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地区罕有的二郎神庙宇

标签:
乡土 |
小宫敬奉二郎神
小宫俗称“宫子”,是一座不大的宫庙,坐落于长汀羊牯乡罗坑头村的村尾水口小山包上。村子浑如桃源,村民全为吴姓,一款清澈小溪贯穿其间小盆地,自东北向西南汩汩注入汀江。树林阴翳,小宫掩映其中,内奉两尊威严端坐、全幅盔甲的武将,左将手握圆锤,右将手执利剑,威风凛凛,守护村庄一方安宁。他们是何方神祇,小村又缘何崇祀呢?
答案,其实就蕴藏在庙中尚存的一副古联中:
义结梅山,捍患御灾,千古威灵不没;
神归灌口,降祥锡福,万年俎豆犹馨。
http://s13/mw690/0030JMhQzy73JKodeJC5c&690
人类学者钟晋兰女士20多年前,在其田野调查成果《长汀县羊牯乡罗坑头村的民俗信仰》一文中,记述了村中父老对宫内对联和两公王等的“民间阐述”。我们近期的采访所得与钟女士的记述一致。概而言之,即父老报告:对联中“梅山”在三明市大田县梅山乡,“灌口”或在漳平市或在连城县,无从考证;两公王左灵显、右仁佑,两人为结义兄弟,同往梅山学法,学成高明法术,为乡民排忧纾难,深受爱戴。两公王神职是保佑村民及六畜平安,村民平日轮流晨香暮灯,而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则络绎前往敬香祭拜。罗坑头村开基于明初,但宫子始建何时、神明从何地传入亦无从得知。
这是民间阐述,带有浓郁本土特色,体现了传说的地域再生性。但核验文献,我们确认两公王其实是“二郎神”!提到二郎神,人们也许立马会想到《西游记》《封神演义》中那位手执三尖两刃刀、神犬相随的小将“二郎神”杨戬。而实际上,作为我国著名的民间俗神,二郎神形象是多元、演变、再生的,彼此关联颇多,最著名者有李冰父子(李二郎)、赵昱(赵二郎)、杨戬(杨二郎)等三种形象,以及邓遐、许逊等形象。
http://s14/mw690/0030JMhQzy73JKtgRJP3d&690
“治水英雄”李冰父子是“二郎神”的最初形象,“二郎”或指“二个郎”即李冰父子或谓“第二郎”即李二郎。据史料和传说,李冰是秦朝蜀郡太守,其时蜀地苦于水旱不均,他与次子李二郎在成都上游(今四川都江堰市)玉垒山开凿离堆、擒杀孽龙、修建堤堰、分流岷江,引水入成都平原,溉田万顷,使之跃成“天府之国”。引岷江水入成都平原之决口(称“宝瓶口”)即是灌口(灌江口),其地曾设灌州、灌县。李冰父子所修水利工程即是至今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其人被后世奉为神明,有“二王庙”纪其治水伟功。
赵昱是著名的道教“二郎神”。北宋《龙录城》等载,赵昱先为隋末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太守,曾持刀没水,斩杀犍为(今四川犍为县)潭中为害的老蛟,时年二十六岁,“州人顶戴,事为神明”。隋末大乱,赵昱隐居成都青城山为道士。宋代,朝廷崇尚道教,又深惮蜀人借“二郎神李冰父子”赛祭倡乱,故赐封也有“斩蛟治水”传说的道士赵昱为“清源妙道真君”,“庙食灌江口”,意在取代李冰父子。赵昱因此也被称为“灌口二郎神”。
杨戬则是著名的文学形象“二郎神”。他首创于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精彩故事广为流传,不少素材源于李冰父子、赵昱传说,也被称为“灌口二郎神”。
“二郎神”传说中有“梅山七圣”,在四川传说中他们是李二郎结义的七位猎人,又称“梅山七友”,助李冰父子治水成功。在《西游记》是杨戬及其梅山六兄弟,其人“乃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杨戬“义结梅山七圣行……性傲归神住灌江”。而在《封神演义》则是助纣为虐的袁洪、朱子真等所谓猿、猪、牛、羊、狗、蜈蚣、蛇的化身“梅山七怪”,被杨戬、哪咤收斩。湖南中西部有梅山,系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产生了巫道相融的“梅山教”,影响甚远。“梅山七友”应是梅山教在“二郎神”传说中的曲折反映,罗坑头村父老传言公王兄弟曾往梅山学法,亦是梅山教在闽地传播的表征。
http://s5/mw690/0030JMhQzy73JKvxIsQ94&690
http://s15/mw690/0030JMhQzy73JKwBizQce&690
综述前论,“二郎神”形象是多元的,但往往又是多元一体(混合)的。那么,罗坑头村宫子两公王对应何种“二郎神”形象呢。我们认为应更多倾向于李冰父子。根据在于:其一,从公王封号分析,两位公王被称为“灵显”“仁佑”,而《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载元至顺元年(1330年),朝廷“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李二郎封号后四字“灵显、仁佑”,与父老所言“灵显”“仁佑”完全一致,只不过将一神封号被讹传为两公王封号了(据钟晋兰女士著作记载,两公王神像旁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为“显神灵威赐百福,佑圣恩惠降千祥”,嵌“灵显”“恩佑”等字,该对联近年为一副新钉对联遮盖,无法核查)。虽然,两公王如同父老所言是兄弟而非父子形象,但这实由神话传说的变异所致。其二,从神明尊数分析,两公王对应李冰父子方显合理。其三,从对联文字分析,“义结梅山”“神归灌口”与李冰父子关联大,与赵昱关联小;“捍患御灾”“降祥锡福”与李冰父子关联大,与杨戬关联小。
罗坑头村宫子“二郎神”,带有客家地区典型的“公王”性质。客家有“水口”崇拜,在乡村水口犹如锁钥,担负着对内“降祥锡福”捍卫一村安宁幸福,对外“捍患御灾”阻截恶煞邪魔的重任,故水口常设“把界(把境、把坳)公王”,神明多为武将,故罗坑头村宫子两公王亦为武将形象。
“二郎神”崇拜在我国流布广泛,神明形象往往多元杂糅。在福建,明《八闽通志·祠祀》载福宁州(今霞浦县)有土主七圣庙,祀清源妙道真君赵昱。厦门集美灌口有明代所建凤山祖庙,供“李府清源真君二郎神”,其地名“灌口”亦与此有关。台湾新竹新埔有二郎神庙,新加坡有闽南人建立的清源真君庙。查闽西各县旧志,并未明载有祠祀“二郎神”之庙宇,民国《上杭县志·古迹志》载县郊明嘉靖前有赤冈庙,祀灵显、灵佑之神,后迁建并祀两大忠臣唐代许远、宋代岳飞。民国《长汀县志·祠祀志》载县城有灵显祠,则祀唐代忠臣张巡、许远。从神明封号、并祀两将等特点分析,罗坑头村宫子“两公王”与之又有相通之处。所以,虽然我们考察了罗坑头“两公王”与“二郎神”之间的诸多关联,但其仍有特殊性,尤其是神明形象为兄弟而非父子,他们的形象也可能蕴含了在客家地区广受崇祀的许远、张巡的影子,故称其为多种神明(历史人物)统一体应更恰当。这正是民间信仰之间“交叉互借”的体现及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