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青岛的鲁迅公园

标签:
都市风光海滨摄影谈文论诗 |
分类: 随笔杂谈 |
http://s7/mw690/a47c2d92gd95eb56c94a6&690
青岛鲁迅公园原名海滨公园,系由著名园艺家葛敬应先生于1929年设计辟建。1950年更名为鲁迅公园。整个公园面积仅约4公顷,全长2公里左右。这里抱岸环海,地势逶迤,亭台阶梯错落点缀其间,更有浩瀚大海碧波荡漾,白色的浪花冲击着岸边深褐色嶙峋礁石,风光旖旎。
http://s2/bmiddle/a47c2d92gd95eb56c5371&690
http://s12/mw690/a47c2d92gd95eb55cfa1b&690
http://s4/mw690/a47c2d92gd95eb55cc603&690
中国传统园林学中的“借景手法”,在这里被运用得恰到好处。它借用了大海无限广阔的空间,借用了邻近的青岛水族馆古典式楼台以及更远处的海滨风景,使得公园有限的地域毫无局促之感,而尽得周边美景之援。从这里拍摄水族馆,则是最佳的取景角度。
http://s4/mw690/a47c2d92gd95eb55c9fc3&690
http://s12/mw690/a47c2d92gd95eb54d425b&690
在一片平坦的地面上,白色的大理石底座上的青铜色雕塑主体是一本打开的书。走近细看,右边一页上的文字是:“……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是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里的一段话。
http://s13/mw690/a47c2d92gd95eb54d24ec&690
刻在左边书页上的文字,是同一篇文章的另外一段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呐喊·自序》是鲁迅著作中一篇十分重要的作品。要理解鲁迅忧愤深广的思想和简括鲜明的艺术风格,都应该从这篇序文入手。可见,美术家创作这一雕塑小品,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而且独具匠心的。
http://s1/mw690/a47c2d92gd95eb53dc140&690
公园的岩壁上,还有为数不多的一些诗句,画龙点睛似的镌刻其间,绿色的字迹在红褐色的岩石上显得十分醒目。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实属鲁迅先生精神与品格的自我写照。
岩壁上还有一首不常见到的诗:“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群盲竭尽蚍蜉力,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是郁达夫1933年亲笔题赠鲁迅的,很值得我们品味。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鲁迅先生的地位和勋绩不会随着时光流逝,那些跳梁小丑们即便再怎么恣意污蔑,也丝毫不能损伤鲁迅先生的伟大存在。该诗的后二句里,郁达夫使用了两个唐代的典故,其一取自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其二是杜甫《戏为六绝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群盲”表明那些一再无理吆喝而又愚蠢不堪的“群儿”,其实是不长眼睛,看不到鲁迅先生存在的伟大意义的。郁达夫在诗中以满腔的热情,对鲁迅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作了高度的评价,而对那些御用的帮闲文人的可耻嘴脸和跳梁举措,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鞭挞。
【按】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作家,创造社重要成员之一,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任教,1928年曾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参加了“左联”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他的小说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表现出直抒胸臆的率真,行文跌宕多姿,宛如行云流水,很有艺术魅力。有《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游记》、《闲书》、《郁达夫诗词抄》、《郁达夫文集》等传世。1942年,郁达夫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