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最早之事福建最古之碑
(2023-05-06 18:08:46)
龙岩最早之事
——北宋“龙岩县募建泗州大师宝塔碑”释读
邹文清
龙岩县发生的有确切年份记载的最早事,是什么?
福建省关于泗州佛信仰现存最古的碑刻,在哪里?
答案,其实都在现存的北宋一块残碑中,即在“龙岩县募建泗州普照明觉大师宝塔碑”中。
古碑中的“泗州佛”往事
此碑为今新罗区属的龙岩博物馆馆藏文物。据1993年(县级)《龙岩市志》卷34《文物·石刻·碑刻》记载,此碑于1987年5月17日,在龙岩市区和平路东口出土,碑长1.64米,宽45厘米,大理石质,碑文阴刻。和平路东口,即今闽西宾馆与龙岩市高级中学(原龙岩师范)、龙岩市师范附属第二小学之间的和平路段,是和平路最东端与龙川东路交汇之处,故称其“东口”。
泗州普照明觉大师,是何人呢?其人即前来唐朝弘法的西域之僧伽大师(627—710年)。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其年三十一之际,东入长安、洛阳弘法,龙朔元年(667年)南游江淮,先到楚州(今江苏淮安市),隶名于山阳县龙兴寺,后又西进泗州(今江苏淮安盱眙县)临淮县建普光王寺。僧伽圆寂葬泗州,传为观音菩萨化身,称“泗州佛”,影响很大。南宋僧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四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诏谥泗州僧伽大士‘普照明觉大师’”。泗州佛崇拜,流行于江苏、福建、台湾、广东、浙江等全国各地及海外。
关于僧伽的国籍和姓氏,是个很有意味之话题。唐李邕(673—742年)《大唐泗州临淮县普光王寺碑》中说:“和尚之姓何,何国人。”北宋蒋之奇(1031—1104年)《泗州大圣明觉普照国师传》记:“或问师‘何姓’,答曰:‘姓何。’又问师‘何国人’,答曰:‘何国人’。”僧伽此答可理解为僧人玄语机锋,问者之“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但僧伽却顺句而答,将“何”作实解,意即“你说我何姓、何国人,我就姓何、何国人”,表现出僧人对姓氏、国籍这些世人执着的名相的超然之意,也蕴藏僧伽所谓“姓何、何国人”不过是僧人玄语,未可当真。而苏轼(1037—1101年)在《东坡志林》中记:“《泗州大圣僧伽传》云:‘和尚,何国人也。’又云:‘世莫知其所从来云,不知何国人也。’近读《隋史·西域传》,乃有何国。”苏轼指出西域确曾有何国,僧伽就是何国人。苏轼之论,已为普遍认可。何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之西,是昭武诸国之一。汉代,原居张掖郡昭武城(在今甘肃)的月氏人,被匈奴击走,西迁中亚河中地区,枝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何姓即其一。
经我们到龙岩博物馆现场考察碑刻,比照石碑拓片,可知1987年后过了近四十年,此碑右侧、左下侧、下端较之初出土时均有更多残蚀。结合残碑与拓片辨识,我们复原了《龙岩县募建泗州普照明觉大师宝塔碑记》。碑文共9列,每列满刻为24字(有3列未满刻),全文共205字。无篆额亦无落款(或原有后残失),碑题为我们所拟。
解读碑文,残破冰冷的石碑,渐次丰满演出一桩龙岩往事:
