦市处于水陆要冲,许多商业大户因为货物的运输,多请李姓镖局护送。浦市旁边就有千年古驿道,直通凤凰前往贵州。
在浦市古镇的南边,浦市大户人家吉家三重院一字排开。
吉家大院主人吉大绪,山西太原人,官至太守,后辞官经商,来到浦市,专做木材、桐油生意,发家后在浦市盖了几处大宅子。
这座在吉家头的三重院就是其中一房的住宅。
吉家的这些大宅院,中央电视台在“走遍中国”栏目曾经这样报道过:
吉家盖这些院子时,不光为了收集齐48根粗细一般的大屋柱,花了大力气,在地下的排水系统更是讲究,地下排水系统有风道、水道,水池,池内养有4对用以疏通泥沙的乌龟。青条石的天井里,镶嵌有铜钱形石制下水道盖板,几百年来不管下多大雨,从未发生过淤塞,堪称一奇。
据专家称,吉家大院是浦市所有大院中建造规模最大,装饰最为精美的宅子,也是湖南迄今发现建筑设计最精致,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
吉家三重院大门上的高浮雕“家约清风”四个字,彰显了主人的持家之风。
吉家保持完好的还有这座吉家祠堂。
吉家最富有时,田产多达1800担,是浦市12大家族之一,为浦市有名的大户。

吉家祠堂这座晚清建的砖木建筑,经历坎坷后,仍旧发光发热,现在作为一个公众活动地,我们去时还有一批文艺爱好者在排练。

菊花石、沅江玉也是浦市的特产。
吉家大院的天井里古树桩上摆的艺术品菊花石雕。
石雕上白色的菊花,黑色的荷叶、莲蓬、墨菊,一只青蛙隔着一塘清水瞪着大眼,望着对面奋力向上爬行的螃蟹,真是巧夺天工,妙不可言。
浦市古镇有名的宅子还有李家书院。
李家书院是一栋坐北朝南的两进式窨子屋。曾用作李氏家族私塾,不容外姓子弟就读。门额上的青石上雕镌有“派衍撰书”四字。表达李家宗派繁衍,传承书香门第的愿望。
李家后人也还争气,不负家族众望,英才辈岀,其中有五个曾任县令。
李氏家族经营本地毛铁冶炼发家,清后期经营桐油。每年通过“李炳记”号运出桐油数万担,远销东南亚,佔了浦市商业半壁江山。
这是李氏家族发迹后另一处宅子“青莲世第”,有纪念李白大诗人含意,又有清正廉明之喻。

位于后街的青莲世第经过整修,是浦市古镇最好看的老宅子。
青莲世第佔地560平方米,三进两厅的徽派建筑,现已整旧如旧。

雕花的窗户刀工娴熟,图案精美,喻义深长。家俱塗金描漆,美轮美奐。

现在集茶道、茶膳、书吧、文艺沙龙于一体的茶书院,重新焕发古老之青春。
浦市古镇现在还有太平、中正两条主街,无数条小巷子。
你穿行在这些小巷里,不经意间便可碰到武家大院、苏家大院、吴家大院等数不清的院子。

当年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怀揣发财梦,“一个包袱一把伞,来到浦市当老板”,发家后在浦市成家立业,留下无数的深宅大院,构成了浦市今天的古建筑群。
到浦市,最好的季节在夏季。
吉家祠堂旁有一个200亩的万荷园,是全镇风景最好的地方。内有凉亭数座小径数条,是当地居民和游客散步、歇息、观景的好地方。
万荷园边有水井数口,其中有一口“将军井”以纪念贺龙元帅。1921年湘西大旱,贺龙率部驻扎浦市,一方面在万寿宫、陝西会馆煮粥赈灾,另一方面还亲手带人在吉家头的万荷园挖了3口水井,后人将其中一口命名为“将军井”。
浦市不愧为湘西四大古镇之首,从北往南沿河的镇子足有5华里长,我们马不停蹄,走马观花也花了3个小时。
在浦市,粗看古镇是一些颜色深黝的木头老房子,间或还有些外贴瓷片的现代水泥钢筋建筑混杂其中,多少有些不协调,但当你看过这些老式深宅大院,了解了它们的前生今世,你会却得每栋建筑都充满了生命力,背后的主人都有不平凡的故事,他们的创业,守业,传家之道,不会给我们现代人以启迪吗?
这时你就会觉得,浦市真是一壶老酒,需要细细品尝才能尝到它的醇香。
上图为浦市古镇旁公路新街,到辰溪县需在电杆不远处坐中巴。
浦市古镇游览完了,继续前行,我们今天的目地是怀化的芷江。
因不想走回头路,只能是先到辰溪,转车怀化,再转道芷江。
现在已经是下午2点多钟,依靠当地人的指引,顺利的来到了浦市镇边的私人垄断的中巴车,为赶时间只好多买一人车票,坐上了车况可以报废的中巴车,中巴车为逃避检查走了浦市到辰溪十几公里最烂最颠簸的小路,在离天黑只有4、5个小时的时间内,终于在晚上7·30分顺利到达芷江,整个转车过程几乎一气呵成。记忆深刻。嗬嗬!
上图是辰溪大桥上拍摄的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