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设计《踏雪寻梅》——用口风琴促进二声部歌唱教学之二

(2013-01-09 10:44:05)
标签:

音乐教学设计

分类: 教学设计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

       西安交大附中分校                  郝琳

教学内容: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

    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是人音版教材第十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二声部合唱曲。歌曲表达了青少年学生骑着毛驴,踏着冬雪去欣赏梅花绽放的情景,以轻快活跃的曲调抒发了人们去赏梅时的兴奋、愉快的心情,词曲并茂。乐曲为带变化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合唱是以骑驴赏梅、铃儿响叮当声为意境来编配的。A段中,第一声部抒发人们骑驴去赏梅的兴奋心情;第二声部主要以叮当声为骑驴行走的背景来衬托第一声部的形象。B段的第一声部描绘了骑驴踏雪赏梅的情景,并且把歌曲推向高潮后结束全曲,抒发了赏梅后得到满足的喜悦心情;第二声部与第一声部和谐结合,形成“如影随性”的效果,使歌曲显得丰满,加强了歌曲的表现力。整首歌曲曲风轻快、活泼,既表现出人们踏雪赏梅的兴致,也赞美了梅花不畏冬雪,傲然绽放的精神。

设计理念:

本课力图通过口风琴演奏及相关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二声部音乐作品。主要通过引领学生听赏作品、口风琴的练习,及歌曲的演唱等环节,知道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体验速度、力度及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通过听、赏、奏、唱、创……层层递进,多角度感受音乐,实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 、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感受冬天的情趣美和音乐美,并在创作与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歌曲的意境。

2、通过演奏、演唱活动懂得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在歌曲表现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表现出来。

3 、能分别用活泼跳跃和连贯抒情的歌声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并能比较和谐的演唱二声部。

教学重、难点:歌唱情绪的体现及二声部的和谐演唱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集体吹奏《铃儿响叮当》

(设计意图:复习单吐和同音连吐,让学生体验和感受连奏与断奏的对比,营造上课气氛,为导入新课做好准备。)

2、教师提问:

我们在吹奏这首歌曲的时候,同学们脑海中浮现的是怎样的画面?

3、讨论:(这是一首美国歌曲,大家都很熟悉,描绘了孩子们坐着雪橇去滑雪的情景)

4、导入:今天我们的音乐课要来学习一首歌曲,歌曲也会出现“铃儿响叮当” 这样的词汇,老师特别把这个片段写在了黑板上,请同学们把口风琴拿出来,我们先“吹”为快。

1=C

3 55 |2 55 | 3 55 |1 11 ||

1 33 |7 22 | 1 33 |1 55 ||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二声部口风琴教学,很好的解决歌唱教学中的难点。)

导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由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专门为青少年创作的歌曲和主人公一起去踏雪寻梅

(二)踏雪:

1、           初听歌曲,简介作者

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其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后赴美留学。归国后继续从事音乐创作和教学工作。他的主要作品有《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五十余首。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音乐、简介作者等环节,进一步感受歌曲意境与歌曲所展示的时代风格,使学生对歌曲所表现的画面展开美好而富有情趣的想象。)

2、提出问题: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呢?

愉快、悠然自得的

3、集体朗诵歌词。

教师示范:按照歌曲的节奏,一边打拍子,一边读歌词。

学生跟老师一起朗读歌词。

师纠正,练习带有八分前休止的节奏型X OXOX  XX

突破难点,完整、准确地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通过歌词朗诵,突破难点,解决歌曲的节奏问题,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冬天里梅花不畏严寒、傲雪绽放的画面。)

 :雪后放晴。坝桥:有扶手的石板桥。

4、学生吹奏低声部。

第一遍:出示旋律(低声部,除最后一句),教师范奏,学生跟着节拍识谱。

提问:这种音乐的律动是为了表现什么?

生:这是由铃铛发出的声响构成的旋律,轻快、活泼。驴子踏雪而来。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感受及节奏律动,使学生对旋律有初步印象。)

第二遍:口风琴吹奏。(教师提示单吐的方法)

第三遍:填词演唱。(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选择最合适的演唱方式)表现出悠闲、愉快的心情。

教师出示力度选项    A. p

B. mp

 

C. p

D. mp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关注力度记号,并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感表现。)

5、演唱高声部

师:伴随着清脆的铃铛声,隐约还传来了歌声,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唱的是什么?同学们的铃铛声响起来吧。

师生配合演唱,学生吹奏低声部,教师配合演唱高声部。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尝试二声部的配合,初步感受合唱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思考1:主人的情绪如何?

生:主人的情绪轻松、愉快。表现出人们骑驴赏梅的兴奋心情。

第一遍:跟琴唱谱(关注休止符),注意情绪的表现,。

第二遍:填入歌词

思考2:用力度变化使画面活起来。怎样通过四个“响叮当”的力度变化使画面活起来?(注意顿音记号,渐强,越来越近的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力度变化的尝试,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音乐意境。

(三)寻梅:

1 、导入

师:歌曲到这里结束了么?

生:还没结束。

师:他们走的正高兴,为什么突然歌声和脚步声都停了?

生:因为探访到梅花了。(出示画面,引入“寻梅”)

2 、分析如何演唱?

师:看到这姿态各异的腊梅,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好花采得。。。。。。)

思考:应该用怎样的力度和声音来表现?为什么?

生:力度渐强,用兴奋的情绪,赞叹、享受的感觉抒发赏梅后得到满足的喜悦心情。

师引导学生体会休止符,仿佛是在赞叹之前感受梅花香气的一个瞬间。

3、跟琴唱谱并填入歌词。将情绪变化和美妙的声音运用于演唱,运用连贯抒情的唱法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将结论尝试运用于演唱,可加深印象,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

(四)踏雪寻梅:

1、分别演唱完整的高低声部。

2、聆听合唱版的《踏雪雪梅》

2、在教师的指挥下,尝试二声部配合演唱、演奏。提醒高声部为主旋律,低声部为配合声部。

3、歌曲的演唱处理:

师提问:歌曲的力度与旋律线的起伏有联系吗?这首歌曲的力度应该怎样处理?请同学们给这首歌曲标上力度标记。

生讨论后,师出示力度标记的课件,供学生参考。

师指挥,将力度变化和各种情感运用于演唱,二声部再次配合演唱。

(设计意图: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通过二声部歌曲演唱,让学生体会合唱作品的魅力,激发学习热情,并且培养合作精神。)

4、学生利用口风琴及打击乐器和课堂乐器为歌曲伴奏。

加入情境,整体表现画面。(可选用沙锤、双响筒、碰铃、三角铁等)

(五)、实践与创造:

1、教师讲解课后作业要求

以宋代王安石的诗《梅花》为题,按下面的节奏,用doremisolla 五声音阶创作旋律,用口风琴演奏给大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展示,让他们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创造活动,并对音乐创作产生兴趣。)

(六)、课堂小结:

“赏梅”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自古以来,人们不惧天寒地冻,不畏山高路远,去探问,去寻访。今天我们通过学唱《踏雪寻梅》感受了主人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而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不乏美景,就如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为宋代王安石的诗《梅花》所谱的乐曲,就不乏是今天音乐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果我们像歌曲中的主人公一样,有永远保持一颗乐于探寻的心,那么就会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就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自然之美,用一颗纯真的心去感受音乐之美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