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郭麐与《潍县竹枝词》(一)

(2013-11-09 19:33:43)
标签:

佳作赏析

谈文论诗

分类: 文史论丛
http://s5/mw690/0030L0quty6E5EotPms14&690
          《文化潍坊》期刊内页

    [《文化潍坊》期刊2013年第2期发表了笔者的文章《郭麐与<潍县竹枝词>》,因文章较长,在博客中分为数次上传。以下是原文第一部分。]

清代晚期,郭麐先生作有《潍县竹枝词》一百零八首,描绘老潍县地理历史、风俗民情,诗作正文以及先生本人的大量注释(自注及夹注),为研究当时潍县的社会人文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郭麐,字子嘉,自号望三散人、抱瓠老人。清末学者、书法家、诗人。道光三年(1823),他出生于潍县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他幼承家学,酷爱金石文字,悉心考古,精研六书,学富五车。其学识与鉴赏能力,为与其同时代的著名文物收藏家陈介祺先生所推崇。

他曾被高官郭熊飞聘为家馆塾师,随其宦游居南北十余年。返籍后,于潍县西郊杨家庄置田筑房,因濒临大于河,居室名听渏山房。 他“性淡泊,寡交游,生平二三知己,皆名下士。闭门著书,至老弗懈。”(语见光绪三十三年编《潍县乡土志》)。他隐居乡间,埋头著述,于荒冢破寺中、断碣残碑间,剥剔苔藓,搜集古迹金石文献,十余年得90余种。自乡居后,六七年不入城市,更不与缙绅交往,独于考证篆籀,辨别碑版真伪时,与陈介祺共相研讨,俨然一大隐士。

光绪九年(1883),侍郎汪鸣銮视学山左,慕名造访。他为之详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提出独到的见解,汪为之倾服,慨允协助刊印其著作。但后因汪被罢官归里而未果。临终前他将遗稿悉付友人王承吉,殁于光绪十九年(1893)。

先生著作颇丰,有《潍县金石志》、《金石榻临考》、《金石遗文录》、《潍县四汉碑图考》、《潍县古城考》、《潍言》、《潍方言》、《潍县竹枝词》、《望三散人感旧集》、《抱瓠老人诗集》等,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语言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潍县学者丁锡田编印《潍县文献丛刊》(线装,铅印本),其第三辑中收录先生的《潍县竹枝词(自注)》二卷(每卷五十四首,共一百零八首);另,山东大学出版社《山东文献集成》收录其《潍言》四卷。

《潍县文献丛刊》印数不多,几十年来,历经战火以及“文革”浩劫,流传至今甚少。20123月,寒亭区史志办孙建松主任编著出版《潍县竹枝词撷英》一书,收录了郭麐《潍县竹枝词(自注)》全文,使之重新得以传播于世,善莫大焉。


http://s6/mw690/0030L0quty6E5EBxPs925&690                  《潍县竹枝词撷英》封面

                                           

郭氏竹枝词中,有许多描绘潍县地理风貌和考察山川名胜的。如:有几首描述浮烟山及其附近的麓台等景致,第四十三首:

一片浮山映麓台,传为地脉免三灾;

自从西涧文游散,但见山花绕涧开。

郭麐自注(以下称“郭注” ):浮山,见《地形志》,《九域志》作浮烟山,《寰宇记》作阜山。《引齐记》云:“此山是地脉,可以免三灾。”即今程符山也。乾隆间,昌乐阎考功(循观)尝读书山中老子观,自建西涧草堂,朋从文游,擅胜一时。

第四十一首:

几株疏柳青山下,一片荒台绿水滨;

不是乐家书内载,古坟谁识汉平津。                    

郭注:麓台,在县西南二十里浮山之东补生泉侧。俗传为公孙宏读书处,                                                   见《齐乘》。又引《元和郡县志》及《太平寰宇记》云,为公孙宏坟。

第四十二首:

潍州八景始谁标,丞旨题诗寄兴遥;

轶事为传麓台月,当年曾照慕容超。

郭注:《潍州八景》诗,见元章丘张文穆公起岩《华峰漫稿》,中有《麓台秋月》云:“银河漾漾静天街,碧月煇煇照麓台;台上读书燕太子,清光依旧向人来。”燕太子事虽未详,盖谓南燕太子也,《县志》作燕太子丹,非。

笔者按:东晋时,在我国北方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南燕为其中之一。其前身有前燕和后燕,皆为鲜卑族慕容氏所建。

西晋末年,慕容廆在今辽东一代建立割据政权,其子慕容皝继位后,于公元337年称燕王。皝子慕容儁继位后攻入黄河流域,迁都蓟(今北京西南),于352年称帝,又迁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前燕。

前燕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前秦失败,慕容儁之弟慕容垂乘机起事,称燕王,384年称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史称后燕,其弟慕容德被封为范阳王。

398年北魏军攻占河北,后燕被截为南北两部,慕容德率众南迁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南)称王。北魏军攻占滑台,他又东取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称帝,年号建平,占据河南、山东部分地区,史称南燕。410年南燕被东晋所灭。慕容超为慕容德之侄,被封为太子后曾在麓台读书。郭麐考证后指出:《县志》记为燕太子丹,是不准确的,应为南燕太子慕容超。

第五十三首写大于河:

水发源薄涧,土名今作大于河;

若教不考《水经注》,难辨千年已后讹。

郭注:渏水出方山渏薄涧,见《水经注》。即今县西二十里俗名汚河,又曰大于河。

又,第五十四首:

映房石出东岸,一幅丹青好画材;

记得阎衣与吴带,大都根柢此中来。

郭注:北魏《映房等造像记》,并侍佛者共一百四十像,出大于河东洪福寺。

笔者按:大于河东洪福寺,有北魏造佛像一百四十幅,衣带飘逸,栩栩如生。“阎衣与吴带”,阎为阎立本,吴为吴道子,均为唐代著名画家。

第六十首写禹王台:

水下流鱼合口,凭高四顾势悠哉;

谁知今日禹王庙,即是当年望海台。

郭注:鱼合口,见《水经注》。望海台见《地形志》,刘宋侨置之南皮县下,即今县西北六十里,俗因上有禹庙,呼为禹王台。

第六十二首写玉清宫:

玉清云水郁相参,中有清和修道庵;

晚入五华无一事,闲吟自喜老来憨。

郭注:玉清宫在县北三里许,初为金灵源姑结草庵处,再为元清和真人尹志平道场。

笔者按:玉清宫即潍人俗称之北宫,现在潍坊市区依然保留着“北宫西街”、“北宫东街”的街道名。尹志平道号清和真人,是长春真人丘处机的大弟子。                                                      

郭氏竹枝词还写到石佛寺、孔融祠、观音院等古迹。如第三首:

石佛寺中佛尚在,孔融祠内草犹青;

谁人还记观音院,何处重寻墨妙亭。

郭注:石佛寺,宋咸平年建,在今县治南南寺巷。又,寺中有苏轼题崔白画布袋佛石刻。孔北海祠及论古堂,旧址在县治东关帝庙西院。宋政和四年二碑记尚存。观音院,今县治西有撞钟院巷菩萨庙,内有东魏兴和四年比丘尼静悲造观音像记。又,地中出有北齐天保九年清信士女王频为亡夫夏显伯造弥勒像记。窃疑此地或即古观音院。墨妙亭见《汉隶字原·逄童子碑》。

    一百多年前的这些诗作和注释中涉及的许多山、川、寺、祠的名称,熟悉潍坊的人们读到这些,必定倍感亲切,热爱这片热土的情愫愈加浓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