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给我的难题

标签:
兰亭一蛀 |
乾隆皇帝给我的难题:
“《画禅室》所□虞世南摹本”、“虽欣无□联珍羽,□致却惭似褚人”中,“□”究竟指向何字?
哪位博雅君子能给我指点迷津?
于《神龙本兰亭帖》,也许人们着意的是摹本文字,很少关注甚至厌恶题跋吧,致有“狗尾续貂”之讥,对乾隆的御题亦如是,故关心者聊聊。
辨识文字过程中,我也曾借助网络查询,但一则有关资料稀少,二则仅有几则也是错讹连连,不足凭信。
但乾隆于《兰亭帖》的关系非同寻常,他的态度、观点也是应当重视的,其实,它已成了“兰亭”历史的一部分。
癸巳年正月假期记事
壹、一则御题的辨认
老家山野之夜,卧床翻阅《神龙本兰亭帖》(即传为冯承素摹本),遇此帖卷首乾隆皇帝的一款御题。乾隆一生钟爱《兰亭帖》,遂对此御题兴致大发,细加辨认,数日之后几番之余识得如许文字:
米记韩冯惜未见,今看承素卷存真。
虽欣无翼联珍羽,□致却惭似褚人。
用旧题褚摹卷韵
壬辰暮春月中浣御题
米芾跋《兰亭帖》云:唐太宗既获此书,使冯承素、韩道政之流模赐王公云云。其说本之张彦远《法书要录》,而元章唯于褚遂良摹卷跋咏及之,其余皆不置题品,自系未能悉见。
余于己巳夏题褚卷,曾有“韩冯摹本反无真”之句。今冯承素此卷及《画禅室》所录虞世南摹本并昔所题褚卷,皆唐时名迹,并入《石渠宝笈》,又足傲海岳所不足矣。
http://s9/mw690/a477b64agd6a05303f9c8&690
《神龙本兰亭帖》全貌
又经查找资料,方才略略解得此御题之大意:
米芾跋《兰亭帖》,有“唐太宗既获此书,使冯承素、韩道政之流模赐王公”之类的文字。这种说法源于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一书,但他只对褚遂良摹本作跋谈及此事,其余的(冯承素、虞世南)摹本都不予品评,原因自是他未能见过全部的摹本吧。
我曾于己巳年(乾隆十四年、1749年)夏天题褚遂良摹本,曾写有“韩冯摹本反无真”的诗句(认为韩道政、冯承素的摹本失真)。现在(有幸亲见冯摹本)认为它(保存了王羲之原迹的真貌)和《画禅室随笔》所收录的虞摹本、我往年题识的褚摹本都是唐代的名迹,一起编入《石渠宝笈》,这又足以使人自豪于米芾未曾一览这冯摹本等等的遗憾了。
于是,壬辰年(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暮春三月中旬,我用己巳年题褚摹本诗句的韵脚(“真”“人”)题写一诗:
米记韩冯惜未见,今看承素卷存真。
虽欣无翼联珍羽,□致却惭似褚人。
辨读完乾隆皇帝此款御题,深叹:今人古文水平如我者,真真与时俱退,要完全读懂古文殊不容易!
其一在于不识古人行文之规。此御题中,“米记韩冯惜未见”句后,附有小字:“米芾跋《兰亭帖》云……又足傲海岳所不足矣”。我初读时莫名其妙:“用旧题褚摹卷韵”中的“用韵”两字,似透露该句前文字是一首诗,但“今看承素卷存真虽欣无翼联珍羽□致却惭似褚人”,于格律诗无论五言抑或七言,如何断句都是不通的。后来数其字共21字,方悟“米记韩冯惜未见”是此七言绝句诗的首句,而小字是对它的阐释说明,由于小字相间,我原竟误认它独立成句,是对题诗一事的概说,类似于今日文章标题。
其二在于手书辨认之难。由于古代一字往往多体,尤其是毛笔手书的行草书,有些字与其正体出入悬殊,极难辨识。虽经苦苦辨认,于此御题我还是有一字无法辨认,两字无法确认。无法辨认之字,即“□致却惭似褚人”中的第一字,该字左右结构,右符与“报”字相同,我查到含此符共9字:報(报)、蕔,服、菔、箙、棴、鵩,叝,赧,但无一字代入字意可通。无法确认的两字:一是注释小字中的“《画禅室》所录虞世南摹本”中的“录”字,此字形似“弄”字,但“弄”于句意不通,而于“弃”字,差别稍大。查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曾录虞世南所摹《兰亭帖》,故此字为“录”字的可能性很大。另一是“虽欣无翼联珍羽”中的“翼”字,查字头为“羽”的字大略有:羿、翆、習、翌、翚、翜、翠、翣、翨、翯、翼,亦不知何字为准。珍羽,意为“良箭”,《后汉书·马融传》有“纳僬侥之珍羽,受王母之白环”句;无翼,即“无翅膀”,喻“无所凭藉”“无法”,《庄子·人世间》有“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句,刘禹锡亦有“幸遇天官旧丞相,知君无翼上空虚”句(《送前进士蔡京赴学究科》。因字无法确认,“虽欣无翼联珍羽,□致却惭似褚人”的确切句意,我至今尚懵懂。
其三在于文史知识之缺。如小字中的“元章”、“海岳”,初读时我也没有准确理解其意,查资料后,方明白它们均指米芾,因其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其余种种也是查资料方解其意,如:“米芾跋《兰亭帖》”句,是指米芾跋褚遂良摹《兰亭帖》一事,此跋首句为“右米姓秘玩,天下法书第一。唐太宗既获此书,使冯承素、韩道政、赵模、诸葛贞之流模赐王公”。“张彦远《法书要录》”句,是指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引何延之《兰亭记》载有:“太宗命供奉搨(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搨数本。”“余于己巳夏题褚卷,余于己巳夏题褚卷,曾有“韩冯摹本反无真”之句”,完整的诗句是“登善当时司检校,韩冯摹本反无真。因知直道在千古,非以晋(?)书究以人”,登善者,褚遂良之字也。而《石渠宝笈》则是指乾隆、嘉庆年间宫廷编纂的著录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的大型著录文献。
当然,还有句读之难。
乾隆皇帝,不愧是中国史上最具文采风骚的一代帝王!
