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遗民诗人刘坊的名、号关系辨

标签:
乡土 |
西闽消夏三则
一、刘坊的名、号关系辨
清初福建上杭籍著名明朝遗民诗人刘坊,原名琅,字季英,号鳌石。
古人名、字、号之间,意义关联,一般是字义相近或相通。如刘坊原名之“琅”(音“郎”),琅者,似珠之美石也。其字“季英”,“季”表示兄弟排行最小者,“英”有“美”之义,与“琅”相近。
那么,刘坊之“坊”与“鳌石”有何关联呢?换言之,“坊”有两音fāng(芳)、fáng(防),刘坊之“坊”当读何音呢?于此,前人如校刊刘坊《天潮阁集》之民国丘复(荷公)先生也不曾明言,或许此辨于荷公是区区小事,不言而明。
博主不惴浅陋,以为刘坊之“坊”当读“芳”,即同牌坊之“坊”,其因在于刘坊之“坊”当指雕刻鳌鱼之石牌坊。
我国古之牌坊,系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而立。鳌,系传说中龙头鱼身者,有凡鱼化龙之寓义,为古建筑装饰构件比如牌坊所乐于采用,如福建福清市黄阁垂纶坊即雕鳌头。
http://s4/mw690/0030JMhQgy72E9S0n5xf3&690
二、客家“天子壁”之讹
客家传统建筑,正厅正墙常设祖先神位,上书“左考(昭)右妣(穆) 某某堂(郡)历代先祖一脉宗亲神位”之类字样,此墙客家话称“天子壁”。
天子者,帝王也。客家“天子壁”既与天子无涉,且在为尊者讳之古时,帝王是第一尊讳者,客家小民何敢妄称“天子壁”?
“天子壁”本音当为“先祖壁”也!
客音“祖”同“子”,如祖宗、妈祖念如“子宗”“妈子”。又如“租”“阻”,音同“兹”“子”,“租房”同“兹房”,“有人来阻(拦)”同“有人来子(拦)”。前些年,厦门海沧传有所谓明代胡姓“太子墓”者,屡遭盗劫。博主据其地胡姓系明代从福建永定下洋(客家区)迁来,考证所谓“太子墓”即“太祖墓”也。拙文发表后,盗墓之事无闻。
福建长汀濯田又有所谓林姓“天子地”(即“天子墓”),有人称其系五代后周恭皇帝柴宗训之墓,柴宗训于赵匡胤称帝建宋后,南逃福州,其后裔易柴为林,一支迁入闽西云云。谢重光教授已详揭此说之妄诞,可参阅其著作之述。博主以为此“天子地”亦“先祖地”之讹。
三、客音“时鬼”之本字
客家有称不明事理之人,音同“时鬼”,述其状“时答答”。此人此景与“时”何干呢?
原来,“时鬼”之“时”,本字当为“痴”,“时鬼”即“痴鬼”,“时答答”即“痴呆呆”也。
博主于客家方言研究是外行,但为客家人凭使用客家语之经验,知现代汉音“z h(z)”“ch(c)”“sh(s)”三声母在客家话中有互用者,这是“方音存古”的反映。“ch(c)”念如“sh(s)”者,如前述“痴”念“时”,又如“成”“乘”念“神”,“愁”念“shou(阳平)”,“豺”念“sai(阳平)”,“蝉”“禅”念“shan(阳平)”,尝、垂、晨、船、床、唇、纯,莫不如此。也有“sh(s)”念“ch(c)”者,如“深”念“chen(阴平)”。
另,客家语又有称不明事理者,音同“额答鬼”“额答仔”“额答宝”,述其状“额额答答”。此“额答”本字“褦襶”,音nài dài(耐戴)。据考,“褦襶”一词首现于三国魏人程晓《嘲热客》诗句“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本义为“夏笠,凉笠”,后世以此“暑月戴笠,触热访人”典故(谓暑天访人,不合时宜),比喻“不合时宜”。又以夏笠形制特点,引申为“厚重臃肿”“褴褛破败”“衣服粗重宽大,既不合身,也不合时”等义,比喻“不晓事”“糊涂”“不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