那是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十二月初三日,在距离京城开封五千里之遥(唐《元和郡县志》记,漳州距东都即洛阳5640里,汀州距东都5335里。现百度地图测得龙岩市距开封市最近为1322公里)的南天丛林漳州龙岩县。季节虽是隆冬腊月,天气却温暖晴明。一群僧人和俗家弟子,齐聚于县衙东侧一座叫白岩院的寺院之前。他们神情肃穆,胸有成竹。银锭、铜元、木料、石料,都已募捐充足,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于是僧俗们决定在十二月初三这个精心选定的良辰吉日,用工立柱,变幻为实,决心把他们胸中那座庄严宝塔一砖一木地建构出来。规划之中这座用于供奉泗州普照明觉大师的宝塔,共设三层,从塔基、塔身直至最高处塔刹的相轮,一共要建十丈八尺(约今5.7米,宋制一尺约31.6厘米),塔身前后左右的宽度约是塔高的一半即九尺(约今2.85米)。
其时立于白岩院前者是何人呢?据碑文,共有11位僧俗弟子,他们应全部或大部在场。其中有5位僧人:可知,他是此次劝请募捐的首领(负责人)——劝首;一同参与劝募者(同劝首),有勾当僧(具体做事的僧人)法超,有白岩院主持(方丈)元瑫;还有管理龙岩县界内僧务的一副一正两位僧官——契静、法懃(勤),法懃还是此次募捐的总负责人(都劝首),当然应是挂名而已。一同参与募捐的同劝首,还有5位俗家弟子(居士),他们是陈、王奭、朱传敏、朱延、王锡。最末一位“都料”刘念,应是总负责材料之人。而这6位世俗之人,所涉陈、王、朱、刘4姓,可能是当时龙岩县的主要或重要姓氏。而此白岩院,应是明嘉靖《龙岩县志·古迹》所记东塔院,其“在报恩寺左,砖塔五层。今院、塔俱废”,而同部县志《寺观》载“报恩寺,在县志”。即报恩寺在县衙东,白塔院又在报恩寺东。而今闽西宾馆一带正是古代龙岩县衙所在地,1987年泗州宝塔碑出土于宾馆之东,正说明白岩院修建了泗州塔后,很可能就被称作“东塔院”了,而此塔、院早在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修成县志之前,就已废坏了。至于明县志“五层”之记,或许其后此塔曾由三层增建至五层,也可能是“三”“五”因形似而误记。
鸿渐其事,众志城塔。不久之后,宝塔如期而成,耸立于县城中央、县衙东侧。塔成之日,僧俗官民,一时云集,举首相庆。于是,铭记募捐众缘,追忆开工之事,略垂墨迹,用记岁华,勒诸贞珉,以垂不朽。
古碑的“二最”之价
此碑所记之事,是龙岩县内发生的有确切年份记载的最早之事。为何这么说?明嘉靖《龙岩县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龙岩县志,其所记发生在龙岩县内最早而有确切年份或年间之记的几件可靠之事,皆无早于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募建泗州大师宝塔一事。它们是:
1、北宋仁宗皇祐初(约1050年),龙岩县儒学始建于县治之东。——明县志《学校》所载朱熹《龙岩县学记》
2、北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龙岩县人周纯、刘弼,中许安世榜进士。——明县志《进士》
3、北宋哲宗元祐(1086—1094年)间,李拱辰以校书郎来任龙岩县知县。——明县志《历官》
上述三事,有确切记年的实际只有治平四年(1067年)周、刘中进士事,其已在天圣五年(1027年)后40年了。至于明县志《古迹》记唐开元(713—741年)间建供奉唐将军陈元光的威惠庙,《县署》记唐乾宁(894—898年)、天祐(904—907年)间拓建县署,此类记唐代之事,既无确切纪年,又未知其据。故天圣龙岩碑所记之事,亦可称龙岩县自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县以来,有确切年份、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之记,发生于龙岩县内的最早之事。称之“最早”,名副其实!此事未载于方志,而有赖于碑刻,地下出土文物与地上文献之互补互证于史事之意义,由此可现。而此众缘成塔如同众志成城一事,成为龙岩县有确切纪年之第一事,亦是龙岩县的美好往事,寓意深远。
