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潍坊的孙膑之缘

标签:
说古论今谈天道地 |
分类: 文史论丛 |
http://s6/mw690/a47c2d92ge00acbf45875&690
公元前341年,发生了著名的马陵大战。孙膑运筹帷幄,使得齐军大获全胜,魏军统帅庞涓兵败身亡,魏太子申被俘。自此魏国元气大伤,齐国成为东方最强大的国家。
齐威王论功行赏,按照当时的惯例,孙膑得到大片的采邑。采邑也称采地、食邑,是帝王分封重臣的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获得采地的大臣在采邑内拥有绝对的权利,在采邑之外,还有一些庄园。潍阳大地在战国时期属于齐国,据考证,孙膑采邑在今昌邑市范围之内。至今昌邑、寒亭等地民间,依然保留着纪念孙膑的一些习俗。
一
昌邑市历史悠久,据昌邑市千戈庄村出土的黑陶片鉴定,属龙山文化,大约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在氏族社会,人类开始组成家庭形式,逐步走向定居生活,这片热土便出现了比较稳定的村落。夏禹分天下为九州始,此地属青州,商周属莱国。春秋时期即设有城邑,因有鄑水流经此地,故名“鄑城”,属纪国。齐师灭纪,废鄑邑,建邶殿,为齐之大邑,五“都”之一。“都”是齐国所设立的一种特殊区域组织,《战国策·燕策》曾言齐国有“五都”,“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后改称都昌,而鄑城做为邶殿或都昌的一部分,自齐师迁鄑后再不见经传。
孙膑的采邑,一说在都昌。都昌故城遗址位于今昌邑市第一中学、昌邑师范、市人民医院、市检察院驻地,北城墙在现检察院北侧,南城墙在市人民医院南端,东与西关相邻,西与刘家辛戈毗连,东西300余米,南北400余米。昌邑一中基建时出土许多汉代陶器,现藏昌邑市图书馆。昌邑师范南侧曾掘出一口陶圈砌成的水井,已淤平。1978年文化馆基建时,曾发掘出汉代陶片及卷云纹瓦当若干。
“孙膑采邑在都昌”的依据如下:顺治十八年(1661年)版《昌邑县志》卷五《功封》载:“孙膑,齐军师,孙武之后,生鄄阿之间。与庞涓同学兵法。涓为魏将,嫉膑之能,以计刖其足,齐使窃载归齐。齐将田忌进威王。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其后魏伐赵,赵急,求救于齐,威王欲以膑为将,辞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以田忌为将,以膑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魏与齐战于桂陵,大破魏军。后十五年,魏与赵攻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与孙子救之,直走大梁。涓遂去韩而归。膑用减灶计,度其行,夜必至马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涓果夜至。举火读未毕,万弩俱发,魏兵大乱,涓乃自刎,曰:‘遂使竖子成名’。齐因乘胜破魏军,虏太子申以归,孙子因以名显。威王封于都昌为食邑。”
以上两条记载表明:马陵之战后,齐威王将都昌赐与孙膑为食采之地。
二
另一说法,孙膑采邑在鄑城,即今昌邑市龙池镇西北的瓦城一带。
其依据如下:据乾隆七年《昌邑县志》载:“鄑城在县西北四十里海滨,土人呼瓦城,半为水渐,春秋庄公元年,齐师迁纪鄑。”西周时期纪国置鄑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此置訾亭,又称訾城。明初,因庙宇多,皆覆琉璃瓦,演变为瓦城。今分为瓦北、瓦西、瓦东三个村,属昌邑市龙池镇。
顺治十八年(1661年)本《昌邑县志》卷三《坛庙》载:“孙子庙,在县西北三十里瓦城社。孙膑仕齐,食邑于此,故祠之。宋熙宁四年重修。内有奇槐见在,“八景”谓孙庙奇槐即此。顺治十七年(1662年),道人孙守德重修。”
同书卷七《古迹》:“鄑城,在县西海滨三十里。《左传、庄公元年(—693年)》:‘齐师迁纪于鄑’即此。俗呼瓦城,半为水渐。城南有孙子庙。出《齐乘》。”
以上两条记载表明:孙膑采地在瓦城社,而瓦称即鄑城俗名,即孙膑采地在古鄑城一带。
三
有关孙膑采邑之地的上述两种说法:都昌说和鄑城说,虽然不仅相同,但我们可以做如下理解:
一、齐国重选都昌新址建城邑之后,鄑城(瓦城)成为都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都昌是大概念,鄑城是小概念,古人编写志书时,很可能对大概念和小概念区分得不十分准确;
二、很有可能,孙膑采邑的中心地带在鄑城,而在鄑城附近属于都昌范围之内也有一部分庄园田土属于其采邑,所以两种说法都成立;
三、都昌故城与鄑邑故城的地理位置相距不超过20公里,毕竟都在今昌邑市范围之内,具体究竟在哪里,可以留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进一步考证。
笔者大而化之,结论是:孙膑的采邑之地在潍坊市的昌邑市所辖地带。
仅如此,便足以令我们潍坊研究孙子兵法的学者和爱好者们引以为荣了。
四
潍坊的昌邑、寒亭和老潍县东关等地,正月十六的 “发老牛”和“烧纸牛”等民间习俗,与孙膑密切相关。
民国时期潍县裴星川先生著有《潍县竹枝词·春节即事百咏》,第84首词曰:“为求两腿病全瘳,孙膑庙前烧纸牛。一片青烟笼火海,欢声震动石桥头。”当代史志学者孙建松先生注解说:老潍县城里,比真武庙摸老猫更为壮观的节俗活动,是孙膑庙前烧纸牛。《潍县志稿》载“东关碧霞元君庙,俗呼娘娘庙,内附有孙膑祠,凡人遇腿脚生疾,即许愿于是日(正月十六日)送以纸牛,堆垛如山,午后则运于河边焚之,火焰腾天,观者如堵。”据现在考证,此风俗当发源于昌邑,从寒亭传入潍县城里。在寒亭区北埠村,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即建有孙子庙,每年正月十八有孙膑庙会,并举行发纸牛仪式。昌邑之鄑城,战国时属于纪国,传说为孙膑之封邑。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遭到同窗受学的庞涓陷害,被膑去双腿,无法骑马,平时骑一五色神牛,故民间有“发纸牛”的习俗。
1960年潍坊人士李家骧(龙生)先生作有《潍阳竹枝词》数十首,其中《发老牛》一词曰:“正月十六发老牛,腿病都把孙膑求。十万纸牛成灰烬,马陵余威石桥头。”李先生自注:正月十六发老牛,由来已久,直到七七事变以前尚行之。东关大石桥城门里有一娘娘庙,与围墙相连,高与女墙齐。东庑祀孙膑。悬额为‘威镇马陵’。其故事见‘东周列国志演义’。潍县凡有腿疾者都向孙膑许愿求佑。盖旧之迷信陋俗也。每逢正月十六日为还愿日期,大小纸牛不下十余万只,正午以火焚之。
从上述记载可见,在昌邑、寒亭、老潍县东关等地均有孙膑祠或孙子庙,寒亭北埠每年正月十八举办孙膑庙会,这些地方举行“发老牛”或“烧纸牛”的仪式,都从民俗学的角度,为孙膑与潍坊昌邑一带的密切关联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http://s5/bmiddle/a47c2d92g7ccf222b1fc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