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小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杜明芬 的工作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课题报告
【摘要】根据课堂教学模式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旨在转变教育观念,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励学生“自主精神”,从中发展每人个性,变“学会”为“会学”。
【关键词】自主学习 发展个性
“引导小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策略研究”于2006年6月被批准立项为市级课题,于2006年9月正式启动课题的研究,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和实践,该课题已接近尾声,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导致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因此“学会学习”势必成为未来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终身学习是未来社会的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我们的教育应为学生未来的生存提供什么?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随着知识爆炸性的增长,周期的缩短,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方式、课堂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为主的教学的学习已无法应付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具备自我学习,自我知识的更新能力已远比掌握现有知识更有积极意义。学校教育不是学习的终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教育工作的重心必须从让学生掌握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习惯上来,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础。
近几年,素质教育的理论已逐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实践,许多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切实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凸显学生学习的方式,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师授生从的双边关系、分析式的教学结构、问答式的教学方法捆绑了学生思想;课外大量机械重复的抄写捆绑了学生的手脚;课内课外一本教材捆绑了他们的智慧;考试评估仅凭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捆绑了他们的个性和信心。因此,在学习中,很多学生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学习效率较低,这种教学所造就的单一化、模式化的人才显然不符合21世纪对人才个性化、多样化、全民化的需求。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新的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插秧式”的,强调整齐划一,它以“教师权威、知识本位、精英主义”为价值取向,新课标提倡“牧羊式”教学,它倡导“师生平等、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体”的价值取向。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方式也必须由“接受式”走向“探究式”,让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我校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提出“引导小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通过该项课题的研究,旨在用新课程的理念武装教师,端正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的目的,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不同程度地充分主动到发展。
二、课题实施遵循的原则与策略
(一)目标定位
“自主探究”也指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实质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独立地进行学习活动。“主动发展”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过程、特点、规律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使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主动和谐地发展。
(二)、遵循原则
教学原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自主教学有其自己的教学原则,我们试图在一般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寻求自主教学的原则体系。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对学生施以指导,只有引起了学生的主体内化活动,在自己的身心结构中逐步接受过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发展。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身素质的创造,构建和养成。教师要有意识地由教向不教转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应体现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具体包括:了解自己及学习要求,有自知之明;制定学习计划和策略,有自觉性;自我激励,有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有主动性;能主动理解、思考、操作、质疑、评价等,有自控型。
2、整体性原则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来临和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教育应该明确新的人才观。新时期的人才素质是多方面,这要求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整体性的培养。因此自主教学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协同发展,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的和谐发展。整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从激发学生主动的掌握知识(学会),到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会学);二是优化学生学习环境,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具有潜移默化性质的陶冶、滋养的过程,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3、差异性原则
由于遗传素质和后天教育的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我们要看到每个学生在受教育前都有一个既成的主体性的认知结构以及个性特征,教育,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的,目的是要在学生原有基础上形成新的主体性。自主教学是一种承认差异性的教学活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前提下,提倡个性的发展。教学差异性原则要求教师认真的研究学生,看到差异;要用温和的态度、真诚的心对待学生,善于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正确区分哪些需要褒扬、一般的关怀、特殊的指导;要正视差异,因材施教,首先找到造成差异的原因,其次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注意教学艺术,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要正确引导,唤起主动,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给他们提供展示特长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自觉、主动地将差异向好的方面转化。
4、交互性原则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系统中的活动实际上都是信息活动,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的传输、接收、处理、反馈的过程。自主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是信息源,又都是接收器,师生的行为既是反映,又是信息。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传输带来的弊端。自主教学的交互性原则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合理的课程结构,让师生能在教学活动中活跃起来;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学生自身内部的多向反馈结构;要加强教学中的评价与反馈,引导学生自主的评价师生的活动,参与信息交流的组织与调控。
5、开放性原则
自主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面对复杂的教学活动,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开放式地融入自然和社会的课堂,将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转化为无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广阔的探究环境,也为学生质疑、解疑提供机会和条件。它要求教师时刻关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发生的变化,在选择教学方法和形式时考虑更广泛的因素;要认识学生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对自主教学的基本要点进行再认识;要看到教学方法、手段的不断发展、完善,为自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要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
三、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特征
(一)、对教师的要求
1、在教学观念上,坚持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学习实践的主体,由“学”定“教”,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探索学习过程,呈现学习过程,调控学习过程。
2、在教学目标上,能认真分析教材中知识间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生活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制定的目标应体现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应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
3、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始终是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欲望是调节教学进程的依据。教学中体现学习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及有意义的建构,激发学生极有兴趣地探索知识,参与实践。
4、在教学关系上,营造主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建立师生平等互助的关系,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独特的思想和见解,尊重学生的学习效果。
5、在教学评价上,坚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探究学习的评价旨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因此,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探究本质的把握上,不能把是否探究出结论或结论是否正确作为唯一或最重要的目标。
(二)、对学生的要求
1、愿学。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2、乐学。视学习为一种精神需要,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生活,对学习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学得轻松、愉快。
3、会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能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阅读、分析、理解和实践,能广泛收集各种资料,从各种信息源中获取知识信息。
4、善学。能初步认识自身学习的基础及特点,扬长避短,善于制定与自身知识能力、认知风格等相符合的学习计划,能根据学科特点及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并善于自我检查评价。
5、求新。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善于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完成知识的延伸并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堂特征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活动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有的权利还给学生。
1、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