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乾隆

标签:
认古字 |
乾隆留在《天历本兰亭帖》上的606字
前些时日,因缘际会,整理了乾隆《神龙本兰亭帖》御题文字,那愚者千虑、一波三折之状,令我难以忘怀!在此过程中,又幸遇乾隆于己亥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时年六十有九)留下的《天历本兰亭帖》(虞世南摹本)御题。
人们对此御题,似乎一如既往的忽略,至少我在“百度”几乎未找到有关其文字的资料。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不揣浅陋,自告奋勇,又将其中605字辨识整理出来。谬误错讹之处,还请博雅君子指正。
《题兰亭八柱册(并序)》552字,跋53字,共605字。
或许,我这番苦心还有此许价值?
http://s11/mw690/a477b64agd719206f4dda&690
《神龙本兰亭帖》全本
http://s3/mw690/a477b64agd719264fc762&690
乾隆《神龙本兰亭帖》御题——《题兰亭八柱册(并序)》
http://s11/mw690/a477b64agd719592d65ea&690
《题兰亭八柱册(并序)》(局部1)
http://s16/mw690/a477b64agd71988a04e7f&690
《题兰亭八柱册(并序)》(局部2)
(3月5日、惊蛰日记:昨晚发帖,自得洋洋;晨读留言,自愧绵绵:真所谓“亦不免疏漏矣”!
经王贵垣先生指正,我对乾隆《题兰亭八柱》之序的句读,差错甚多。此误源于我并未察知此序就是一篇骈文,而贵垣先生是楹联大家,于他而言自是易事。
贵垣先生又告知,“洎香光俶彼笔踪”中的“俶”应是“倣(仿)”字之误,果然!
再作一小修正,缩小序之字体,使之小于题咏正文字体,一则主次有别,二则突出正文八联,以显乾隆“八柱”之深意。
现将修正后的辨识整理结果置前,以免误导。原结果殿后,以示警惕。)
题兰亭八柱册(并序)
自永和之修禊,觞咏初传;迨贞观之搜珍,钩摹迭出。惟《定武》驰声籍甚,而缺文聚讼纷如。寖至翻刻失真,亦复操觚求似。顾善本之难觏,赝鼎无虑百千;且好手之罕逢,名迹或存十一。繄谏议写其篇帙,波折又新;洎香光仿彼笔踪,抒机独运。
余既使旧卷之离而重合,因从几暇再临;寻复惜原本之剥而不完,诏付文臣遍补。于是四册并教刻鹄,然而一编不外《戏鸿》。继披柳迹于《石渠》,兼集唐模于壁府。仍琬琰之咸列,俾甲乙以分函。允为艺苑联珠,题曰兰亭八柱。若承天之八山峻峙,极和布而为埏;譬画卦之八体流形,奇偶比而依次。分咏已举其要,汇吟更括其全。
赚来自萧翼,举出本元龄。
真已堂堂佚,拓犹字字馨。
谁知联后璧,原赖弆前型。①
恰尔排八柱,居然承一亭。
擎天徒躗语,特地示真形。
摹固得骨髓,②书犹辟径庭。③
董临传聚散,④于补惜凋零。⑤
殿以几余笔,艺林嘉话听。
①:柳公权书《兰亭诗》,惟于《戏鸿堂帖》见之。初不知其墨迹已入内府,近阅《石渠宝笈·书》,始知其卷久列名书上等。《石渠宝笈》乃张照等所校定,而其昌所临柳卷即藏照家,且戏鸿堂刻本亦照所深悉,乃柳卷无其昌题识及卷后黄伯思诸跋,未经刻入,皆其中之可疑者,照曾未一语及之,亦不免疏漏矣。
②:谓褚、虞、冯。
③:谓柳。见董其昌临帖自识语。
④:董其昌临公权卷,初藏张照家,本属全卷,后以四言诗并后序及五言诗,析而为二。盖照身后为人窃取也。及二卷先后入内府,经比较知其故,复令联缀成卷,俾为完璧。名迹流传,离而复合,或默有呵护之者耶!
