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城苏州,现有路六十五条,街一百零一条,巷二百七十七条,里弄九百六十六条,居民新村七十五个,较宽阔的中心广场三个。在这纵横交错的一千四百八十七条街巷里弄的街头巷尾,都有大小不等的古井二三口,每永人家几乎都有一二口水井,较大的古老的住宅内甚至有四五口水井,分布在后院灶前以及备弄天井等处,这是古城苏州的特点之一。
相传苏州声势很低,现在城内最高的古建筑北寺塔相轮的尖顶和太湖水位相平。因此自古以来苏州城外则湖泊环抱,城内则水巷纵横,是个典型的水乡泽国,而家家户户又普遍开凿了许多水井,估计城厢内外的水井星罗棋布,数以万计。而其中有许多宋、元、明、清时代的古义井。
于是历代遗留下来的许多古井石栏各类、形式、材料也多种多样、千姿百态,都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它们是一批不被人们注意的民间古建筑文物。参照历史文献和地方志书的大量资料,从现实的古义井石栏雕刻的文字中可得到一个个历史的重要启示。
这些分布在大街小巷的水井群,绝大多数是单口,凡是有双口、四口的,说明井池内壁是比较宽阔的,有的甚至通水河道。井样最高的有一米左右,最低的仅十十厘米。其中还有一种不设置井栏的地平线以下的“暗井”,一般僻处在居民家中的堂楼下或厨房内,井面盖上一块木板,人们不容易发现,通街走道的暗井则不少已成“窨井”。
至于多井栏的形式,有八角、六角、方圆以及海棠、梅花形式等多种。它的材料大多数是青灰石或花岗石,不少已是近代水泥修整制成。
井栏上往往刻有始建的年号月日、题名题字以及各种图案花纹,目前年代最早的是上方山治平寺题有“隋代开皇十年虢国公杨素造”刻字的井栏。至于宋元时代的井栏则比较多,有些已经埋没填平,有的中不刻文字,但从井栏边沿几条沉陷的绳痕来看,都是经过几百年来长期汲取井水的绳索磨损的痕迹,好比老年人的面部的皱纹,说明了了它年深月久。平江路有宋代嘉定十二年刻字的井栏,耦园有淳熙年间题字的井栏,朱家园有一口巨大的八角形古井井栏,大如八仙桌,水质清洌,虽不刻字,但经多方面研究,可能是宋代花石纲朱勔家园的唯一遗物。桃花坞前新街内也有两口古老而巨大的井,根据石栏情况可能是元代张士诚的屯军巨井。
苏州历代有许多著名的寺观庙宇,经过改朝换代的战乱,绝大部分已经不存,可是这些寺观庙宇内的水井,往往保修至今。如天宫寺、回真观的古井,以及东北街灵迹司庙一口古井,相传井水煎药服用可疗疫痢云云。栏圈作海棠形,有四只浮雕的小狮子,活泼生动。井样和青石板由于长期残磨,十分光滑,棱角圆浑,这口古井的年代,根据庙碑历史和井栏情况,就是无代遗物。
天库前周王庙有一口清代康熙三十二年的古井,题着这样几句:“五行人祷时,打过子孙关。涌泉耕四海,龙庇寿长年。恭舍。”过去曾寓居苏州的云南李根源,是最爱好石刻的,他的家里有一口古井,在网师园附近,井栏上也刻满了他的题记文字,虽说这口井近年已经污染,可是这个井栏,若干年代之后,必将成为历史文物。
至于苏州大街小巷井栏上刻有万斛、涌金、浥注、留韵、怀德等题字以及桃坞、沧浪等地名和年号月日的义井、公井之类则到处可见,所在皆是。并且还能标志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如有些井栏上刻有自治区、市民公社、会馆公所名目的近代地方历史和私人题名,都是值得保存的。
关于苏州古井样的记录,地方志集过去记载不多,而实际上苏州的古井,隋唐以来,宋、元、明、清各时代应有尽有,数量、各类、形式众多,它本身是散在民间的成群古建筑范畴内的石构单件。目前虽然随着城市自来水的普遍铺设,群众用水已十分方便,但由于这些水井的水质优良清洌,仍然受到人民群众的青睐,生活上乐于汲取应用。从陆文夫写的“井口”文章就知道它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也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从1974年澄湖发现的上千口古井开始,则苏州地区水井已有三四千年的悠久历史,从这些古井可以知道它如何从木圈陶围发展到今天的砖瓷瓦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