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青岛有个劈柴院

标签:
都市风光民俗文化 |
分类: 随笔杂谈 |
大小餐馆节次鳞比,店家热情招呼顾客,盘盘海鲜显示着它独特的色、香、味,十分诱人。
这副对联将劈柴院的特色描述得淋漓尽致:
天下才艺聚一楼休笑生旦净末丑;
世间风味汇百家难分东西南北中。
在劈柴院里,一些民俗艺人展示着他们的特色手艺:一位烙葫芦的能在光滑的葫芦上烙绘各色图案,“面人高”擅长现场捏塑顾客的容貌,一位画鼻烟壶的女士内画功夫更是着实了得。
一些街头雕塑小品,再现了劈柴院的历史场景与民俗风貌,令人回味无穷。
劈柴院最初是以经营劈柴、竹竿、杂项为主的集市,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以后,于1902年修建了这条江宁路。到上世纪40年代,这里成为青岛最早的美食城和民众娱乐场所。坛子肉、豆腐脑、锅贴、饺子、馄饨、炉包等传统美食汇集此地;马三立(相声)、葛兆洪(评书)、高元钧(山东快书)、刘泰清(西河大鼓)等都曾在这里“撂地”练摊儿,评剧名角新凤霞也曾来此助演。
上世纪90年代,城市重心东移,劈柴院逐渐萧条。随后市南区政府投资对劈柴院进行了改造建设,于2007年底恢复了这一民俗文化街区,也再现了昔日繁荣热闹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