附记:
虽欣无翼联珍羽,艰致却惭似褚人。
再附记:
“□致却惭似褚人”之“□”,确是“艰”字。乾隆御题多次出现“艰致”,望文生义,其义大概是“很难获得、艰难达到”之类 。如:
1.北京故宫博物院网站“藏品·玉石器”载,院藏清乾隆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腹内壁有乾隆于丙午(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新正月的御制诗一首,中有诗句“巨材实艰致,良匠命精追”。
全诗为:
酪浆煮牛乳,玉碗拟羊脂。
御殿威仪赞,赐茶恩惠施。
子雍曾有誉,鸿渐未容知。
论彼虽清矣,方斯不中之。
巨材实艰致,良匠命精追。
读史浮大白,戒甘我弗为。
2.据载,英国伦敦大学戴维德基金会所藏北宋汝窑“天青碗”,碗内底部刻有乾隆皇帝御题,文为:“ 均窑都出修内司,至今盘多艰致,内府藏盘数近百,则晨星见一二。何物不可穷其理,大难藏盘小易,于斯亦当知惧哉,愈大愈难守其器”,其中有“至今盘多艰致”句。
“艰致”连用成词组,似是乾隆所专用。
再再附记:
昨晚十时下班,一人穿行林荫大道,继续苦苦寻觅 “《画禅室》所□虞世南摹本”中“□”为何字。回到卧室,十一时,终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大喜。夜已深,不便奔告友人,遂电话报与侄儿,假期在老家他曾一起辨过那些文字。
原以为是“录”,或谓为“弃”,其实不然。
先说“录”字。文义上,代入句中可通。但字形上,“录”的正体字是“録”,异写是“彔”,三种字形都与乾隆手书之字的“廾(弄字底)”相去甚远,况且乾隆在本御题中已作“录”字(《法书要录》),可资证。
再说“弃”字。文义上,代入句中,则与史实不符,据载,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曾录“虞世南摹本”,而“弃”与之背道而驰。字形上,“弃”的正体字是“棄”,与乾隆手书之字悬殊。
所寻之字其实为“弆”。
“弆”,音同“举”。
查《辞海》,载:
弆(jǔ举):收藏。邵长蘅《八大山人传》:“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人得之,争藏弆以为重。”
又查《现代汉语词典》,载:
弆:收藏;保藏。
“弆”,形、义完全合于乾隆手书。
故彼句可补全为:
“《画禅室》所弆虞世南摹本”。
又,乾隆题虞世南《兰亭帖》摹本(天历本兰亭帖)之《题兰亭八柱册并序》,有八联五言古诗一首,其中一联为:
谁知联后璧,原赖弆前型。
http://s7/mw690/a477b64agd6d27bf9bbf6&690
乾隆题虞世南《兰亭帖》摹本(局部)
至此,只有“虽欣无□联珍羽”中“□”,尚无法确认是否为“翼”,但愿能再次“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附记:
(一)
随着“弆”字的确认,原所整理的“《画禅室》所录虞世南摹本”一句,是有瑕疵的,应当修正为:
画禅室所弆虞世南摹本
画禅室是明董其昌的书斋名,据史载,董其昌曾收藏虞摹兰亭帖。况且其所著是《画禅室随笔》,而非《画禅室》。
(二)
王贵垣先生是书家,他上午来电说,所辨“翼”字无误,唐孙过庭、明董其昌所书“翼”字,与乾隆御书相同,可资证明。我查孙过庭《书谱》,其中有“轻如蝉翼”一句,所草书“翼”,确实如此。受启发,我在“汉典书法网”再查 “艰”字的草书,其中有董其昌所书“艰”字,也果与乾隆御书相同,其可惜还未找出董其昌书有此字的书帖。
深谢王贵垣先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诚哉斯言!
2013年3月1日晚
http://s3/mw690/a477b64agd6a0644dc602&690
真帅的乾隆(1711—1799)
http://s11/mw690/a477b64agd6a0717513da&690
乾隆题褚摹卷
http://s5/mw690/a477b64agd6a076291c94&690
乾隆跋褚摹卷
http://s11/mw690/a477b64agd6a07842522a&690
米芾跋褚摹卷
http://s1/mw690/a477b64agd6c1549929b0&690
乾隆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
http://s10/mw690/a477b64agd6c1676465a9&690
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内壁刻乾隆帝御制诗
http://s1/mw690/a477b64ag7be2d0cdd3b0&690
唐孙过庭《书谱》局部(右幅右起第四行第四字为草书“翼”字)
http://s5/mw690/a477b64ag7be2d17658f4&690
网友整理的行草书“翼”字
http://s9/mw690/a477b64agd6dc379c91e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