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列列过去一年里读过的书

(2017-02-12 12:41:49)
分类: 读书
2016年是格外困乏的一年,所以读书不多,读的书质量好像也没去年的高。但趁着新年没过去太久,还是努力记下来。

 
1.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当呼吸变为空气):之前单独写过了。

2. "H is for Hawk" (“H 是鹰的开头字母”)  Helen Macdonald 
http://s3/bmiddle/0030IRx6zy78GJMtOQa62&690

个单身英国女人在失去父亲的悲痛中,重拾儿时爱好 - 驯鹰 - 来医治创伤。喜欢她没有写成大自然治愈心灵的俗套-她明白地描述了驯鹰过程的艰苦,最后意识到离开人群与鹰独处并不能让心灵治愈,还是要回到人当中。她试图纠正一般人对驯鹰的浪漫化想象,描述鹰捕猎过程中的血腥。对一个路遇的英国老头把驯鹰和野鹿作为在移民来袭的时代仅存的"老英格兰'的象征,她不能苟同。
 
3. 'A Round-Heeled Woman: My Late-Life Adventures in Sex and Romance' (一个不正经的女人:我在性爱和浪漫上的老年探险) Jane Juska

4. Unaccompanied Women: Late-Life Adventures in Love, Sex, and Real Estate 没人陪伴的女人:在爱,性和房地产上的老年探险Jane Juska

一个离婚30多年,几乎没再有过男人,模样平平的退休高中英文女教师,在一文学杂志上登了广告:"我想在67岁生日前,和喜欢的男人做很多爱,如果需要先聊天,特洛勒普 (Anthony Trollope,小说家)以是个话题"。这两本书就是写她登广告之后的经历。男人居然找到了不少,其中竟有32岁的英俊正常,还爱文学的男人。读后感到,想要和人有亲密关系的欲望,似乎是普遍的人性,而男女之情,是闺蜜母子之类关系代替不了的,性爱的需求,并不一定随着年老而消失。但有得就也有失 - 她本意是寻求单纯的炮友和聊伴儿,但是,喜欢了一次就要求还有下次,继而要求长久相守,自然就有失望和伤心,对70岁的人也一样。另一方面, 语文老师写书,自然文字好看有趣,而且穿插她对文学的热爱。有一段写她去纽约约会期间,那男人告诉他某图书馆有她最爱的文豪手稿,她自己历尽周折,终于触摸到那缎子盒里的手稿一刹那,激动得眼泪鼻涕直流。她写道"世间有很多神殿,我的就是这里"。我读到这里时,正听到孩子在弹一段好听的钢琴,那一刻,我也觉得生活很美好。
 
5. Between You & Me:  Confessions of a Comma Queen (在你和我之间:一个逗号女王的自白)Mary Norris 
一个给纽约客做了几十年校对的女人写她的工作趣事。我历来喜欢看各行业的人对自己工作的细致描述。这本书还讲了好多写作中的规范用法,细到断行时,连词符号应加到被分离的词的什么地方。校对该是很繁琐的工作,但由于作者对文字和纽约客杂志的热爱,读来只觉得有趣。她说她第一次去纽约客面试,那里的纸香和老木墙的味道,老式打字机,一下子让她觉得自在喜欢。我能想象出那种感觉,虽然粗心的我做不了校对。

6. Hamilton: The Revolution(汉密尔顿:革命 
不是买了这音乐剧的天价票吗,就又买了这剧的画册,除图片还有制作的详情和歌词注释。似乎值得珍藏。
 
 
7. 带一本书去巴黎, 林达
 
 http://s10/mw690/0030IRx6zy78GNBxNpf89&690

订了夏天去巴黎的机票了。这本林达夫妇的书,写他们在法国和巴黎寻访法国大革命的遗迹,感受法国人文和历史。有深度有意思的游记,读了觉得很有帮助。


8.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张盈盈

张纯如母亲写的,讲张纯如成长和写南京大屠杀一书的经过,还有她治疗抑郁症至自杀的情况。她似乎对张纯如自己说的遭受阴谋恐吓持不置可否地态度,但我听起来好像是典型的妄想迫害恐惧症,比如说入住旅店的前台看她神情怪异,她进房间打开电视,正好就是某电影的屠杀场景,导致她神经崩溃,于是她怀疑是有人故意的,但实际并没有证据。这位母亲还把女儿的自杀归于抗抑郁药的副作用,我觉得这倒是有可能,但归根还是她得了严重的抑郁症,而不是象她妈妈那样似乎在否认她有抑郁症。

9. 洗澡之后杨绛


顺手从图书馆借回的,好像没有前一本“洗澡”写得好。不太敢相信杨绛真的象她说的,特别喜欢姚苾这个人物。还说她这么写的大团圆结局,别人就没法再乱续写了。但我看,结尾三十岁的姚苾对待求婚和婚礼木呆呆的态度,一点也不代表她纯真憨气可爱,倒也许隐喻了日后婚姻的不幸,给人以续写的引子呢。

10. 小小姑娘,虹影
http://s13/mw690/0030IRx6zy78I82uS7ydc&690

我喜欢虹影的“饥饿的女儿”,所以她后来的书我也读了几本,但都不如那第一本简练有力。这本又是自传体的散文,说是给她女儿讲的往事,文笔很好。但我一直搞不懂,她小时在家里没有得到母亲多少爱,只有格外的委屈,她为什么后来对母亲表达了那么多的深情?也许是斯德哥尔摩症,也许是得到母亲的认可是每个人的潜意识,也许爱母亲无意识中符合传统道德,也许即使被忽略被打骂,从小在母亲身边长大,还是有亲子纽带 - 她小时候看见妈妈流着汗干活,会心疼地去给妈妈把脸边的头发轻轻缕到后面,她重病了,妈妈会焦急地抱着她。这些,我都不曾有过。

另外还有几本英文书,过节买给孩子的,我都看了开头,等慢慢看完再写 - 书不是借的,就不急着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