此碑亦为福建省关于泗州佛信仰现存最古之碑刻。为何这么说?此碑刻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距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诏谥泗州僧伽大士‘普照明觉大师’”,仅过14年,而迄今则近千年(即996周年)。北宋文学家黄庭坚
而关于龙岩县的泗州佛信仰,明嘉靖《龙岩县志·古迹》唯载:“泗州院,(在)集贤里。”明代龙岩县集贤里,区域含今新罗区白沙镇、漳平市赤水镇、双洋镇、三明永安市小陶镇等地。嘉靖县志所载这座集贤里泗州院在今何处,有待调查。而据近日初步调查,得知新罗区(原龙岩县)范围内有两处泗州佛庙遗址,一在江山镇梅村村部东南约两公里处的隔口古驿道附近,一在今红坊镇黄坑(今黄岗水库库区)。漳平县郊今东山公园原也建有泗州佛土龛、泗州亭,清道光《漳平县志》载明末崇祯年间漳平教谕何九云(名儒、晋江何乔远之子)《泗洲亭》诗:“泗洲大圣本来真,‘何姓’‘姓何’自在身。若问山亭谁结构,依然居士姓何人。”诗跋云:“过莲花岩,岭头旧有泗洲佛土龛。长溪在下,俯邑城、榉林两岸烟井,予往来东山,最爱其胜,为结亭焉。”又云:“泗洲僧伽大圣,或问师‘何姓’,曰:‘姓何。’或问师‘何国人’,曰:‘何国人’。”何姓官员为何国何姓泗州佛建亭,既是神奇佳话,也反映出泗州佛信仰在福建的普及。
久劫犹在的古碑之貌
龙岩天圣碑曰:“天长地久,斯缘也,时任改以长存;谷变陵迁,斯记也,劫难而犹在。”诚哉斯言!
现按碑刻排列,谨录碑文如下:
同 |
同 |
同 |
猶 |
天 |
袤 |
泗 |
巖 |
皇 |
勸 |
勸 |
勸 |
在 |
長 |
幾 |
州 |
縣 |
宋 |
首 |
首 |
首 |
略 |
地 |
半 |
普 |
白 |
天 |
管 |
弟 |
弟 |
垂 |
久 |
定 |
照 |
嵓 |
聖 |
界 |
子 |
子 |
墨 |
斯 |
取 |
明 |
院 |
五 |
僧 |
王 |
王 |
跡 |
緣 |
今 |
覺 |
勸 |
年 |
副 |
錫 |
|
用 |
也 |
月 |
大 |
首 |
歲 |
契 |
|
奭 |
紀 |
時 |
初 |
師 |
僧 |
次 |
靜 |
同 |
同 |
歲 |
任 |
三 |
寶 |
可 |
丁 |
|
勸 |
勸 |
華 |
改 |
日 |
塔 |
知 |
卯 |
都 |
首 |
首 |
時 |
以 |
用 |
一 |
謹 |
十 |
勸 |
勾 |
弟 |
勸 |
長 |
工 |
座 |
募 |
二 |
首 |
當 |
子 |
首 |
存 |
立 |
三 |
眾 |
月 |
管 |
僧 |
朱 |
僧 |
谷 |
柱 |
層 |
緣 |
癸 |
界 |
法 |
傳 |
可 |
變 |
鴻 |
並 |
建 |
丑 |
僧 |
超 |
敏 |
知 |
陵 |
漸 |
相 |
構 |
朔 |
首 |
同 |
同 |
同 |
遷 |
其 |
輪 |
|
初 |
法 |
勸 |
勸 |
勸 |
斯 |
事 |
邈 |
|
三 |
懃 |
僧 |
首 |
首 |
記 |
在 |
高 |
|
日 |
都 |
主 |
弟 |
弟 |
也 |
乎 |
十 |
|
己 |
料 |
持 |
子 |
子 |
劫 |
斯 |
丈 |
|
巳 |
劉 |
僧 |
朱 |
陳 |
雖 |
|
八 |
|
漳 |
念 |
元 |
延 |
|
|
懿 |
尺 |
|
