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北是中国禅茶文化之源

(2014-06-19 18:07:52)
标签:

军事

    河北省向有“燕赵大地”之称,它所处的地域是古老而悠久的。从五千年仰韶文化时期,河北就成了历史的文明之区。在这块富饶的燕赵大地,给后人留下了多少怀古凭吊的历史遗产:农耕供织,为人类的进步写下了多少辉煌的篇章;名人辈出,演示着一幕幕燕赵之士慷慨悲歌的活剧;古桥塔楼,在历史的航道上竖立起一座座里程碑……河北有着值得世人骄傲的文化瑰宝,给人类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在众多的令人感到欣慰的河北文化历史资源中,我发现其中的茶文化历史资源居然也是如此厚重,如此丰硕。我无法统计古代河北茶人知多少,只记得他们与中华民族的茶文化历史连在了一起,与燕赵大地的文明连在了一起。如今,当我重新打开河北茶文化历史的“时光隧道”,寻找河北茶文化历史的文脉,触摸和体味河北省这座文化历史资源大省独特的茶文化底蕴时,领悟到河北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精神文化遗产最为世人著称——河北“禅茶文化”,是一张递向世界的精神文化“名片”。

    根据当今中国茶文化产业最具权威的工具书,荣获国家辞书类最高奖——中国辞书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在对“茶禅一味”这一条目的注解中,则完全以河北茶史上发生在晋代后赵都城邺城昭德寺(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僧人单道开饮茶(《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六十五《艺术传》),唐德宗时官御史中丞、河北景县人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篇)的史料,以及河北赵县观音院(现柏林禅寺)唐代禅门“吃茶去”公案为蓝本来进行诠释。由此可见,茶禅文化或“茶禅一味”与河北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以及难以割舍的情怀。如果说有人非要冠以河北是中国茶禅文化抑或是“茶禅一味”的发源地、诞生地、发祥地之“帽”,那么,河北也实在是真的难以拒绝这顶帽子。这是因为,僧人单道开以茶禅修之先例,开启了中国僧人把茶(荼苏)和禅相合的大门,为后世“茶禅一味”这一禅林法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作为河北景县人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饮茶篇》,成为中外学者对禅茶文化研究的最具珍贵的史料;最后是河北赵州禅门公案“吃茶去”(《五灯会元》卷四),标志着“禅宗茶道”的正式诞生,为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吃茶去”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赵州禅师颇有回味的“吃茶去”作为佛门直指人心的开示,赢得了历代高僧的赞叹!从古到今,各家对“吃茶去”赞美之情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却毫无例外地都看到赵州“吃茶去”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一重要特征,对之赋予了极大关注,留下了一系列十分深刻的见解,成为人们千年讨论不休的话题。

    自“茶禅一味”传入日本后,日本禅林许多禅师也开始纷纷唱起赵州吃茶歌。如:南浦绍明禅师(又称圆通大应国师)的“只如赵州,曾到曾不到,一等教他吃茶去,意在甚处?”“赵州一瓯茶,杨歧栗棘蓬。”“直饶顶门开活眼,要须更吃赵州茶。”义堂周信禅师的“百丈当初曾卷席,赵州一味只行茶。”春屋妙葩禅师(又称智觉普明国师)的“上味醍醐成毒药,须知现有赵州茶。”绝海中津禅师的“招得补陀岩上主,大家共吃赵州茶。”以及“赵州禅在口唇皮,对客只道吃茶去。”本如实性禅师(又称景川和尚)的“云门胡饼赵州茶,慧崇芦雁赵昌花。”月坡道印禅师的“云门饼与赵州茶,灵山亲嘱谁瞞却。”日本煎茶道高僧隐元隆琦禅师(1592-1673)每每写诗大凡必提赵州茶。如在《咏茶》中的“醒迷须雀舌,试茗贵龙泉。个个开心眼,赵州始话圆。”《种茶》中的“唯植赵州真种子,以成黄檗旧家声。”《试茶》中的“赵州为莫逆,宇治当邻家。一味能清浊,熏名岂有涯。”《雪中煮茶》中的“雪水来烹赵老茶,殷勤来奉法王家。”月潭道澄禅师在《煎茶歌》中道:“禅客过门问祖意,拈起盏子为举扬。赵州一味验来者,端的分明熟承当。”另一位日本月舟宗胡禅师则道出了日本茶道思想经典之论:“茶中之禅要无渣,禅中之茶任有骨。无渣而无骨,陆羽惊吐舌。有骨而无渣,赵州笑点头。”

    最为值得一提的要数“日本茶道”开山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的师傅一休纯宗(1394-1481,日本茶道的核心人物)的一段话,当时一休禅师告诫村田,日本茶道的精髓应该直抵赵州“吃茶去”真谛,并感慨说:“一味清净(清心)、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率以天下(心国)太平。” (《珠光问答》,载《日本茶道古典全集》)。一休禅师的意愿已经表明:作为日本茶道的思想,要人同赵州心,心同赵州理,才是禅茶思想的真正要义。

    此后有中日韩众多禅茶文化研究者,在研究当今世界论及禅茶精神根源时,无一例外都旨归赵州这样一个事实。有关“吃茶去”对中国茶文化贡献和意义,我已经写过无数文章,在此无需赘言。如果要说其意义,著名茶文化作家丁文在其《谈佛教茶史的三件大事兼论赵州禅茶的特殊贡献》一文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现摘录如下:赵州禅茶”对于佛教茶文化乃至中华茶文化的贡献和意义有如下几点:

   一、对于佛教界饮茶之风的鼎盛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影响所及,对于全国饮茶之风的鼎盛也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不多饮茶的中国北方效果最为明显;

   二、提升了佛教茶文化乃至中华茶文化的文化内涵,使唐代日渐普及的饮茶之风有了新的价值观,这就是不仅仅止于口腹之欲,更多了一些精神方面的追求;

   三、“赵州禅茶”的出现是“茶禅一味”(或“茶佛一味”)肇始的标志,是茶禅文化形成的标志;……

   四、“赵州禅茶”的出现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也为“大唐茶道”及“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石,也直接或间接地为后来出现的“日本茶道”产生过正面的影响,或可称之为思想源头之一;

   五、“赵州禅茶”的出现使禅宗风貌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变,以吃茶为契机,使“中国禅”趋向生活化、平民化、大众化,更具随意的风格。这大概是“中国禅”千年不衰、至今受人欢迎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赵州“吃茶去”这三个字,是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但它却催生出一朵绚烂的中国禅茶文化奇葩,而且,这朵奇葩的芳香正在不断的散发,内涵在不断地扩展、充实和延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