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郭麐与《潍县竹枝词》(四)

标签:
佳作赏析谈文论诗 |
分类: 文史论丛 |
http://s7/mw690/0030L0quty6E6C2OolMf6&690
四
郭麐出身于潍县名门望族,他这一支这一代家境已然贫困潦倒。他的同时代人陈介锡为郭麐《潍县竹枝词(自注)》作《序》云:“子嘉一布衣,穷且老,平生知己贵人,相继零落,而埋首荒村,仅藉种树拾菜以自给。”
然而,其祖上确实曾经辉煌并显赫过。潍县郭世家族始于明代中叶。潍上郭氏世家的奠基人为明代的郭礼(1426-1515),字公制,其籍高唐,廪生、以塾师为业。明代成化九年(1483),郭礼携子郭翠徙潍,操书塾旧业,定居于潍县城东门里。郭氏子孙,秉承家学,兼受潍上乡风人文之包孕,造就了书香门第。郭氏望族绵衍数百余年,人才济济,宛若群星。至乾隆年间,郑板桥任潍县知县,与郭家交好,常到郭氏南园盘桓,与郭质亭、郭芸亭兄弟谈诗论画,挥毫泼墨,并在此接待上司和文友。
郭麐竹枝词第十五首云:
南园修竹几千根,贤宰时携客到门,
最是拂衣归里后,逢人犹问旧华轩。
郭注:县尊郑板桥燮在潍日,吾家有南园,在县治东南天仙宫东,修竹蔽日,公爱之,每假为宾客雅集地。仁和沈臬使廷芳有长歌纪事。逮公归里,遇吾家有官扬州七浦司巡检者,公有为画竹并题诗云:“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长忆旧华轩。”今南园已废,画竹尚存。
笔者按:郭礼之曾长孙郭尚友(1569-1647),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始任陕西咸宁知县,后一路升迁,直至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尚友性刚直,为官清廉,善于理财,是一位文武兼备的通才,勤勉务实,甚得民心。晚年卸任归里,时潍地连年天灾,饥民遍地,尚友施粥赈灾,活民无数。明崇祯十三年(1640),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关外清军的威胁日趋严重。尚友协助县令邢国玺治理防务,用集资的办法易土城为石城,又铸铁炮若干,分置于城头各处,加强了城防。崇祯十五年(1642),清军犯境,大军万余,水陆并进,合壁攻潍,三月不停。尚友不顾年高体衰,联合明廷返里旧臣胡振奇、张尔忠等,携其子孙协助县令周亮工坚守城池,昼夜不怠,清兵进攻屡屡受挫,后清军见取城无望,不胜而退,潍城终得完璧。
明清数百年间,郭氏望族人丁繁盛,在县城有宅第多处,以郭宅街最为集中。郭氏南园,最早是明代户部主事刘应节的私人园林,修建于明嘉靖年间。郭尚友于天启年间购得,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构筑了旧华轩、知鱼亭、松篁阁、来凤轩等处轩阁景点。
郭尚友之孙郭一璐(1643-1713),清康熙十六年(1677)考取了贡生,为官任职颇多,步步擢升,广有政声。康熙三十四年(1695)任云南武定军民府知府,三年后又补授江西饶州知府。他为官公正,事必躬亲,平反冤狱,百姓诚服。他“劝士勤学”,倡变文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民心稳定。在饶州知府任上,兴建“淡湖书院”,培植地方人才。十年间竟有数十人科举成名,破了饶州科考之“天荒”,此前饶州六十年无人及第。
郑板桥还有一首吟咏南园的诗作曰:“连云甲第尚书府,带宅园林太守家。是处池塘秋水阔,红荷花间白荷花。”(明清时,知府别称为太守。)说的也是潍县郭氏家族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