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东沂南竹泉村的竹林里,有一组塑像《竹林七贤》。其实这七位贤士当初并不是在沂南的,而是在河南的。魏晋时代,在古山阳(今河南修武县)之地的嵇公竹林里,聚集了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七位文士,他们常在竹林之下饮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残酷,导致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但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生命,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竹林七贤的作品不能直抒胸臆,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各散东西、分崩离析。

嵇康(223~262),字叔夜,相貌非凡,善于音律,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他早年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了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

阮籍(210-263),字嗣宗,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借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