⑤:戏鸿堂所刻柳诗,漫漶缺笔者多,去岁特命于敏中就边伤补之。
乾隆己亥暮春之初御笔
此卷经董其昌定为虞永兴摹,以其于褚法外,别有神韵也。香光得之吴氏,后虽以赠茅元仪,而在香光斋头颇久,故归之画禅室中。
御
http://s5/mw690/a477b64ag7be8f118a1c4&690
乾隆《神龙本兰亭帖》跋
(正體版)
題蘭亭八柱冊(并序)
自永和之修禊,觴詠初傳;迨貞觀之蒐珎,鈎摹迭出。惟《定武》 馳聲籍甚,而阙文聚訟紛如。寖至翻刻失真,亦復操觚求似。顧善本之難覯,赝鼎無慮百千;且好手之罕逢,名蹟或存什一。繄諫議寫其篇帙,波折又新;洎香光倣彼笔踪,抒機獨運。
余既使舊卷之離而重合,因從幾暇再臨;尋復惜原本之剥而不完,詔付文臣遍補。于是四册並教刻鵠,然而一編不外《戲鴻》。繼披柳蹟於《石渠》,兼集唐模於壁府。仍琬琰之咸列,俾甲乙以分圅。允爲藝苑聯珠,題曰蘭兰亭八柱。若承天之八山峻峙,極和布而为埏;譬畫卦之八體流形,奇偶比而依次。分詠已舉其要,彙吟更括其全。
賺來自蕭翼,舉出本元齡。
真已堂堂佚,搨猶字字馨。
誰知聯後璧,原賴弆前型。①
恰爾排八柱,居然承一亭。
擎天徒躗語,特地示真形。
摹固得骨髓,②書猶闢迳庭。③
董臨傳聚散,④于補惜凋零。⑤
殿以幾馀筆,藝林嘉話聽。
①:柳公權書《蘭亭詩》,惟於《戲鴻堂帖》見之。初不知其墨蹟已入内府,近閱《石渠寶笈·書》,始知其卷久列名書上等。《石渠寶笈》乃張照等所校定,而其昌所臨柳卷即藏照家,且戲鴻堂刻本亦照所深悉,乃柳卷無其昌題識及卷後黄伯思諸跋,未經刻入,皆其中之可疑者,照曾未一語及之,亦不免踈漏矣。
②:謂褚、虞、馮。
③:謂柳。見董其昌臨帖自識語。
④:董其昌臨公權卷,初藏張照家,本屬全卷,後以四言詩并後序及五言詩,析而爲二。盖照身後爲人竊取也。及二卷先後入内府,經比較知其故,復令联綴成卷,俾爲完璧。名蹟流傳,離而復合,或默有呵護之者耶!
⑤:戲鴻堂所刻柳詩,漫漶阙筆者多,去岁特命于敏中就邊伤補之。
乾隆己亥暮春之初御筆
此卷經董其昌定爲虞永兴摹,以其於褚法外,别有神韵也。香光得之吴氏,後雖以贈茅元儀,而在香光齋頭頗久,故歸之畫禪室中。
御
题兰亭八柱册(并序)
自永和之修禊觞咏初传,迨贞观之搜珍,钩摹迭出,惟“定武”驰声籍甚。而缺文聚讼纷如,寖至翻刻失真,亦复操觚求似。顾善本之难觏,赝鼎无虑百千;且好手之罕逢,名迹或存十一。繄谏议写其篇帙,波折又新;洎香光俶彼笔踪,抒机独运。
余既使旧卷之离而重合,因从几暇再临。寻复惜原本之剥而不完,诏付文臣遍补,于是四册并教刻鹄。然而一编不外《戏鸿》,继披柳迹于《石渠》,兼集唐模于壁府。仍琬琰之咸列,俾甲乙以分函,允为艺苑联珠,题曰兰亭八柱。若承天之八山峻峙,极和布而为埏;譬画卦之八体流形,奇偶比而依次。分咏已举其要,汇吟更括其全。
赚来自萧翼,举出本元龄。
真已堂堂佚,拓犹字字馨。
谁知联后璧,原赖弆前型。①
恰尔排八柱,居然承一亭。
擎天徒躗语,特地示真形。
摹固得骨髓,②书犹辟径庭。③
董临传聚散,④于补惜凋零。⑤
殿以几余笔,艺林嘉话听。
①:柳公权书《兰亭诗》,惟于《戏鸿堂帖》见之。初不知其墨迹已入内府,近阅《石渠宝笈·书》,始知其卷久列名书上等。《石渠宝笈》乃张照等所校定,而其昌所临柳卷即藏照家,且戏鸿堂刻本亦照所深悉,乃柳卷无其昌题识及卷后黄伯思诸跋,未经刻入,皆其中之可疑者,照曾未一语及之,亦不免疏漏矣。
②:谓褚、虞、冯。
③:谓柳。见董其昌临帖自识语。
④:董其昌临公权卷,初藏张照家,本属全卷,后以四言诗并后序及五言诗,析而为二。盖照身后为人窃取也。及二卷先后入内府,经比较知其故,复令联缀成卷,俾为完璧。名迹流传,离而复合,或默有呵护之者耶!
⑤:戏鸿堂所刻柳诗,漫漶缺笔者多,去岁特命于敏中就边伤补之。
此卷经董其昌定为虞永兴摹,以其于褚法外,别有神韵也。香光得之吴氏,后虽以赠茅元仪,而在香光斋头颇久,故归之画禅室中。
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