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第七条:心得体会

标签:
原则兴趣更要事件心灵 |
分类: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学习体会 |
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拥有知识就一定有力量吗?不尽然,如果存在于你头脑中的知识只是一些字、词、句、篇,只是一些概念、公式,只是一些人名、事件,这么这些“知识”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不能活动的货物”。“货物”越多,重量越重,相反你的力量就会越小。
那么,如何使知识变成力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将掌握的知识使它不断地运转起来,也就是运用起来,使它不仅成为你“懂得东西”,更要使它成为你获取新的知识的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这样,他掌握的知识越多,他学习起来就会越容易,他的思考力就会越强,以此他就会有能力去掌握更多的知识,形成一个良性地“知识长进”的过程。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用“词”作为例子给我们阐述了他的作法,简而言之,就是在低年级要让学过的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发生联系,要让词成为表达他们思想、促进他们思考的一种工具,这样,原先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词”就不是一个个纯粹的符号,而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小精灵”,他们是在用词进行思考,从而有了自己的思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条建议的最后一段所言: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记住一条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用知识去获取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将这条原则说成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景),借助其他人(教材、资料、媒体、实物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主动地无意识地将已掌握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