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夷文化:中华文明的灿烂曙光

(2012-04-20 05:08:25)
标签:

中华民族

说古道今

分类: 文史论丛

    东夷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商、周时期对东部部族的称呼,又称九夷。随着商代时东夷与华夏的融合,此后东夷一词改为对东方外族的泛称。秦汉以后,东夷曾指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但本书所说的东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无关。本书中的东夷是指以今山东为中心的我国东部区域,东夷人是指上古时代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先民,他们所创造的史前文化称为东夷文化。

    地处北温带,东临大海,有着黄河入海口的东夷区域,雨量充足、水源丰富、河流纵横、土地肥沃,山高林密,为古代人类提供了巢居穴处的便利和采集捕猎的丰富资源,提供了舟楫渔盐等人类必不可缺的生存条件和交通的便利,提供了开发农牧业、保障人类生命延续和安宁生活的生态环境,自然就成为古代文明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生活在远古东夷地区的先民东夷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远古文明。

    “夷”的名称,约产生于夏代,与“华”、“夏”并称。在商代甲骨文中,“夷”字经常出现,泛指居住在统治中心之外周边的部族。在《礼记》中,“夷”才开始有“东方之人”的意思。《礼记·王制》曰:“中国夷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东汉许慎《说文》中也说:“夷,东方之人也。”更加明确了这种说法。夏代和商代的统治中心在今山西、陕西、河南的黄河中游地区,“东夷”既然在这个统治中心之外的东边,东夷就是以今山东为中心的东部地区。

    据考古发现和古书记载,东夷人身材高大魁伟、性格豪爽尚武,但又天性柔顺,有仁人君子之风。《后汉书》载:“(东夷人)言仁而好生。万物抵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

    《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夷有九种。在古代,九不仅实指九个,还有“数量很多”的意思。“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九种之外,常见于古书记载的还有岛夷(一说鸟夷)、淮夷、徐夷、莱夷、牟夷、嵎夷等。当时东夷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部落,而是由大大小小很多个部落组成的庞大部族和部落联盟。东夷族各部落主要以凤、鸟、龙、蛇、太阳为图腾,以鸟类图腾居多。在东夷族的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部落首领有太昊、蚩尤、少昊、大舜等。由此可见,东夷是繁衍生息在祖国东方的一个很大的族群,其分布范围相当广大。

    东夷文化从距今85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都是东夷人所创造出来的不同阶段的文化。后李文化约距今8500—7500年,北辛文化约距今7500—6200年,大汶口文化约距今6200—4600年,龙山文化约距今4600—4000年,岳石文化约距今4000—3500年。其中尤以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最有代表性。

   东夷人的族群勤劳勇敢、智慧开放,富于包容和开拓创造精神。在漫长的史前阶段,东夷人靠他们聪颖智慧的心灵和勤劳灵巧的双手,制造出了实用、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烧造出了薄如纸、黑如漆、亮如镜的蛋壳陶;编织出了布纹细、密度高的纺织品;发明了冶铜术、原始历法和最古老的文字——昌乐骨刻文字;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兴起了家畜家禽饲养业和酿酒业。早在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就已经产生阶级社会的萌芽,并出现了国家的雏形,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东夷文化是中国上古文化中最为古老、劲健、成熟的一支,东夷人曾在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夷俗仁”,“言仁而好生”。仁爱之心如春风化雨,润生万物,融化人心,凡进入东夷区域受东夷文化熏染者,不论来自何方何族,概被同化。如炎、黄二氏,由西东渐,一度入主东方,君临东夷。但是不久,其族人在夷地者,皆被融合同化,加入了东夷史前文化的创造行列,是他们共同创造了领先全中国的先进发达的东夷史前文化,并将这一文化推上了时代的巅峰,最早迎来了中华文明的曙光。

    东夷人最初只是分布在东部半岛丘陵区和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华夏族和东夷族开始有了交流,东夷人在蚩尤的领导下来到了坦荡的鲁西北平原,与东进的炎黄部落开始接触,由此拉开了夷夏大融合过程,东夷人的活动范围也从东部海岱地区扩展到中原地区。经过夷夏“涿鹿之战”,东夷集团在炎黄集团的联合抗击下节节败退,又被逼回原地。随后炎黄之间也展开了“阪泉之战”,结果作为黄帝联盟的炎帝部落也失去了在中原地区的立足之地,其大部分不得不东迁至“东夷之域”,与东夷人杂居错处。

    当炎帝部落逐步融入东夷之际,黄帝部落也向东推进至豫东及鲁西北平原之地,与东夷人联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共同创建了最初的华夏文明。唐尧、虞舜时期,东夷族与炎黄族和平共处,他们的领袖轮流担任当时部落联盟的领袖。经过长期的合作,夷夏之间彼此的差异越来越少,共同点越来越多,在语言、心理、习俗上慢慢趋于一致,夷夏部落联盟变成了一个具有文明民族一切重要特征的共同体,即历史上所说的华夏族。从“人种学”上讲,东夷人当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主要来源成份之一。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古代文献资料充分表明,史前东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东夷大地是重要的古文化中心。

    研究东夷文化,尤其需要重视大舜文化。大舜,古籍中称作虞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传说为黄帝之子昌意之后。《孟子·离娄下》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就是今山东省诸城市舜王街道诸冯村。大舜故里在诸城已经被学术界普遍认可。大舜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代表东夷集团与华夏集团的融合已经完成,亦即炎、黄民族的融合已经完成,部落联盟的体制在沿袭了数千年后,国家形态初步形成;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都有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受农耕之益,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了。此时的大舜倡导道德规范和礼乐文化,成为人类由文明产生过程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立足东夷大地,回溯地方文史,放眼泱泱中华,抒发豪情壮志。让我们共同继承和发扬东夷文化之中崇礼尚义、忠诚守信、豁达淳朴、勇敢坚韧、开放包容、改革创新、务实拼搏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出新的辉煌。

【注】本文是《东夷人文钩沉》一书的序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