州 |
|
瑫 |
|
|
而 |
成 |
廣 |
|
龍 |
又横排其文并注释如下:
皇宋天圣五年岁次丁卯十二月癸丑朔初三日己巳[1],漳州龙岩县白岩院劝首[2]僧可知,谨募众缘,建构泗州普照明觉大师宝塔[3]一座三层,并相轮[4]邈高十丈八尺[5],广袤几半[6]。定取今月初三日,用工立柱,鸿渐[7]其事,在乎斯懿[8]成。天长地久[9],斯缘也,时任改以长存[10];谷变陵迁[11],斯记也,劫难而犹在[12]。略垂墨迹,用[13]记岁华[14]。
时劝首[15]僧可知;同劝首、弟子陈,同劝首、弟子王奭,同劝首、弟子朱传敏,同劝首、弟子朱延,同劝首、弟子王锡;同劝首、勾当[15]僧法超,同劝首、主持僧元瑫,同劝首、管界僧[16]副契静,都劝首、管界僧首法懃;都料[17]刘念。
注
[1] 皇宋天圣五年岁次丁卯:即公元1027年,该年干支为丁卯。天圣,宋仁宗年号之一。
十二月癸丑朔初三日己巳:朔,农历每月初一。古代以干支记年、月、日、时,即所谓“八字”。我国古代史书记录某月事件,往往之前注明初一(朔日)的干支,以后日期干支依次类推。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天圣五年”记事,由其“十一月丁酉朔”推算,当年十二月应是丁卯朔(即初一的干支是丁卯),初三日干支正是碑中所记“己巳”,而碑中“癸丑朔”有误。
[2]劝首:劝捐的首领(负责人);下文“同劝首”是共同参与劝捐者,“都劝首”是劝捐的总首领(总负责人)。
[3]宝塔:佛教建筑,原为葬佛舍利之所,固有七宝装饰,故称宝塔,后为塔的美称。碑文中的宝塔,是供奉泗州佛之塔。
[4]相轮:塔刹(在塔顶端)的主要部分,即贯串在刹杆上的圆环,多与塔的层数相应,为塔的表相,故称。
[5]邈高十丈八尺:指塔身与塔刹高度十丈八尺。宋制一尺约今31.6厘米,故十丈八尺(十八尺)约今5.7米。
[6]广袤几半:广:东西的宽度;袤:南北的长度。此句指塔前后左右宽度,大约是全塔高度的一半。
[7]鸿渐:典出《周易》卷五《渐卦》,谓鸿鹄飞翔从低到高,比喻循序渐进。
[8]懿:美好。
[9]天长地久:天地的存在最为长久,比喻漫长的时光。
[10]斯缘也,时任改以长存:此缘(建塔之众缘),无论时光如何改变,都可以长存。
[11]谷变陵迁:语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意思是:高山变成深谷,深谷变成丘陵,比喻社会、人事或自然界发生巨大变迁。
[12]斯记也,劫难而犹在:此记(《龙岩县募建泗州大师宝塔碑记》)无论度过多少波劫,都可以永存。
[13]用:为了。
[14]岁华:时光,年华,碑文中犹指建塔的前后经过。
[15]勾当:办事、谋事。
[16]管界:辖区。管界僧,即管理辖区僧务的僧官。
[17]都料:总负责材料者。
公元1027年,是龙岩县境有准切纪年之事的第一个年份,于龙岩县(新罗区)意义重大,正如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出奔后,“周召共和”,此为中国历史有明确纪年之始。那么,这一年中外发生了什么大事呢,兹列几事,以比对此年龙岩县众缘成塔一事,在中外大局中显现出来的“龙岩”意义:
1、宋仁宗赵祯,十八岁,登基第五年。中国历史上四十二年的“仁宗盛治”,已徐徐开启。
2、罗马帝国,康拉德二世被加冕为皇帝。
3、法国,亨利一世登基。
4、藏历开始使用。
5、医者王惟一设计针灸铜人,是为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教学模型。
6、欧阳修首至京都开封,参加礼部贡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