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篇教练员漫谈(十)赛前训练
(2020-06-17 15:08:36)赛前训练
(一)赛前训练的意义
赛前训练是为了参加重大比赛做准备的专门训练阶段。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否创造优异成绩,赛前训练的成功与否关系很大。赛前训练的准备内容较为广泛:明确比赛任务与要求;增强心理稳定性;解决关键技术战术;根据主要对手安排针对性训练;培养良好的竞技状态和顽强的比赛风格。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赛前训练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教练员应当根据自己队员的实际情况做到适当安排。
(二)合理安排训练负荷
训练负荷的合理安排是赛前训练的关键。在安排计划时应对前一阶段的训练有基本的了解,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安排。
赛前训练要加强比赛性负荷,由于比赛主要是比强度,因而越临近比赛的训练越是要突出强度。大赛前的训练宜采用高强度的强化训练,运动负荷以大强度负荷、中强度负荷量为主。训练负荷的变化要有高低起伏,但总体水平应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以达到给予运动员机体强化训练的刺激。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产生对强化负荷刺激的目地。通过对运动员的情绪变化、体力变化、动作成功率、饮食睡眠及语言观察,判断运动员承受极限的能力和水平,酌情对负荷进行调整。
(三)掌握好训练节奏
赛前训练阶段应避免追求好成绩的比赛。因为这类的比赛会破坏运动员对重要比赛高潮的心理调整,以至于干扰这一阶段训练的计划性。通常各种训练负荷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为,一般训练手段赛前4-6周,专项训练手段赛前3-4周,训练强度赛前1-2周。在赛前2-3周时训练负荷达到最大值。这就是说通过这种方式,采用不同手段进行2-4周的大负荷训练能在预定的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四)比赛节奏的适应
重大比赛的赛制大都采用系列赛制。这种系列赛制因项目不同其节奏也就不同。有的项目一天内赛完,运动员最多可进行6-7场比赛。有的项目一天一场最多两场。比赛最多要进行3-4天。赛前训练要做好适应比赛节奏的训练,可以采用多次重复比赛节奏的方法进行安排。
(五)赛前训练内容
(六)赛前训练要重视准备活动
赛前训练准备活动应掌握在30-40分钟内,心律应控制在120-140次/每分钟之间。准备活动应该在比赛开始前15分钟左右减量,在5-10分钟前停止活动,上场前可做一些小的伸展活动。另外,要注意不同的比赛场次的准备活动。比如第一场比赛和第二场比赛的准备活动,因为已经进行过一场比赛了,要根据间隔时间来确定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强度。
(七)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在大负荷强化训练之后必须给予运动员充分的恢复。为形成最佳竞技状态,赛前必须突出负荷和恢复的节奏。要有明显的跳跃性,要敢于冲负荷同时要敢于调负荷,这是产生最佳超量恢复和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的必要条件。
(八)重视心理训练,增强比赛信心
心理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有很多,应当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安排。比如,为了提高运动员掌握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和使用动作的成功率,我们经常采用“意念训练”。比赛前,要求队员把自己主要技术动作的要领,用力顺序和使用时机用简练的语言和词汇联系在一起。上场前象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回忆、默念,要求精神高度集中,并使回忆和完成动作时的运动感觉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肌肉随之活动,达到强化动作技术的正确概念,提高掌握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再有,为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增强心理稳定性。我们经常要求队员回忆自己过去的比赛,自己认为发挥较好的比赛场面和一些比赛失利的原因。认真回忆,总结经验,寻找解决办法,提高比赛的信心和心理稳定性。
(九)赛前阶段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1、主要得分技术的强化练习(得意技、绝招);
2、主要对手的针对性练习(模拟);
3、比赛规则的适应性练习;
4、适应比赛节奏的体能练习;
5、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练习;
6、以战胜对手为最终目的的比赛心理练习;
7、排除各种干扰和不利因素的抗干扰练习(心理);
8、把握出场顺序,调节状态的准备活动练习;
9、场地、器材、灯光、观众、气候、交通、饮食、睡眠的适应性练习;
10、运动员比赛,教练员临场指挥的默契配合练习;
11、应对比赛中各种突发情况的准备预案练习;
12、大型比赛流程环节的模拟性练习;
13、防止兴奋剂问题的细节性工作练习;
14、比赛中各种会议的准备性练习;
15、比赛结束后的及时总结会练习。
(十) 综述
大型比赛是对一个团队和一个主教练整体工作的检验,仅仅做到以上是远远不够的。关键的是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还要有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把握制胜因素的工作水平。所有过去的比赛和总结出来的东西都是过时的。教练员面对的永远都是新的问题。每一次比赛对教练员都是一次考验和锻炼。只有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和总结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局面。才能战胜一个又一个强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