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贴着人物写

(2017-10-10 16:52:47)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贴着人物写作者:王志刚

贴着人物写

——浅谈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手法(修改稿)

        

                           广东    王志刚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老舍说:“创造人物是小说家的第一项任务。”(《怎样写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命脉,小说的艺术可以说是刻画人物的艺术。

小说塑造的人物大抵有两类:一类是以生活中的某一个人作为原型,在此基础上加工,但创作时并不受真人真事限制;另一类是用生活中大量同类人的特征揉合而成,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正如鲁迅所说的“人物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我怎样做起小说来》)因此,小说所刻画的人物,被称为“典型形象”或“典型性格”, 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一)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贴着人物写

沈从文在谈到如何塑造人物时,颇有心得地告诉我们:“贴着人物写。”小说写人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法,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它既能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通过心理描写呈现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还能借助其他手段,完整地展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沈从文所说的“贴着人物写”,就是指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语言和行动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

1.贴着人物的心理写。通过内心独白、梦境描写、幻觉描写等手法,按照人物意识流动的轨迹组织生活画面,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思想意义。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以自我表白为主要特征的日记体小说,整篇作品几乎是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表白。 它以第一人称即主人公自述的方式,具体描写“狂人“的种种病状,他的疯言疯语、偏执、妄想等等,着重表现了“狂人”的内心状态,突出了迫害狂患者的思维特征,

从而借狂人之口批评了现实,表现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其貌似颠狂的呓语透露出惊人的清醒和睿智。白先勇的《游园惊梦》,以钱夫人的心理意识流动与联想为主体,由钱夫人参加桂枝香蒋碧月的宴会而萌发的意识流动,联想到当年备受娇宠的情景:替桂枝香做三十生日酒,钱为她在南京梅园新村宴客时的风光气派,及宴会上钱的参谋郑彦青向她敬酒时的动作和眼神,至今都历历在目。窦府宴会后即兴表演节目,轮到她唱汤显祖的《游园惊梦》时,更是情不自禁地堕入了梦境,仿佛回到了当年,重新体味了与郑参谋的爱意缱绻,情丝万缕,以及对亲妹妹月月红夺走郑参谋的嫉妒与痛苦。茨威格的《家庭女教师》通过描写两姐妹发出的五次“可怜的小姐”的叹息,把两姐妹的心理变化过程串联起来,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从而反映家庭女教师命运的变化。以上这些小说都是以描写人物的心理见长。

 2.贴着人物的言行写。言行是内心的流露。老舍先生说过:“小说中人物的话语要一方面负着故事发展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是人格的表现。”语言也是一种行为,是人物思想的外化,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人物的行动,往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现。契诃夫的《文官的死》在运用语言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有独到之处。他善于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凝聚在人物经常重复的一句话中,用这一句话就把人物活生生地端了出来。如描写切尔维亚科夫在向将军六次道歉时,总是重复说:“大人……对不起……请原谅……我不是故意的……”,这个性化的语言鲜明地表现了其恐官心理、奴性心理和卑怯、压抑、扭曲的性格。小说通过描写一位小文官因喷嚏溅到将军身上而产生恐惧、 焦虑以致郁闷心惊而死的可笑故事,揭示了当时人们普遍存 在的奴性心理以及对造成这种心理的沙皇专制制度进行了无 情的嘲讽和深刻的鞭挞。在《喀布尔人》中,泰戈尔用生动的动作细节和 凝练的语言塑造了喀布尔人高大的形象和丰满的性格。他深爱自己的女儿,身边唯一的纪念就是女儿的手印。“他伸手到他宽大的长袍里,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他很小心地打开这张纸,在我桌上用双手把它摸平了。”这一动作体现他的深沉的父爱与对亲人的珍爱。他因为思念自己的女儿而对敏妮关爱,这种超越阶层的淳朴的情感真挚而感人。他疼爱敏妮,常常送果子和好吃的给他,每天都来看她。被捕入狱的那一刻,敏妮叫他,他举起被铐住了的一双手,对她说“要不然我就揍那个老公公了,可是我的手被铐住了”!这一动作细节把喀布尔人的善良和爱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人物塑造的区别

1.古典小说崇尚人物的个性化。中国的小说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到了唐代,小说才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富于想象虚构和讲求文采,如《柳毅传》;宋代兴起了“话本”,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以故事为中心,将生活戏剧化。但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

随着小说的发展成熟,小说开始转向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情节的地位开始下降。恩格斯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就以是否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为小说价值的重要尺度和依据.比如《一个文官的死》中切尔维亚科夫的那个喷嚏,就使主人公具有了典型性——唯唯诺诺、胆小怕事、一副可怜虫的奴才相,成为那些具有奴性的小人物的代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对套子的讽刺性的描写,使套中人别里科夫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的代名词; 《项链》中的项链,使路瓦栽夫人成为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 《孔乙己》中的长衫和满口的“之乎者也’’,让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典型形象跃然纸上。

2.现代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化。现代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人物性格越来越模糊,甚至连人物的外表面目都不清楚,留下的只是“心理的真实”。 与其说现代小说消灭了人物,不如说是创造了新人物,这种新人物是一类人的缩影,甚至整个人类的缩影。 《游园惊梦》将传统的写作技巧,融入现代艺术技法——意识流写法之中,既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又符合现代人的思维走向。

  这类小说还有王蒙的《春之声.》。《春之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出国考察归来的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 ,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卡夫卡的《变形记》成功地把虚幻和现实结合起来,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小说的主体是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

 

“文学是人学”。作为文学的小说应该反映人的生活与情感,表现人的精神与欲望,这是小说创作的真谛。在世界文学的发展中,小说文本也发生了变化,它借鉴电影、戏剧、散文。诗歌等文本形式的某些手法,借鉴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的艺术技巧,使小说创作变得更为丰富更加生动。小说在塑造人物上必须既汲取西方艺术的长处,又继承中国小说创作的传统,《游园惊梦》就是范例。

 

 

                       (广东顺德均安中学  王志刚)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