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第十八条:心得体会

标签:
杂谈 |
分类: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学习体会 |
18、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学生哪有时间来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因此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不能不令人担扰。
怎样靠通过阅读来扩充学生的知识,苏氏的这条建议给出了我们很好的建议:一、在讲课的时候,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造成科学悬念,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诱使学生去阅读,解决心中的疑惑。这一点我们教师常忽视,尤其初三的教学,为服务于中考,有的教师干脆放弃不提,何谈扩充知识。况且初三学生学业重,各科作业如几座大山压盖在学生头顶,做也做不完,也就根本没有时间去搞课外阅读。二、在学校图书馆或者教师个人的藏书里,应当有一批用来扩充学生在大纲教材方面的知识的书籍,并且允许学生去借阅。图书馆对学生开放,学生才有机会扩充大纲教材方面的知识。可事实并非如此,学校的图书只对老师开放,有许多无奈。三、搞好课前预习,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的确如此,学生阅读的课外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越有利于他理解课堂上所学知识。“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由此可见,让学生阅读现代前沿科学问题方面的科学著作和科普读物很有必要,这有助于学生对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得更清楚。
我认为还有更重要一点是要给学生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可学校作息时间里除了吃饭就是上课,根本没有可供学生自主阅读书籍的时间。无奈呀无奈!
总之,我们要明白:不读书何谈语文素养的提高,何谈写作能力的提高。给学生读书的空间和时间应该是新课改之下我们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
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每一本好书,就是一段人生,甚至就是一段历史。读书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人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在青少年时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为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走进书籍的海洋,体验阅读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并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